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國縣域經濟的建設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通過分析縣域農村經濟的發展歷程,有利于提出適合當代縣域農村經濟的發展策略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縣域農村經濟;歷史實踐;現實思考
作者簡介:李國政(1955-),男,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學與農村經濟。(黑龍江牡丹江 157041)
一、關于我國縣域農村經濟建設的歷史實踐
(一)20世紀30年代的縣域農村建設的試驗
我國縣域農村經濟建設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其中以梁漱溟領導的山東鄒平縣和晏陽初領導的河北定縣兩個試驗區的影響最大。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性鄉村建設運動被迫中止。對梁漱溟和晏陽初領導的以縣域為單位的農村建設實踐可作如下回顧:
1.梁漱溟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
1931年3月,梁漱溟等人在山東省鄒平縣成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此之前梁漱溟曾在廣東倡導“鄉治”、在河南嘗試“村治”,到山東則改稱為“鄉村建設”。建設試點之所以選址在鄒平縣,是因為該縣靠近膠濟鐵路,離濟南又不遠,縣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各方面條件有利于鄉村建設實驗。試驗從縣域內的行政機構改革開始,鄒平縣的行政區劃經過撤并,整改為14鄉。全縣整個行政系統實行教育機關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h以下設鄉學,取消鄉(鎮)公所,幾個村或十個村有一鄉學,鄉學是“政教合一”的機構,鄉學下設村學。
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出路問題,歸根結底是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梁漱溟對鄉村建設運動的設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建設。二是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和構造,其重點是在鄉村建立起全新的社會組織,對沿襲多年的“鄉村保甲”制度進行改造。梁漱溟提出的鄉村建設方案是:從鄉村教育、農業改良、行政改革做起,由鄉村影響城市,以農業促進工業,逐步建設一個因襲“倫理本位”和“職業分途”傳統的新國家。
對于鄉村建設運動為農民提供的服務,梁漱溟概括為八個字,即:“團體組織、科學技術”。“團體組織”是把分散謀生農民組織起來,主要是組織合作社,這個方面鄒平縣做得很好,當時在全國影響很大?!翱茖W技術”是改良農業品種、提倡植樹造林等。梁漱溟提出“大家齊心向上,學好求進步”的口號,“大家齊心向上”就是提倡團體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禮俗,“求進步”是指生產技術和良好風尚。中國農村長期存在一些陳規陋習,如求神拜佛、吸毒、女孩纏足、男孩早婚等,鄉學村學教育就是要糾正這些陋習。事實證明,這些做法確實收到了比較好的實際效果。
2.晏陽初領導的“平民教育運動”
晏陽初在河北定縣組織的“平民教育運動”,當時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人發起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同年8月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第一次全國平民教育大會,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朱其慧為董事長,晏陽初為總干事。接著各省也多組成平民教育促進會,促進各省平民教育的發展。從此全國20個省區多辦起平民學校、平民讀書處和平民問字處,還編印《平民千字課》作為平民學校讀本。
晏陽初認為中國的貧窮與落后問題,實質上是一個“人”的問題。只有打好“人”的基礎,才能使中國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對平民的教育。他認為中國平民教育的重點在于對農民的教育,中國農民普遍存在愚、窮、弱、私的四大痼疾,而相應地,平民教育就是要提高農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和組織力。對于新鄉村建設,晏陽初提出了免于愚昧無知的自由,通過農民合作社、農村自治、農民自衛等工作的開展,培養農民的“公共心”和“團結力”。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并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并進的農村改造方案。
20世紀30年代,晏陽初推行的各項平民教育活動都從農民的切身需求出發,著眼于小處。比如,為減少通過飲用水傳染的疾病,指導農民修建井蓋與圍圈,適時消毒滅菌;訓練公立師范學生與平民學校學生進行免疫接種;訓練助產士代替舊式產婆,向舊式產婆普及醫學常識;建立各區保健所,培訓合格醫生;從平民學校畢業生中培訓各村診所的護士與公共衛生護士;為村民引入優良棉花和蛋雞品種;組織成立平民學校同學會,建立村民自治組織;改組縣鄉議會,改造縣鄉政府。這些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對我國現代新農村建設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二)新時期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設想與實踐
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繼農業合作化、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村稅費改革以后,中共中央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根據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提出的新的戰略決策和總體布署。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的戰略決策。新農村建設作為一種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全面改造農村社會的制度性安排,包含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內容,它不但為國家處理城鄉關系、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政策目標,也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福利水平和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確定了行動方向。
二、關于縣域農村經濟建設的現實思考
(一)關于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
1.不斷改善農民的生存條件
新農村建設要優先解決包括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燃料)、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同時改造中小學校舍、衛生所,并幫助農民改廁所、廚房和圈舍;另外在農村中還要建設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建設必須的垃圾處理場所。
2.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創造條件讓農民能夠充分享受現代福利所能帶來的好處,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殘有所靠、閑有所樂。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貧困救助、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度建設,切實解決農民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
3.搞好農業基本建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業基本建設,涉及到國家食品安全、社會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問題,逐漸由國家和社會承擔起建設責任。全面搞好包括農田水利建設、防洪排澇工程、抗旱節水設施、農村電氣化工程等在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順利進行。
4.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鄉村民主治理結構,健全農村自治機制。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大力推進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等農民自制組織的建設,為建設新農村提供組織制度保障。
(二)關于縣域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措施
1.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發展經濟需要增加投入,資金來源一般來說有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國家支持與投入。分兩項工作,其一是政策支持,比如取消農村教育收費,實行農產品支持價格政策等。其二是資金支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這是各項農業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來源。第二個方面是農民創收。以優惠政策為先導,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熱情和勞動積極性,建設美好家園。
2.搞好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素質
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直接涉及到農村人口素質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要加大和加強農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發展農業職業技術類教育,同時也要注重文化素質教育。
3.科學管理,提高民主意識
實行民主管理,主要內容是實行管理體制與方法創新。依靠農民群眾力量把農民事情辦好。要尊重農民意愿,發揚民主,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文化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力度。
4.循序漸進,實行發展模式多樣化
各地“三農”問題的現狀不盡相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各地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形式、方法。防止把新農村建設搞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