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毛澤東對贛東北蘇區的精心指導及贛東北蘇區革命實踐對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貢獻

2014-03-31 00:18:01姜斌
老區建設 2014年2期

【提要】在毛澤東同志的精心指導和熱情培育下,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富有創造性的革命實踐,是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的重要實踐基礎之一,其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成功經驗,為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形成和確立,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和理論依據。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原則與精神內涵,與毛澤東根據地戰略思想和蘇區政權建設實踐與構想是完全一致的,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中國特色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理論。

【關鍵詞】毛澤東;贛東北蘇區;革命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姜斌(1962-),男,上饒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黨組書記,法學碩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區域經濟。(江西上饒

334000)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毛澤東精心指導,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人在贛東北領導創建的一塊重要革命根據地,它主要經歷了一個由弋橫革命根據地,到信江革命根據地,然后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再到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因此,它一般被稱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或者“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其鼎盛時期版圖含有贛東北21個縣,閩北13個縣,浙西南21個縣(包括游擊區和灰區),皖南17個縣,共擁有72個縣之多,是當時中國共產黨人創建的六大主要根據地之一,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強有力的東北屏障。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是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理論武裝,在方志敏等革命先烈艱苦努力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它與毛澤東同志創建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一樣,是中國革命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戰斗歷程為中國革命,特別是為以毛澤東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和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贛東北蘇區的戰略地位、革命斗爭及其重大貢獻,詮釋了毛澤東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偉大實踐與構想

(一)贛東北蘇區是在毛澤東同志關心和指導下建立的全國六大蘇區之一

1926年6月和11月初,毛澤東和方志敏在廣州和南昌,兩次會面,徹夜長談,共同探討中國農民運動的形勢與策略,交換農民運動開展的經驗,并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1926年冬,方志敏領導了家鄉弋陽的漆工暴動,被傳頌為“兩條半槍鬧革命”;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1927年9月,毛澤東在贛西北的湘贛邊界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4月,方志敏應邀出席了毛澤東在武漢主持召開的粵、湘、贛、鄂及豫紅軍在宜黃的黃陂、登仙橋一帶消滅了進攻根據地敵人的右翼,獲空前勝利。紅十軍調走后,方志敏等在地方武裝赤警師的基礎重建了新十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中央責成閩浙贛省委將新十軍與紅七軍團(原紅十軍)合并,組成紅十軍團完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在宣傳抗日的同時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大轉移。由于敵我力量過于懸殊,方志敏與紅軍抗日將士經兩個月的艱苦征戰,在懷玉山區遭到失敗,方志敏也不幸被捕。英勇悲壯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斗爭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它牽制了國民黨近20萬軍隊,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其歷史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二、贛東北蘇區活躍躍的創造和無私奉獻,堅定了毛澤東走具有中國特色革命之路的道路選擇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她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之后,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共同開辟出來的。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這樣描述:“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活躍躍的創造”,是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人在開展各項革命實踐工作中形成的紅色贛東北“活躍躍”的創造精神和一整套創造性理論,指導根據地各項事業的建設,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把閩浙皖贛邊界落后的農村,建成了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如果說毛澤東是第一個成功的開路先鋒的話,那么方志敏、邵式平、黃道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也屬開路先鋒之列。在毛澤東的精心培育下,以方志敏為代表的贛東北革命先驅開辟的贛東北蘇區與中央蘇區一樣,創造性地開展革命實踐,開創了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模式,這就是:

(一)波浪式地發展革命政權

波浪式前進,是毛澤東同志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獨創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哲學概念和革命理念。1928年,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指出:“割據地區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他強調,首先,要在農村建立根據地,最后奪取全國革命勝利。贛東北的革命實踐,印證了毛澤東波浪式地發展革命政權的正確性。方志敏從1927年10月初回到家鄉弋陽縣漆工鎮時,逐步探索和創立革命根據地的實踐。1927年冬,弋橫暴動暴發,參加暴動的農民達10萬以上。但是,1928年初,當反動勢力向農民軍反撲時,形勢急劇惡化。方志敏認識到如果沒有一支經過戰斗訓練的主力軍為核心,很難與敵人的正規軍對陣。于是他和黃道、邵式平等商量,決定改變斗爭的策略和戰斗的組織形式,停止進攻,整理內部,健全組織,精干力量,轉入游擊戰,并在農民革命團和農民軍的基礎上,自下而上建立鄉村蘇維埃政權,組織貧民團和全民武裝的赤衛隊,就地堅持群眾性的武裝斗爭。

