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慧
(肇慶學院思政部,廣東肇慶 526061)
社會負面事件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消極影響與對策①
王蘊慧
(肇慶學院思政部,廣東肇慶 526061)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和價值觀多元化而不斷出現的社會負面事件,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及改進課堂教學等方面不斷努力,化解社會負面事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社會負面事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經濟利益重新調整、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大眾的心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伴隨著市場經濟逐步發展而帶來的社會價值觀多元化使得各種違背傳統、喪失廉恥、挑戰公眾道德底線、泯滅人性、踐踏法律的社會負面事件不斷見諸報端或媒體,引發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思考。
顧名思義,社會負面事件就是反映社會中那些不好的、陰暗的、甚至是丑惡方面的事件,如天災人禍、貪污腐敗、暴力犯罪及其他揭露人性丑惡的事件。就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而言,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任何社會制度、任何社會環境下都存在的負面事件,如天災人禍、貪污腐敗、暴力犯罪等;另一類是在特定社會發展進程中,在既定歷史背景和現實利益格局交錯影響下,反應特定社會現象、社會風氣及大眾精神風貌的負面事件,如道德滑坡、倫理失范、人性淪喪等。當前中國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最大的當屬第二類。因為這類社會負面事件往往揭示了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矛盾集中點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最容易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評說,也極容易改變一個人甚至社會群體原有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習慣,甚至引發反社會行為,成為社會不安定的隱患。
盤點近年來發生且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第二類社會負面事件,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以“毒饅頭”、“毒牛奶”、“地溝油”食品安全事件為代表的誠信危機。二是以“富二代”、“官二代”飆車撞人、“郭美美事件”為代表的社會階層分化、貧富懸殊加大等社會公平問題。三是以“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為代表的社會道德滑坡、人性冷漠等道德虛無危機。四是以“留學生機場刺母”、“藥家鑫事件”等為代表的大學生形象危機。
從上述社會負面事件來看,有些事件的確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壓力的集中反映,具有必然性,但這些事件的發生畢竟是社會的支流,不能掩蓋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見義勇為、扶危濟困、以德報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也不能改變中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但就大學生思想教育而言,這些社會負面事件的影響卻不可低估,尤其是在當前各種新傳播媒體不斷涌現的新形勢下,這些社會負面事件會以極快的速度和極強的覆蓋面深刻影響大學生原有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無法編織一個純潔無瑕的網,能把所有丑陋與邪惡都阻擋在外。大學生作為對媒介社會感知最敏感的群體之一,面對充斥于各種媒體中的大量社會負面信息,往往難以適從。他們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媒體信息的支配之下,有意無意地被媒介的意志和價值標準所影響,從而喪失自身獨立的感知社會、了解社會及分析社會的自我意志,甚至解構著部分大學生原有的思想道德觀念,使他們在逐漸失去道德信仰的同時變得更加無所適從。上述問題的出現必須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視。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來自外部的信息源對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至關重要。正如品德心理學中影響源理論認為幼小兒童的主要道德影響源是自我利益,稍大后轉為父母和同伴群體,到了青春期,教育者和傳媒成了最主要的影響源。大量充斥于各種媒介中的社會負面事件不僅與傳統的倫理道德相違背,更是對法律的踐踏與褻瀆。這些社會負面事件與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承的人生要樂觀、務實、進取以及人生的價值在于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部分大學生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貪圖享受、置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于不顧,盲目追求自身的功利式發展,崇尚金錢至上,理想信念淡薄。更有甚者,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下,不惜出賣自己的名譽和良心,從事違背道德甚至違法亂紀等行為,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
政治社會化是指人們在特定的政治關系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1]。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指大學生通過一定政治知識的學習,逐漸形成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并外化為政治行為的過程。大學階段是政治觀念、意識形態及政治情感趨向成熟的階段。大學生通過政治知識的學習及參與政治活動,會不同程度地培養和建立起自己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情感,確立自己對社會政治生活認同程度。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總體來看,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發展情況良好,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度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旗幟”、“一條道路”和“一個理論體系”,對黨和政府給予高度肯定[2]。但是,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調整、利益格局重新分配,部分權力和社會資源占有者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資源占有社會財富,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諸如“我爸是李剛”、“官二代飆車”等事件頻頻上演,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和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消解了部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的人對自己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自覺意識,是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3]。主體意識強調個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選擇性,是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前提條件。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棟梁,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技術,還需要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和開拓進取精神,要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社會中保持主體的清醒與理智、學會分辨、學會選擇與判斷。然而,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泛濫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學生在享受信息化帶給個體學習和生活便捷的同時,也時時受到大量社會負面事件的侵蝕。領導干部貪污腐敗、壟斷機構聚斂財富、明星代言虛假廣告、食品安全問題屢屢挑戰公眾的忍耐極限、見死不救的人性冷漠、被救者的忘恩負義都消解了大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判斷能力,使得部分大學生在人性冷漠與道德淪喪的社會病態中隨波逐流,喪失自我。
