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境保護問題受到了黨和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關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這是新時期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新要求。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勢下,環境審計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日益突顯,環境管理職能由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執行,它們履行任務的效果如何,需要環境審計來評判,因此,重視和加強環境審計,監督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是否遵守環境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是否履行相關職責、環保措施是否有效開展,對我國建設兩型社會,推動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環境審計是指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對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督、評價或鑒證,使之達到管理有效、控制得當,并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審計活動,環境審計可分為環境污染治理審計和生態建設審計。理論與準則方面,我國的環境審計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體系尚不完善,涉及的領域基本局限在環保專項資金的審計和合規性審計上,對績效審計通常予以忽略,而國外的環境審計已經形成完善的理論系統與指標體系,普遍以績效審計為主,并且不少國家已經開始向環境、人口和資源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審計轉變;環境現狀方面,環保事業在引起政府和人們的關注,環保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我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由于凈化設施的不完善而直接排出污水和廢氣,對空氣、水資源和土壤的污染十分嚴重,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放任不管,使得環境狀況愈加惡劣,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2013年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個城市和地區出現長時間的霧霾天氣證實了我國大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另外,征收的排污費難以滿足污染治理的要求,資金的不足使管理者對環境治理更加力不從心,同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大了環境保護的的難度。總的說來,我國對環境保護的監督還不完善,環境審計對環保事業的積極作用還未突顯。
1、我國的環境審計起步較晚,正處于理論探索的初級階段。我國的環境審計與國際環境審計的研究探索水平差距較大,且我國的環境審計主要以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為主,檢查資金的籌集、使用及管理情況,重點監督其使用的合規性,即資金的使用是否完全遵守了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對于其績效審計未予以重視;而其他發達國家的環境審計以績效審計為重點,重視政府環境部門職能的行使和環境政策影響的評估。
2、我國的環境審計缺少規范的理論指標體系。一方面環境審計是一種監督評價的活動,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來作為評價監督結果、發表意見類型的參考,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完善的理論指標體系難以使環境審計走入正軌;另一方面,指標的缺失也會使審計活動缺乏專業的標準,有失公平,對于審計單位和審計師本身的信譽也會產生消極影響。
3、國民環保意識不強應予以重視。目前雖然環保主義得到了國民的接受和支持,但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持續的貫徹落實,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仍然時有發生,部分地區政府為了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當地化工廠、冶煉廠和煤電廠等廢氣廢水的排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導致地區環境的惡化,這樣不僅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更是對全體人類資源財富與環境的破壞。
4、國家對環境審計投入力度不夠,環境審計試點需要擴展。投入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很多企事業單位的排污費用難以彌補污染治理的資金缺口,資金的缺乏增加了環保的難度,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環保的積極性;另外我國目前的環境審計重點關注的領域主要是國家環境保護重點投資的地域,如重點防護林工程、“三河三湖”、退耕還林和部分重點城市等,對于地域廣闊、城市眾多的中國而言,試點研究的增加,有利于環境審計活動的推廣。
5、相對財務會計而言,環境審計的證據難以獲得。一是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的滯后,導致環境審計無法像財務審計一樣可以獲得直觀有效的報表證據,加之指標體系的不完善,審計活動開展難度較大;二是環境審計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審計學、環境法、環境經濟學、社會學和統計學等,因此培養專業相關人才和保證證據的科學準確性難度較大。
1、加強環境審計立法。政府應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法律理論,結合本國實際,使我國環境審計的法律法規與國際接軌。同時,向國民強調環境保護與審計的重要性,明確每個公民對環境保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不僅可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起到警示和約束作用,還可以推動環境審計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道路。
2、建立符合我國特點的環境審計理論框架和指標體系。積極借鑒深入研究其他國家的環境審計指標體系和工作準則,建立符合我國特點的環境審計理論框架和指標體系,保證環境審計中的工作準則和操作手法的公開化、透明化,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規范審計中的客體,除了明確已有的資金使用的合規性、有效性外,還應明確對環境審計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程度、采取措施加上環境保護義務履行程度,以及政府環境部門職能的履行程度。
3、加大對環境審計和環保事業的宣傳。政府應加大對環境審計和環保事業的宣傳,使人們了解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其與審計之間的聯系,提高人們對環境審計的認識。具體措施可以采取電視新聞、報刊媒體報道、在大學舉辦環境審計講座或政府企事業單位內部進行員工培訓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不僅可以使環保意識和環境審計知識深入人心,還可以提高國民素質,對于重污染企業的高排放行為利用媒體進行揭露批評,對促進環保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4、政府加大投入,積極開展環境審計實踐。環境審計是一項高成本的審計活動,國外開展環境審計較多的政府部門和組織大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力量,通常環保投入達到GNP的1.5%左右即可使經濟增長引起的環境污染得到明顯的改善。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環保投入較低,因此,政府應加大投入,為環保事業提供資金支持。在試點方面,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環境審計,在國內進行了部分城市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重點城市排污費和退耕還林試點工作等多項環境審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國家審計署作為亞洲環境審計委員會首任主席單位,更加重視環境審計在國際范圍內的發展。在國內增加環境審計城市試點,可提高環境審計在更大范圍內對環境保護的促進效應,明顯改善環境質量。
5、重視環境審計的人力資源培養。環境審計學科具有交叉性,融審計學、環境法、環境經濟學、統計學等為一體,其廣度和難度對我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目前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環境審計項目,將不同學科的專業人員整合在一起,打破專業界限,利用專家的工作,形成一支綜合性的環境審計人員隊伍。但從長遠來看,我們還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利用先進的理論與技術來培養綜合性高素質的人才,形成一支具備財務會計、審計、環境法、環境管理、統計學、計算機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有素的審計團隊,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更為專業的審計研究,才能適應國際環境審計的發展趨勢。
[1]卡羅爾·科林:環境審計探索[J].審計文摘,2013(12).
[2]陳正飛、葉璐:我國環境審計研究[J].中國外資,2013(24).
[3]陳正興主編:環境審計[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