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內部控制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是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實現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內部控制是企業為了保證實現經營管理目標,內部各職能部門分工協作,明確職責和權限,通過對經營活動進行組織、制約、考核和調節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形成一個完整、嚴密的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控制系統。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分支,只要存在著企業經濟活動,就存在著內部會計控制,內部會計控制活動貫穿企業經濟活動全過程和各個環節。
為了促進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建設,加強內部會計監督,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根據《會計法》等法律法規,財政部制定了《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規定:“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睂嵭衅髽I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的法律地位,建立起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基本框架。內部會計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批準控制、會計系統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報告控制、電子信息技術控制。內部會計控制實質是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各部門和各崗位之間建立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經營活動不可分離的部分,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企業資產的安全性以及財務活動合法性起著控制和監督作用。內部會計控制規范明確了崗位職責與權限,強化了企業內部管理,能夠確保國家會計法規和會計制度的貫徹執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資產安全與完整,堵塞漏洞,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和舞弊行為,減少企業經營活動中違法亂紀行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保證企業經營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進行管理的基礎,是內部會計控制的核心內容,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指企業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企業經營管理的特點而制定和實施的企業內部會計管理活動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主要包括授權批準控制、會計記錄控制、資產保護控制、決策與執行過程控制、內部稽核控制等制度。企業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當在遵循國家財經法規的前提下,以《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為依據,制定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建立和完善會計檔案保管和會計工作交接辦法,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設計應當涵蓋企業內部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并應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合理設置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使不相容崗位和職務之間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確保不同部門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形成相互制衡機制。實行授權批準與業務經辦、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授權批準與審核監督等不相容職務分離,從縱向看,每項經濟業具有互相制約關系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完成,不能由一個人同時履行多種職責;從橫向看,每項經濟業務的處理至少要經過不相隸屬的兩個部門的處理,保證不同的部門之間進行互相監督。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可以維護國家財經紀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安全完整,防范會計風險,發現內部控制薄弱環節及時整改,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管理目標。
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信息,信息是企業經營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信息溝通是內部會計控制有效性的基礎,企業各部門之間需要一個順暢的信息溝通平臺,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信息溝通中的作用,信息交流與溝通渠道是否暢通,直接影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過程的實現。建立高效的信息傳遞與溝通機制,及時收集與傳遞內部控制相關的準確信息,確保企業信息傳遞到內部領導層和各部門,實現信息在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與反饋,以便發現錯誤的會計信息和糾正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的偏差,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防范和減少會計風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企業實現內部控制目標。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過程是內部各職能部門信息溝通的過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需要不同崗位、不同部門之間收集和溝通各種信息,達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明確企業各業務環節、各職能部門的需求,每個人都應當明確自己在企業管理中的角色與職責,加強與他人進行工作協調,按照內部會計控制程序,有效地行使工作職責,各相關職能部門互相支持、互相協作和互相監督,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應變能力;信息溝通過程也是企業領導作出正確決策的過程,為企業領導層經營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通過企業內部各種信息交流,企業管理層能夠及時掌握企業內外部各種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圍繞企業管理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與管理決策。
會計信息系統是企業整個管理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信息處理和業務核算工作主要由會計電算化軟件集中完成,減少了人為操縱因素,提高了內部會計控制效率,在內部會計控制環節引入會計信息系統改變了內部會計控制方式,實現了會計職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也引起了會計工作組織和內部控制方式的深刻變化。在會計信息系統內控體系下,會計信息系統在內部控制環節的運用,實現會計管理和業務管理一體化,業務流程和會計處理自動化流轉,實現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信息流、資金流、物質流的集成和數據交流與共享;會計信息系統在內部控制領域的運用,實現由單一的內部制度控制轉變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會計內部控制也由人工控制變為人和計算機共同控制,利用信息技術把規范的業務流程和內部控制措施嵌入到會計信息系統中,使得企業內部控制時間提前,內部控制的時間向事前防范、事中監督的方向移動,原有人工內部控制措施逐步由相應的計算機功能代替,會計信息系統對數據處理的集中性與高效性使得內部控制功能增強。嚴格執行上機操作規程和控制制度,實行崗位責任制,規定上機操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和權限,做到職責分離、業務授權、業務執行、業務記錄和實物控制等相互獨立,授予不同崗位會計人員的職能權限控制、口令控制和數據加密,加強對會計軟件操作和密碼設置的管理,指定專人定期更換,杜絕未經授權人員操作會計軟件。加強系統開發與維護、數據輸入與輸出、文件儲存與保管、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在會計信息系統內控體系下,企業內部控制具有全面性、經常性和關聯性的特點,是對企業組織一切業務活動的控制,涉及各種業務的日常工作和各種管理職能檢查考核,內部控制系統彼此之間相互關聯,會計控制方式由手工操作向自動化控制轉變,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轉變,完成會計內部控制由人工控制到系統控制質的飛躍。
內部審計是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環節,是內部會計控制的特殊形式,是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再監督和再控制,既是內部控制系統中重要的一個分支系統,又是實現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的重要手段。內部審計是在一個單位內部對各種經營活動與控制系統所進行的獨立評價,它由獨立于被審部門的內部審計機構來完成。其目的是通過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及內部會計控制進行審查和評價,健全企業規章制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與有效性,促進資產的保值增值,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及時發現錯誤和糾正舞弊行為,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有效進行。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必須保證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與權威性,以獨立客觀的立場,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對企業經營與管理活動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核和評價。明確工作職責和權限,監督企業經營活動是否符合國家的財經法規,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與財務狀況,使得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得到貫徹執行,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存在的風險,提高企業風險管理的能力。內部審計不應僅僅局限于對會計報表、財務賬目的核查和監督,更應檢查內部會計控制的執行情況,既要加強企業日常性與全過程性內部會計控制,又要由事后控制向事前、事中控制轉變,為改進內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評價其是否發揮制約與控制作用,針對內控制度設計和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反饋給企業管理層,對癥下藥,及時提出整改意見,避免內部審計流于形式,形同虛設。保障企業各項經營活動按照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運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與有效,保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實現企業管理目標。
綜上所述,內部會計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有效手段,內部會計控制的目的是確保企業資產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完整、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完成企業內部控制與企業管理的有效融合與銜接,保持企業內部控制目標與企業管理目標的高度協調一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必須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實行信息溝通機制,構建會計信息系統內控體系,重視內部審計,才能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企業資產安全與完整,增強企業控制風險能力,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定健康地發展,維護企業良好的聲譽和形象。
[1]吳國斌:網絡環境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之友,2013(25).
[2]朱勇:淺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J].中國農業會計,2013(12).
[3]王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16).
[4]胡青: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3(2).
[5]王曉敏:如何構建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J].商場現代化,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