分頭出擊,建立信江蘇維埃政權。1928年6月25日,方志敏主持召開了方勝峰會議。這是贛東北蘇區的共產黨人由游擊戰爭轉變為創建紅軍與蘇維埃政權的一次關鍵性會議。以磨盤山為中心的游擊區不但鞏固了,而且擴大了四十余里地范圍,成為信江區域最早的革命根據地。游擊隊也擴編為兩個連,正式建制是江西紅軍獨立第五團。

在1929年夏季挫敗敵人的“砍樹圍剿”后,蘇區的局面大大好轉了。不久,根據上級黨的決定,撤銷弋橫德中心縣委,成立中共信江特委和信江蘇維埃政府。

不斷擴大革命區域,創立贛東北革命根據地。1931年3月18日,方志敏主持召開贛東北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蘇區范圍包括弋陽、橫峰、貴溪、玉山、余干、樂平、萬年和閩北特區的上饒、廣豐、鉛山、崇安等縣。5月中旬,紅十軍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1932年12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決定贛東北省改為閩浙贛省。從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發展和斗爭的歷程可以看出,方志敏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是穩定的呈波浪式的向前發展的。為此,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贛東北根據地建設“無疑義地是正確的。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

(二)開展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

在經濟建設方面,方志敏從實際出發,在贛東北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首先,將農業生產放在首位,組織生產合作社,開展勞動競賽,鼓勵墾荒,規定“雇農、貧農、中農開荒墾田,三年免收土地稅,富農免收一年土地稅。如田少人多的地方,可移一五省農運代表及農民自衛隊代表聯席會議。會上,方志敏堅決站在毛澤東的一邊,完全擁護毛澤東提出的“上山”,并以此為契機,在全中國推翻地主階級反動武裝,建立農民武裝,“重新分配土地”的主張。1927年8月至10月,方志敏在贛東北地區“重起爐灶再干”,積極組織和發動了弋陽秋收暴動和橫峰年關大暴動,創建起贛東北革命根據地。

在此基礎上,1929年10月1日,中共召開了第一次信江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信江蘇維埃政府。1930年5月又出擊贛北,戰績顯著,使信江根據地發展至贛東北,7月組建了紅十軍。1930年10月中央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確定為全國六大根據地之一。同月28日,中央在給贛東北特委并紅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贛東北蘇維埃區域是六大蘇維埃根據地之一(即中央區一湘鄂贛及贛西南;湘西、鄂西;鄂東北;贛東北;閩粵贛;廣西)。”贛東北蘇區由“弋橫而信江、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皖贛”,蘇區發展到閩浙(皖)贛四省九市50個縣。蘇區和游擊區先后波及72個縣,蘇區人口100多萬,游擊區人口2000多萬。為中國革命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創建了成功的經驗。

(二)贛東北蘇區是毛澤東高度贊揚與褒獎的“方志敏式”模范蘇區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位于閩浙皖贛四省邊界,東臨浙江大海,西連江西鄱陽湖,北靠安徽長江,南達福建閩江,是中國“東南半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山巒疊障,河流縱橫,且當時交通不便,軍事上地勢險要,經濟上物產豐盈,具有“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的良好條件。它靠近南京、上海等地,嚴重威脅著國民黨政權的統治中心。同時它緊靠中央蘇區,與湘贛根據地互為犄角,分別從左右兩個方面拱衛著中央蘇區,是中央蘇區的有力的右翼和東北屏障。毛澤東對贛東北根據地在反“圍剿”斗爭中的戰略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1953年4月,毛澤東深情地說:“方志敏在贛東北創造根據地、擴大紅軍的路線政策是對頭的。”

