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 馮壽林 廖穎 付鳳蘭
提要:在當代中國,家庭暴力危害極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要真正做好預防家庭暴力,應該通過反家庭暴力的服務項目,形成一個防治家庭暴力的工作網絡,整合社區內的各種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資源,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和方法,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服務。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了解家庭暴力的概況、社會工作的干預理論和策略等,從而推動反家暴服務項目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家庭暴力;社會工作;干預策略;理論
作者簡介:彭慧(1988-),女,東莞市展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服務;(廣東東莞 523707)馮壽林(1979-),女,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與社會工作教育;廖穎(1982-),女,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教育;付鳳蘭(1966-),女,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實驗員,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教育。(江西吉安 343009)
本文為井岡山大學2010年校級課題(JRl0004)的研究成果。
據中國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0.81億個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約占全國家庭總數的30%,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據報道,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婦女在她的一生中遭受過暴力、性暴力或虐待,家庭暴力問題已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重視。家庭暴力不是偶然發生,而是在一定范圍內大量存在的。家庭暴力不僅直接對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傷害和威脅,而且還會破壞家庭的穩定和安寧,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在當代中國,家庭暴力危害極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要真正的做好預防家庭暴力,應該通過反家庭暴力的服務項目,可以將包括警察在內的司法、醫療、街道居委會等社會支持系統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防治家庭暴力的工作網絡,并對這個工作網絡里的工作人員進行反家庭暴力的培訓,改變他們的傳統觀念,增強他們的人權意識、平等意識、性別意識,并將專業社會工作的知識與方法納入到其工作當中去,以在其處理家庭暴力案件中起到協助作用。同時,也可以整合社區內的各種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資源,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和方法,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服務。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是從家庭暴力的概況、社會工作的干預理論和策略等方面來展開的,社工在反家暴方面可以從這些層面介入,從而推動反家暴服務項目的進行。
一、家庭暴力
(一)家庭暴力的定義及其形式
如今人們還沒有對家庭暴力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通過查閱各種參考資料,本文對家庭暴力作了一個界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中一方對另一方實施暴力的行為,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給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家庭暴力發生于有血緣、婚姻、收養關系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之間,。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成年子女對父母等,其中婦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們受到的身心傷害也最大。本文中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間的暴力,其中受害者主要為女性。
其形式包括毆打、罰跪、捆綁、拘禁等體罰形式,也包括威脅、恐嚇、辱罵等精神虐待。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
(二)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
家庭暴力產生的直接起因主要是生活瑣事、經濟問題及因夫妻一方的婚外戀。但究其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傳統的不平等的性別意識慣性,家庭內部不平等的資源分配關系,家庭成員對家庭合理性的認識分歧,社會干預和社會控制機制的不健全等方面。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不僅侵犯了受暴者的人身權,威脅他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嚴重危害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從社會層面來講,家庭暴力還將危害社會的穩定,阻礙社會的發展。家庭暴力若不加以制止和約束,將愈演愈烈,嚴重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權利,影響他們參與社會生產活動的積極性,也直接阻礙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二、社會工作的干預
(一)社工介入家庭暴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從社工角度來說,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介入家庭暴力具有優勢。社會工作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慈善事業,現已成為了一種專業的助人服務活動。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幫助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部分因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開展社會服務,完善社會生活功能,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和社會生活素質,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致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由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包含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是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長期遭受身體、心理和社會壓力,應屬于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第二,社會工作的服務目的是預防和解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社會問題。第三,社會工作有一套科學的助人方法,即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和社區工作三大專業方法。通過開展社會服務,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一致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和其他學科的視角不同之處在于,社會工作主要從綜合的角度出發,既注重協助家庭暴力受害者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和困難,又努力增強他們的自身能力和自信心,即“助人自助”,從而在根本上幫助他們擺脫家庭暴力的陰影,最終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
(二)社工干預的相關理論
