王 宏
(文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云南 文山663000)
高校突發事件是突然發生在高校校園內外的,由學校內部條件或外部環境的變化所引發的,大學生起主導作用而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為轉移的,威脅到師生身心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響、沖擊、威脅、危害的緊急事件。
政治類突發事件是指因國際政治危機、國家主權沖突、國家和民族利益受損、社會矛盾激化、重大熱點敏感問題等帶有濃厚政治色彩因素而引發的突發事件。大學生熱情激昂、追求民主、憂國憂民,在從眾心理和情感釋放的驅動下,能夠迅速大規模聚集在一起。比如2008年4月奧運圣火境外傳遞受阻,2012年4月中日釣魚島爭端等一系列政治事件,都激起中國人民的公憤,爆發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集會、抗議、示威和游行活動。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容易造成師生健康受到損害的重大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有毒性化學品擴散等事件。例如2003年4月發生在西安科技大學的167 名同學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2006年7月發生在福建農林大學50 多名學生食物中毒事件。
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是指因洪水、臺風、泥石流、地質、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師生人身財產受到威脅或傷害,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秩序受到影響的突發事件。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地質地貌、氣候類型不盡相同,歷來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自然災害往往會給災區的高校帶來巨大的災難,使學校和師生蒙受財產損失,造成師生的死亡和傷害,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秩序。例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2008年三峽庫區湖北興山山體滑坡,2009年臺風“海葵”登陸沿海地區等自然災害,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校舍倒塌、人員傷亡、學生停課等突發事件。
安全事故類突發事件是指由人為因素而突然引起的、對公共安全和師生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的重大事故和治安事件。常見的一些安全事故類突發事件包括:交通意外、建筑倒塌、校園暴力、打架斗毆、盜竊搶劫、過激宣泄、性騷擾、跳樓自殺、實驗室爆炸、擁擠踩踏、意外傷亡等。例如2008年11月上海商學院女生宿舍違規使用電器引發火災并導致4 名女生跳樓身亡,2013年4月山東大學女研究生畢業季精神抑郁跳樓身亡,2013年4月南昌航空大學男生宿舍發現男扮女裝的腐尸案等。
學校管理類突發事件是指校方在在辦學管理過程中,因為專業設置、后勤保障、醫療保險、教學考試、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內部管理不善,或者沒有及時、有效的解決,因待遇、利益、管理問題等引發學生不滿而發生的突然事件。學校管理類突發事件有的是群體性事件,涉及到大多數學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群體性的學校管理類突發事件表現為學生罷餐罷課、集體上訪、舍區鬧事、破壞公物等對抗性過激行為。
高校突發事件也具有公共危機事件共同的普遍特征,同時因為高校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高校突發事件還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性[2-3]。高校突發事件的普遍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4 個方面。
突發事件雖然是事物內在矛盾由量的積累最終演變為質變的過程,但是它必然需要通過一定的因素來誘發。而這個誘因和導火線在高校突發事件中往往是偶然的,使得高校突發事件在發生上表現出突然性,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規模、起因、走向、形式、破壞程度、持續時間等,往往難以完全預測和準確把握。盡管人們依賴先進的技術設備,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突發事件進行預報,但預測的精確度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高校突發事件的影響和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個體生命、生態環境、公共設施、公私財產、社會秩序、國際關系等都可能受到損害。不論是什么性質和規模的突發事件,往往都會破壞高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超越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程度地讓學校的財產聲譽蒙受破壞與損失。盡管各級政府和社會對高校突發事件高度重視,但突發導致學校管理者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方能妥善處置,否則還將使事態進一步擴散升級,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
高校校園作為對大學生成才成長進行集體教育熏陶的場所,大學生群體高度密集。如果單個的突發狀況發生后發現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極易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和活躍性。他們處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正處于形成和確立堅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思想活躍但年輕易沖動,個人情緒容易受到感染而波動,自我意識強烈但發展不成熟。一旦發生突發性事件,大學生群體情緒波動大,極易被煽動。
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需要對它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是向積極的方面還是向負面發展,取決于內外因素的綜合決定。在高校突發性事件演變過程中,因為事件的突發性和高校的特殊性,使得這種兩面性和易變性更加凸顯。高校的突發事件需要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高校管理者及時做出反應,積極應對突發事件給社會和高校正常秩序帶來的挑戰。對于高校突發事件的處置是否得當,將決定著事態發展結果。
縱觀近幾年高校發生的突發事件,除具有以上共同的普遍特征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精英化逐步向教育大眾化目標過渡,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使得在校生規模日益增長。高校打開校門進行開放性辦學,使得校園與社會的交流日趨增多,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愈來愈密切。當高等教育的內部改革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交織在一起時,社會的各種因素也不可避免地逐步侵染校園。在校大學生同時受到社會大環境和內部小環境的雙重影響,導致突發事件發生的源頭多,校園突發事件的不確定誘發因素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市場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多樣化、就業選擇的差異性、辦學形式的多樣化、管理方式的社會化,都會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有所變化。
傳統的召集方式包括張貼海報、懸掛條幅、散發傳單、呼喊口號、流動串聯等組織行為,能讓高校管理者清晰地看到大學生群體的訴求和事態的發展脈絡,具有可監控性。隨著手機通訊、互聯網信息等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信息網絡成為高校重要的信息傳播、輿論導向等的新載體。從手機電話的語音聯絡到文字信息的群發,到QQ(群)、博客、微博、微信、空間、論壇、貼吧的出現,為輿論導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如果說以往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基本上所采取的都是靜坐、絕食、罷課、對話等手段,那么近年來高校的突發事件過激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一旦發生突發性事件,大學生群體情緒波動大,極易被煽動而盲目從眾,導致情感沖動、行為偏激而且不計后果。傷人毀物、打架斗毆、自殘自殺、打砸哄搶、校園暴力、堵塞交通、游行示威等過激行為事件時有發生。
高校作為特殊的公共區域,是高層次人才高度聚集的地方。高校師生是精英群體,一直以來受到黨和政府、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高校的突發事件大都具有敏感性,往往在瞬間就能造成較強的破壞力,其影響力向校外擴張迅速,容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特別是隨著高校開放式辦學與外界聯系廣泛,加之現代通訊工具使用率和網絡普及率高,突發事件傳播與演變的速度非常快,使得突發事件容易引起社會的反響。
高校突發事件往往是各種矛盾混合激化的結果,呈現出一果多因和互相關聯的復雜狀態。突發事件發生的源頭多,不確定誘發因素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呈現出多變性。例如面對學生的處分時,無形中面臨著是否應該處分、該如何處分、是寬容學生還是正視損害后果、法不責眾還是殺一儆百等一系列現實的復雜抉擇。同時高校突發事件備受政府部門、社會公眾的關注,新聞媒體曝光速度越來越快,高校管理者任何失誤或者不妥當的做法,都會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1]朱 力.突發事件的概念、要素與類型[J].南京社會科學,2007(11):81 -88.
[2]王 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
[3]秦啟文.突發事件的管理與應對[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