“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這一名稱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澤東在1930年1月5日所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該文中,毛澤東寫道:“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總而言之,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毛澤東以“朱德毛澤東式”革命根據地和“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為例,實際上是為了具體闡述和說明正確的革命道路。從這里可以看出,毛澤東是把“朱德毛澤東式”革命根據和“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當作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正確典范,認為它們根本上是一致的、相通的,走的是相同的正確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但另一方面,由于革命所處的地域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革命實踐中具體情況的差異,特別是由于不同的歷史人物由于氣質、風格的不同而給革命留下了不同的烙印,這就使得“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具有不同于其它革命根據地的特點。這種共性和個性是統一的、不可分的。

(三)贛東北蘇區為策應毛澤東同志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我黨較早創建而又比較鞏固的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經歷了一個由弋橫而信江、由信江而贛東北,由贛東北而閩浙皖贛的發展過程。它地跨閩、浙、皖、贛四省邊區,除贛東北中心區外,還包括南面的閩北分區,西南面的信撫分區,北面的化婺德蘇區和皖南蘇區。鼎盛時期的閩浙贛省,主力紅軍由一個軍擴大為兩個軍,即紅十一軍和新紅十軍,地方紅軍有閩北獨立師和赤色警衛團、信撫紅軍獨立團,各縣還建立了紅軍獨立營,紅軍總數達3萬人。這是一塊轄區遼闊、存在時間長且較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屬全國六大蘇區之一,是中央蘇區右翼的有力屏障,并給國民黨反動派造成了很大威脅,在全國蘇維埃運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贛浙閩蘇區在經濟上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交了大筆資金給黨中央和中央蘇區。據不完全統計1931年交黃金650兩。1932年1月兩次交黃金350兩,1933年黨中央從上海轉到中央蘇區,贛浙閩蘇區專程送中央蘇區黃金2箱、白銀48箱。

1933年1月,中央電令紅十軍南渡信江策應一方面軍,以共同粉碎敵人的第四次“圍剿”。紅十軍完成了開辟信(江)撫(河)新蘇區的任務,并配合中央主力部分群眾往荒田多的地方去開墾。二是白手起家,興辦蘇區工業。1931年,為了粉碎敵人對根據地的封鎖。方志敏提出了大辦蘇維埃工業的方針,采取了“政府投資,集體集資,個人集股”的辦法。“基本形成了適應戰爭和軍民需要的工業體系。”三是活躍蘇區財貿事業,具體辦法是統一稅收,統一供給標準,確定借貸政策和保護中小工商業,嚴禁大商人投機和提高物價,發展省營商店和合作社事業。四是發展對外貿易,溝通紅白區物資交流,粉碎敵人經濟封鎖。省蘇維埃從1930年開始,先后在紅白區邊緣地帶建立了19個“對外貿易處”,每年獲利近萬元,這也是全國根據地最早的創舉。此外,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蘇區還首創了股份制,發行了黨在局部執政時期的第一張股票。

為此,毛澤東同志在1934年1月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稱贊閩浙贛蘇區:“1933年的農業,在贛南閩西區域,比較1932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一成半),而在贛浙閩邊區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對外貿易工作,閩浙贛邊區方面實行的較早,中央區則開始于1933年的春季。”在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上,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中總結說:“從發展國民經濟來增加我們財政的收入,是我們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明顯的效驗已在閩浙贛邊區表現出來。”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是方志敏等贛東北的同志最早認識到發展國民經濟對于解決財政來源,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并且最早形成了基本政策,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創造。可以說明方志敏是黨在蘇區局部執政形成“財政政策基本方針”的開拓者之一。毛澤東于1934年初提出這個基本政策時,沒有忘記把其中的功勞記在方志敏等贛東北同志的身上。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斗爭策略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在沒有外來正規武裝的幫助,由黨領導的農民革命發展為武裝起義,進行游擊戰爭而來的,這就形成了它的武裝斗爭的若干特點。贛東北農民武裝起義,轉入游擊戰爭后由暴動農民組成紅色武裝隊伍,由此正式成立紅軍,1930年秋創建贛東北的主力紅軍——紅十軍;1933年閩浙贛主力紅軍和閩北獨立師又組成中央紅軍的主力軍團一紅七軍團。作為主力紅軍的深厚基礎的有蘇區各縣的紅軍獨立團、營及強大的地方武裝赤衛隊和少年先鋒隊。這個毛澤東同志肯定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表現是非常典型的。