面對伴隨中國社會轉型而不斷出現的各種社會負面事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所回應和反思。要正視社會負面事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又要不斷提高自身對社會負面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充分發掘負面事件中蘊含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鉆研教育方法,把社會負面事件的負面程度降到最低。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重要條件。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作為高等院校,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手段。為此,各高校可以“我的價值觀”為主題,圍繞“禮儀、誠信、感恩、關愛、信仰、責任、愛國”等關鍵詞,依托班級、團委、社團等組織,動員學生、教師、高校管理者廣泛參與,開展主題讀書、主題演講、辯論討論、報告會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和理解,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鼓勵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日常學習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社會主義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個體自覺行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理性認同,從而自覺抵制社會負面事件中腐朽、落后、庸俗價值觀的干擾和侵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決心。
第一,改革教育理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重視正面宣傳與教育,而有意回避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素材和事件,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師關起門來講課,對社會負面事件一概回避,盡力粉飾太平,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懷疑,必定會削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使得學生成為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第二,改革教學內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圍繞“05”方案之后的國家統編教材進行教學,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保證。但僅僅講好教材并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具有時效性,還必須把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各種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納入教學內容,否則理論學習就會和社會現實相脫節。第三,改革教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思想道德意識的外在灌輸,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個體外在的自覺行為,離不開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但在新形勢下,僅僅依靠灌輸是不夠的,教學中還必須不斷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給學生對社會負面事件發表意見的權利和機會,教師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冷靜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客觀理性地接納社會的不完美,而不是陷入頑固的個人偏見,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真正具有說服力和生命力。
當前,包括3G網絡、博客、微博、手機、虛擬社區、PDA、MP4、IPTV等在內的新媒體以其快捷的傳播速度和多樣的傳播方式逐漸成為各種社會信息的集散地。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國界、無屏障及虛擬性無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和不可控性,為各種社會負面事件的傳播和擴散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道。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堅守傳統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必須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園延伸到社會,構建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第一,加強各高校網站建設、網絡管理和監管。高校要通過校園網的規范化建設,遵循“貼近實際、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及時發布各種積極健康的社會信息,占領網絡傳播的話語權。第二,通過網絡、博客、微博、手機等各種新媒體加強與學生課后的交流和溝通,對在各種媒體中傳播的社會負面事件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和合理的分析,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社會負面事件的出現與社會發展進程相互之間的聯系,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偶然看必然。第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挖掘其隱形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如通過校園網開展主題讀書活動、熱點事件討論、專家講座、人物專訪、辯論演講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努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化解社會負面事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般來說,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越高,教育效果就越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越能得到發揮。反之,沒有良好的素質,教育者就失去了對受教育者發生作用的基本手段。”[4]在大量社會負面事件充斥的時代,如何化解社會負面事件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無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而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之外,還需要在社會、歷史、政治、文學、美學、倫理學等人文學科方面具備深厚的底蘊,在課堂教學藝術及課堂教學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不斷提高和改進。第一,在教學素材的選取方面,教師不能一味回避社會負面事件,而是要在堅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適當適度地選取一些典型性的負面事件進行啟發式教學。教師要善于對社會負面事件進行選擇、過濾、篩選,在材料選取上要考慮信息的強度,大學生的關注度和傳播效果的影響度。第二,在教學素材的講授方面,要善于從社會負面事件中尋找時代的政治特性、經濟特性、文化特性、要能夠從對負面事件的評析中帶給大學生多一點帶有時代特征的思考,提供多一點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思路。要抓住具有時代典型性的事件,充分挖掘社會負面事件的正面引導意義。如通過食品安全事件引導學生分析如何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通過分析“我爸是李剛”事件,啟發學生思考社會貧富懸殊雖然在加劇,但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大學生只有通過個人努力奮斗、自強不息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個人素質跟不上,有再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是空中樓閣。通過分析“藥家鑫事件”引導大學生思考“德”與“智”的主次關系,增強大學生不斷加強個人修養的自覺性。通過分析“小悅悅事件”引發大學生思考“道德滑坡如何拯救?是袖手旁觀還是挺身而出”,進而引導學生更多地去體察身邊平凡人的平凡美德。第三,在教學藝術和技巧方面,教師要善于巧妙設置場景,適時適所地引入教學所需的社會負面事件材料,對事件的陳述要簡明扼要,對描寫犯罪過程、突出感官刺激、渲染技術手法等方面要簡略。重點放在剖析事件產生的原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方法。只有如此,學生才不會過于關注負面事件的事實本身,而是學會從現象看本質、從現實看歷史,從現在看將來,才能跳出負面事件本身的負面意義,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之義。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教育部網站.2009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大學生主流思想出現轉折性變化[EB/OL].(2009 -07 -06)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5/info124 6864265526635.htm.
[3]代 鈺,張秋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97-98.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校對 莫秀珍)
G641
A
1674-5884(2014)06-0104-03
2014-02-12
王蘊慧(1978-),女,新疆新源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