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玲 謝 萍 李永前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云南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鐘 玲 謝 萍 李永前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油茶屬山茶科,素有“液體軟黃金”的美譽。在加快云南林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發展油茶產業已成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對云南省油茶產業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希望能為云南省油茶產業的良好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云南省 油茶
(1)種植范圍。云南129個縣,其中125個縣種過油茶,主要種植的油茶是紅花油茶和白花油茶,云南省油茶集中分布在3個片區,即滇東南的文山州、紅河州;滇西的保山市、德宏州;滇東北的曲靖市。在全省10個油茶主產州市中,共有油茶林10.67萬hm2。據統計資料所示,截至2012年,云南省油茶種植達300萬畝,產量3.6萬噸,產值4.1億元。截止到2012年12月25日,全省木本油料基地建設完成525萬畝,油茶基地建設完成58萬畝,占計劃任務的138.1%。油茶良種28個、良種采穗圃7個、優良種源2個,油茶采穗圃29個,總規模6892畝,產穗條503萬條,到2012年全省培育造林苗木5.06億株,其中油茶苗1.68億株。可見,油茶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格局已在云南省基本形成。
(2)品種選擇。2008年云南省林木品種審(認)定委員會已對6個油茶品種進行了良種認定,它們分別為廣油3號、廣油4號、廣油9號、廣油13號、廣油14號和騰沖紅花油茶,到2013年8月,建立了油茶優良種質資源收集圃121畝、白花油茶和紅花油茶優良品種無性系測定林28畝、騰沖紅花油茶優良品種雜交試驗林24畝、油茶品種試驗園109畝。選育出了16個油茶優良無性系。到2013年,全省通過省級審(認)定的油茶優良品種有47個,全省認定的良種苗圃為11個。
(3)生產能力。云南省對油茶的生產加工主要還是保留著傳統的形式,即作坊式的土榨來生產茶油初等品。隨著技術和設備的改善,在云南省也推廣著以機器提煉油的生產方式。目前在全省252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中,木本油料產業省級龍頭企業達44家,其中油茶加工3家。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省生產油茶籽1.1萬噸,生產茶油150噸左右,平均畝產茶油量4.88kg。全省共有油茶加工企業(點)12個,其中省級林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截至2010年,全省茶油加工能力達8500噸左右,是實際生產能力的三倍以上,其中,加工能力在500噸以上的企業(點)有6家。
(4)發展模式。第一,“公司+基地+農戶”。按照方式“公司+基地+農戶”,抓基地建設,實現高原特色產業規模化與種植戶建立相應的對接關系,企業把收購來的油茶自行進行加工銷售,實現產、銷一條龍服務,解決種植戶的后顧之憂,保持著良性循環。
第二,“公司+科技+生產基地+合作社”。在技術研發上,公司與高校研發機構合作建設優質樹苗選育基地,與高校合作研發油脂壓榨和提煉深加工技術,公司也可以通過購買或股權轉讓等方式引進行業內先進的深加工提煉技術,從油茶良種選育、基地建設到產品深加工全面推進,穩步發展。
第三,“五統一”經營模式。“統一流轉荒山、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造林、統一拍租”的“五統一”經營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和項目,積極引進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參與油茶產業發展和經營管理,具有資金到位、種植規范、集中連片、成活率高、保存完整、便于管理等優勢,有效解決了林農無資金投入油茶產業發展的難題。
(1)區位優勢。云南位于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三亞之樞紐”,在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云南正積極構建第三亞歐大陸橋,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新的暢達通道,這使云南逐步成為商貿物流基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也將有力促進云南與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和互補,為云南油茶產品邁向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條件。
(2)市場缺口。2012年,云南省現有油茶基地160.5萬畝,投產面積不足40萬畝,多數為老林,年產量僅0.45萬噸。目前我國年產茶油為26.65萬噸,要達到年人均茶油占有量2公斤的標準,茶油產量需增加10倍,年缺口達250萬噸左右,可見,未來茶油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升級轉變,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綠色食品,而油茶作為食用油中的一員,成為替代動物油的良好選擇,對油茶的消費已經從油茶主產區擴展到非主產區,云南省的油茶的生產不僅供應著我省的油量消耗,還補給著其他省份對茶油的消耗,其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1)豐產優質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欠缺。管理粗放,病蟲害多,落花落果嚴重,這也是造成目前云南省大面積油茶產量低、質量差的關鍵。雖然云南省在20世紀70—80年代進行過豐產栽培初步試驗,也初步總結了一些豐產栽培技術,但尚未形成豐產栽培技術理論體系,沒有構建對不同類型林“分類經營”的經營理念和生產實踐應用。現有的先進科研成果和技術工藝未能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
(2)良種不足,壯苗不夠,種植技術不夠。截止到2013年,經地方審(認)定47個良種,但是至今沒有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地方良種,良種選育嚴重滯后于生產發展需求。經過近3年的努力,目前云南省種苗生產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苗木質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目前良種采穗圃供種能力不足,導致良種壯苗供應不足。近年來,雖然投資建設了部分良種采穗圃,但有限的生產力仍不能滿足繁育大量良種壯苗的需求。新植油茶投資大,投資回收期長,顯性經濟效益的實現需要較長時間,林農面臨很大的風險,因此林農不愿投入。即便有的進行了投入,但缺乏強有力的油茶投入保障及檢查驗收機制,大面積的低產林得不到改造,重種輕管現象普遍存在,致使油茶林長期疏于管理,引發了一系列的管護問題,嚴重制約了油茶產業的發展。