贛東北蘇區在革命戰爭中創造了一整套人民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形成了“出敵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就虛,集中兵力,爭取主動,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補藥,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的五十三字戰術原則。贛東北蘇區能以人槍不甚多的主力紅軍,保衛和發展著地域廣大的紅色區域,粉碎敵人的多次“圍剿”,這是同地方群眾武裝的英勇斗爭分不開的。贛東北的地方群眾武裝不僅能夠配合主力紅軍作戰,隨時補充加入主力紅軍,同時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擔負了武裝守口,保衛蘇區的任務,它是主力紅軍不可缺少的一支強有力的臂膀。

(四)樹立了蘇維埃政權的模范典型

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浴血奮戰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了“活躍躍的創造”。方志敏也因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受到毛澤東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的高度稱贊。

在1391年11月召開的“全蘇一大”期間,毛澤東代表蘇維埃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紅星勛章一枚,以嘉獎他“為蘇維埃政權而艱苦奮斗”的卓越功績。“自中共建黨以來直至今,紅旗勛章仍然代表著最高榮譽。紅十軍也被授予獎旗一面,以表彰該軍為中國革命戰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1933年3月19日,在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時,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專電致賀說:“閩浙贛過去的斗爭,在打擊進攻蘇區的敵人方面,在深入土地革命方面,在蘇維埃建設方面,在白區工作方面,都有了極偉大的成績。中央對于你們的這些成績,是非常滿意的。”中央電文評價之高,為當時所少見。到1934年1月“全蘇二大”期間,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特意表彰了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省的模范工作,稱贊說“贛東北的同志們也有很好的創造,他們同樣是模范工作者”;“贛東北的同志們,他們把群眾生活和革命戰爭聯系起來了”;“他們是革命戰爭良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又是群眾生活的良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毛澤東除了贊揚方志敏等蘇維埃干部是“模范工作者”之外,還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把贛東北蘇區命名為“蘇維埃模范省”、“光榮的模范蘇區”和“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據地”。在全國各大革命根據地,贛東北是唯一獲此殊榮的蘇維埃區域。授予贛東北為“蘇維埃模范省”,不是毛澤東的個人偏好,而是蘇維埃中央政府領導層集體看好認同的。“蘇維埃模范省”的殊榮來之不易。這是以方志敏為首的“贛東北的同志”集體奮斗的結晶,是“蘇維埃驚人的創造力量”的必然產物,是方志敏嘔心瀝血、厲精圖治及其所著《怎樣做鄉蘇維埃工作》所影響和結出的實踐之果。

三、通過對贛東北模范蘇區的精心指導,豐富了毛澤東中國特色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理論

毛澤東和贛東北革命先驅方志敏之間,有著令人稱道的“緣分”。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毛澤東和方志敏都不約而同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把它作為武裝自己頭腦、指導中國革命的強大思想武器。他們都是農民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毛澤東在湖南,方志敏在江西,兩人遙相呼應,分別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領導紅軍創建了以井岡山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方志敏則率領紅軍創建了以武夷山為中心的贛浙閩革命根據地。贛東北人民的革命斗爭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離不開上級黨組織,特別是黨中央及毛澤東同志的關懷、支持與領導。雖然信江黨組織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由于戰爭環境和交通不便,即“與上級黨失掉聯絡,一切策略和工作,全由幾個負責同志計劃出來。”但到1928年3月,就與省委接上關系,隨后又與中央取得了聯系。僅在1928年至1930年這段時間,黨中央的許多指示信和文件中都直接或間接講到了贛東北的問題。而且這些指示,都是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勝利發展,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方志敏在贛東北堅持搞武裝斗爭、創建根據地和開展土地革命的實踐,與毛澤東在井岡山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以及在中央蘇區堅持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的實踐,雖各具特色,但他們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思想脈絡,卻是一致的。他們的實踐和理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民主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及其理論,就是在毛澤東、方志敏等農民革命思想及其實踐中孕育并經毛澤東總結而逐步形成的。

(一)贛東北的斗爭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政權建設理論

1926年1月和3月,毛澤東在繁忙的革命斗爭之余分別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兩篇光輝著作,方志敏被文章中蘊含的深邃思想深深打動。同年5月,第二次全國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方志敏以江西省農民協會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與方志敏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交談中,毛澤東和方志敏交流了農民運動開展的情況和經驗,共同討論了農民運動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在此次會上,毛澤東作了多場報告和演講,給方志敏留下了深刻印象。方志敏認為從毛澤東那里“學到了許多農民運動的方法。”可見,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和方志敏首先在“農民問題”上產生了共識。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稱農民是“革命先鋒”,高度評價農民成就了多年來未曾成就的革命事業,做了國民革命的重要工作。1926年11月初,時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的毛澤東沿長江兩岸視察全國的農運工作。當毛澤東到達南昌時,方志敏以江西省農民部長的身份盛情接待了毛澤東。他們兩人曾徹夜長談,共同探討中國農民運動的形勢與策略,交換農民運動開展的經驗。毛澤東在談到這一段革命歷史時指出,“方志敏與我的思想是相通的,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革命斗爭的策略是不謀而合”。方志敏在大革命時期領導江西農運的斗爭中,深入地研究了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狀況,明確地指出了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中國革命的實質內容,就是要消滅農村封建剝削和地主階級。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更明確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正因為毛澤東與方志敏在大革命時期思想認識上共通,因此他們都十分重視武裝農民,開展農民武裝斗爭。

1927年4月,為了拯救中國革命,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粵、湘、贛、鄂及豫五省農運代表及農民自衛隊代表在武漢大潮街59號舉行聯席會議。會議由毛澤東主持,方志敏也應邀出席了此次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上山”的思想,要在全中國推翻地主階級反動武裝,建立農民武裝,并以此為契機,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分配土地”。毛澤東的這一主張,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方志敏與澎湃一起堅決站在毛澤東的一邊,表示完全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27年8月底,方志敏從吉安秘密回到家鄉弋陽九區,發動農民武裝暴動。方志敏與邵式平、黃道等人把潛伏各地的同志,一個個叫回來,決心“重起爐灶再干”。他們以弋陽九區為中心,在短短的七天內,就組成了二十幾個黨支部及同樣多的農村群眾組織。在發動群眾當中,方志敏說:“更深深的感覺爭取群眾的重要,沒有廣大工農群眾的團結,根本不會發生什么力量。”這與1928年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談到工農武裝割據存在和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眾”和“很好的黨”是不謀而合的。

方志敏在領導贛東北及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創造。為加強政權建設,方志敏提出了蘇區“鞏固的向前發展”的方針,撰寫了《蘇維埃干部和群眾關系問答》、《怎樣做鄉蘇維埃工作》、《各級蘇維埃工作條例》等小冊子,建立了蘇維埃巡視制度和工農群眾監督檢查制度,規定“各級蘇維埃要以三分之二的人經常出去巡視,三分之一的人留在機關負責全部領導工作”。方志敏這些創造性的工作實踐,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中央蘇區。1933年春,邵式平、方志純赴中央蘇區匯報情況,成為毛澤東的座上賓。毛澤東非常高興地說:“你們的工作做得很好,與其他地方不同,有機會我是要為你們宣傳的。”1934年1月,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高度評價、科學總結了方志敏的光輝實踐。“方志敏式”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是我黨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革命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政權建設理論。