(3)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產品開發乏力。“規模小、實力弱、水平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是云南省油茶企業的普遍現象。盡管當地政府極力扶持油茶龍頭企業的發展,但是這些被扶持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仍不顯著,產業升級問題依舊存在并嚴重制約著油茶產業鏈的延伸和產品價值提升。油茶產品僅限制在茶油及部分茶枯肥料等初級加工產品上,副產品開發利用較少。企業裝備能力差,加工生產工藝與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研發新產品能力弱,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不足,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1)市場拓展的能力弱。油茶產業的發展對于改善食用油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形勢來看,消費者對茶油的使用量偏低。油茶產業自身產品的初級化、生產的非專業化、管理的粗放化、產品的單一化以及產業鏈短等問題使得油茶市場開拓難。
(2)產品質量管理欠缺,品牌競優勢缺乏。油茶生產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茶油的精煉程度和生產加工過程缺乏與之配套的高標準質量檢測與安全控制體系,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的茶油,甚至達不到國家等級油的標準,從而導致茶油產品市場總體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品牌優勢和競爭力。
目前,云南省的食用油消費還主要是基礎性油料,由于油茶種植產量低,且加工成本高,市場價格也就會比較高,茶油價格從2000年至今一路走高,逐年攀升。大部分消費者偏向于對基礎油的使用,這說明茶油的消費人群比較狹窄,由于食用油的替代性及互補性強,所以人們對茶油的消費減少。
堅持科學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尋找最佳種植地。另外,各地在選擇發展道路上,發展油茶一定要加大宣傳,提高干部群眾對油茶的認識,注重發展的比較效益,科學理性發展,切不可一哄而上,確保建設質量和成效。
充分利用云南省自有的良種資源再結合全國油茶主產區的良種資源,選擇適合本地區栽種的良種,進行培育,選擇表現好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同時,苗圃的建設也十分重要,加強苗圃建設為良種培育提供基礎。
技術的投入為良種的培育和產品的生產加工奠定了基礎,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產品研發、市場開拓、品牌戰略實施。要強化“產—學—研”結合,開展高品質茶油生產質量控制、標準制定與精深加工技術研究。提高加工利用技術水平,開發多樣化油茶產品,提高油茶的綜合利用程度,形成油茶產業資源閉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延長產業鏈,促進油茶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積極引導培育龍頭加工企業,提高油茶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扶持過程中積極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建立原料基地,發展精深加工,開拓國內外市場,發揮其在產業培植中的作用。在扶持方法上,有重點、有選擇,同時堅持“扶大、扶優、扶強,外引、內聯、育新”的原則,把項目的實施作為培育龍頭企業的載體。對龍頭企業廠房建設、設備購置等固定資產投資給予貸款貼息,對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并承擔相關科研項目的,在科研經費上給予傾斜支持。通過整合壯大有實力的個私企業和鄉鎮企業,發展成為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化經營。
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和調節作用,推進油茶專業市場建設。建立若干個有一定影響力的油茶交易平臺,強化市場信息服務,鼓勵和支持油茶企業組建先進的營銷網絡和信息服務網絡,建立電子交易市場,提升云南省油茶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通過建立健全各類產品標識管理和質量檢驗檢測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嚴厲查處違法經營行為,促進油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人才引進政策。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優秀高層次人才,引領科技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高層次人才和鄉土人才培養力度,依托全國油茶研究領軍團隊和知名專家幫助云南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同時,加大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應用,特別要注重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和廣大林農的培訓。
[1]楊正華、陳永忠、陳隆升:云南高原地區油茶產業培育與發展[A].第二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2.
[2]徐德兵、陳福、張林濤、賈代順、卯吉、馮丹: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J].陜西林業科技,2013(1).
[3]徐田、張林濤、陳福、賈代順、郎南軍:試論我國油茶發展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
[4]楊曾輝、董艷琴: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12).
[5]陳璐、趙琳一、李甜江、郎南軍、徐德兵、胡志芳:云南省油茶產業發展概況[J].山東林業科技,2012(5).
[6]楊正華、陳永忠、周小平、程汝青:云南省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山東林業科技,2012(5).
[7]陳永忠、羅健、王瑞、陳隆升、王湘南:中國油茶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3(2).
[8]農愛生: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3(3).
胡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