(二)贛東北的斗爭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建黨建軍思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為了適應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需要,提出在思想建設上堅持用無產階級思想、在組織建設上重視以民主集中制原則、在作風建設上強調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教育廣大干部,并在黨的建設和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加以貫徹。此后,毛澤東多次強調:“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重視黨和干部隊伍的建設,是贛東北根據地和方志敏同志一貫的指導思想。根據贛東北黨組織的基本成分是農民這樣一個特點,方志敏特別重視黨員的理論教育,從思想上建黨。為此,他編寫印發了《怎樣做好一個共產黨員》一書,提出共產黨員二十二條準則,為閩浙贛黨的建設提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蘇區還辦有《支部生活》、《黨的生活》、《黨的建設》等黨建方面的理論刊物,黨的領導人經常撰寫有關文章,闡述黨的方針政策,以教育黨員,同時還開辦了各級黨校。方志敏同志在黨的建設上的重要建樹,不僅為贛東北根據地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黨員和干部,而且在實踐、理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至今仍不失為我黨的寶貴財富。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他創造性地確立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標志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的開始形成。贛東北根據地在革命斗爭實踐過程中,始終把軍隊建成黨領導的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贛東北的紅軍是由地方暴動農民武裝發展而來的,帶有不少農民自身的弱點。為克服這些弱點,1930年2月,方志敏主持了芳家墩整軍運動,使“獨立團原有的一些散漫混亂現象逐漸肅清,變成整齊嚴肅的正規紅軍了,戰斗力也隨之較前加強。”1931年3月,方志敏代理紅十軍政委時,又開展了葛源整軍運動,使紅軍向革命化、正規化邁進。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了反“圍剿”斗爭的一次又一次勝利。1934年2月,方志敏在《突擊》刊物發表了《建設我們鐵的紅軍》一文,總結了贛東北根據地建設紅軍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加強紅軍建設的六大措施,豐富了毛澤東同志的建軍思想,不僅對當年紅軍的建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今天人民軍隊的建設,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贛東北的斗爭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理論寶庫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深刻闡述了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政權建設等一系列革命主張、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形成過程和重要組成部分。贛東北革命先驅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都是農民出身的革命知識分子,他們不僅學習、吸取了毛澤東一系列的革命主張、革命實踐、革命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而且在理論上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和實踐檢驗,也有所貢獻。特別是方志敏善于進行理論思考,把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主張,為探索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作出了理論上的貢獻。方志敏的理論貢獻集中地表現在他所撰寫的《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贛東北蘇區創立的歷史》、《信江黨和紅軍以及最近之局勢》、《關于白區鄉村工作的幾個問題》等著述中。方志敏在這些著述中,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發動群眾舉行武裝暴動的思想、關于正確開展土地革命的思想、關于建立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關于黨的建設及其反傾向斗爭的思想、關于蘇維埃政權建設的思想、關于紅軍的戰略戰術思想、關于開展群眾游擊戰爭的思想、關于加強白區工作的思想、關于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思想等等。方志敏在這些著述中,對于中國革命的許多基本問題——如中國革命的性質,革命的動力,革命的轉變等問題,都是熟諳并有清醒認識的。在理論上他堅持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堅持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武裝斗爭是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革命的主要內容,根據地建設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依托,形成了完整的根據地建設理論。這些思想主張和理論實踐,都蘊含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光輝,浸透著方志敏和贛東北黨的組織與人民的智慧,豐富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寶庫。正如邵式平等在延安所述,以“方志敏為代表的路線,在一切革命基本問題上是與全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路線,始終相符合的,是一條正確的路線。”建國以后,毛澤東自己也說過:“方志敏同志創建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方向路線是正確的。我們雖然不在一起,但我們的思想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以毛澤東與方志敏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土地革命初期形成的“工農武裝割據”構想,到根據地全面發展時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是與毛澤東和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革命實踐與理論一脈相承的,是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與理論的不斷深化和形成體系過程。在毛澤東精心指導下,贛東北蘇區的革命斗爭和實踐,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與革命道路。尤其是贛東北蘇區開創的“方志敏式”的革命實踐,更加充分地證明了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的正確性,是方志敏及贛東北蘇區對毛澤東思想的偉大貢獻。

[責任編輯:邵猷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欧美第九页|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国产97色在线|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黄色a|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香蕉网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国产精品va| 欧亚日韩Av|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91在线视频福利|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91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粉嫩|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日韩黄色在线|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吧|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999在线| 就去色综合|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 五月婷婷伊人网|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综合|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一级片网址|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性色一区|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网| 91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天天综合网色|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日韩第一页在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