1.理性情緒治療模式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認為求助者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是由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導致的。由于求助者通常根據自己大量的非理性信念看待引發事件,這就導致求助者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因此,理性情緒治療模式認為,有效的幫助是對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統進行質疑,及對非理性信念進行識別和辯論,以協助求助者克服各種非理性信念,最終使求助者的情緒行為困擾消除,形成一種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強調工作者需要積極介入個案輔導過程中,主動幫助求助者克服情緒困擾。在實際的輔導過程中工作者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采取綜合的改變途徑。第二,注重求助者此時此地的感受。第三,強調頓悟。
2.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人類的生存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助。人類在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應對問題,其中包括個人的內在資源與外資資源。社會支持網絡是屬于外在資源的一類,可分為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兩類。
社會工作需要對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在個人和社區不同的層面進行評估,從而擬定工作計劃。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動網絡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絡,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為人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組成的,各方面因素相互影響導致服務對象的特定行為發生。該模式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幫助服務對象,重視服務對象自身的潛能和價值,認為個案輔導目標就是幫助服務對象認識、開發自己的潛能,使服務對象能夠按照自己的價值做出更為合適的選擇。“人在情境中”理論,認為個案工作是關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獨立自存的個體,研究一個人,必須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環境中進行,即他的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應該注重研究服務對象的環境和社會環境間各要素的關系,即人在情境。
4.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
結構式家庭治療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結構、家庭次系統、界限。它假設個人問題與家庭動力和組織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改變家庭動力和改變家人之間的交往結構,可以使個別成員的癥狀好轉或消失;家庭治療的目標是幫助家庭認清并解除阻撓家庭功能發揮的不良結構,代之以較健全的結構。
社工在跟進過程中,需發掘并評估家庭的基本結構,評估該家庭的基本問題,與家庭成員一起制定目標及跟進計劃,促使家庭系統的轉化。治療策略和具體技巧如下:維護、追查、模擬、重構、重演、平衡與打破平衡、現實化、劃分界限、運用癥狀、指定任務、集中焦點、導致強烈的感受、似是而是介入法等。
(三)社工的干預策略
1.對家庭的干預
對家庭的干預,社工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介入:
(1)受害者方面
①對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安撫其情緒。
一般說來,受害者的情緒是非常低落、無助、恐懼,甚至絕望。因此社工應對受害者及時關注,運用同理、傾聽、表達專注等專業技巧,通過肯定、激勵、挑戰等方式,結合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減輕其自責,安撫其情緒,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
②改善受害者的不良認知圖式,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增強其應對問題的能力。
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協助受害者改善不良的認知圖式,構建積極正確的認知。同時,社工應為服務對象提供相關政策及資源,鼓勵當事人拿起法律武器和爭取社會資源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另外,社工可提供具體化服務,如教受害者學會正確反抗暴力和自我保護的技巧,提供應對暴力的能力。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社工應堅持助人自助理念,本著服務對象自決原則,激發其自身潛力的發揮,讓服務對象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以提升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2)施暴者方面
受中國傳統“男尊女卑”的影響,施暴者主要是男性。社工在服務過程中,應逐漸引導施暴者認識其不合理的行為,同時協助其習得正確應對問題的方法,如學習抗拒性別不平等的錯誤觀念與行動,去處理他們的情緒壓力和緩和沖突的良方。
(3)家庭方面
社工在提供個案服務的同時,應重視其家庭成員的互動。社工應積極協助家庭認識問題的根源,發現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如不良的互動方式等,推動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的改善和重構。社工可運用維護、追查、模擬、重構、重演、平衡與打破平衡、制定任務等治療策略和技巧來介入家庭,從而改善不合理的家庭機構和非良性的溝通模式。
2.建立反家暴的社會支持網絡
(1)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
社工通過定期在小區開展小組活動、落戶探訪等形式,協助服務對象建立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該支持網絡主要是以家人、親戚、朋友和鄰里為核心,使小區居民之間加強溝通,逐漸形成溫馨的社區氛圍,使居民形成良好的互助意識。
(2)整合周邊資源,構建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工需挖掘服務對象周邊資源,如居委會、醫療救助、法醫鑒定、律師、婦聯、公安及心理健康機構等,并組織其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家庭暴力發生后,這個體系的組織應各行其職,互相協調配合,共同致力于控制家庭暴力的工作中。
(3)建立庇護所
中國內陸可借鑒港臺地區的經驗,建立婦女庇護所,為受害者提供安全的場所。在庇護所中,工作人員為受虐婦女提供一定時期的免費住宿,同時開展心理輔導及小組工作,如開展互助支持小組、治療小組、社交康樂活動等,協助婦女積極面對婚姻中或離婚后的各種壓力。
3.加強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社會工作者可動員社會資源,借助各種渠道,如聯系媒體、招募志愿者從而建立義工服務站,廣泛宣傳家暴相關知識;同時開發及推廣關于家暴主題的特色服務,如白玉蘭女工項目等,吸引社會大眾的參與,讓社會公眾深刻地意識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及面對家暴的處理方式等。通過有效的宣傳,加強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構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的社會文化和道德氛圍。
4.影響社會政策
(1)推動《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
我國的家庭暴力相關制度尚未完善,社會工作者應該扮演好其“政策影響人”這一角色,將其工作經驗反饋給政策制定者,推動我國相關部門應加緊立法,維護受害者的權益。
(2)推動相關部門建立一套成熟且有操作性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服務體制
中國內陸該方面也可借鑒西方某些國家的做法,建立一套比較成熟且富于操作性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服務體制。以美國為例,一些醫院建有關于家庭暴力尤其是婚姻暴力的“急診室”,其功能是建立流程或標準化的程序來評估婚姻暴力并配有醫療社工,以協助醫生診斷可能的婚姻暴力個案,并給“病人”提供關于婚姻暴力的社區資源,包括為受害者請求警方協助、為受虐待的婦女提供庇護所或者轉介給其他社會支持團體。通過建立防治家庭暴力的服務體制,明確受害者的求助方式,幫助其以更好的方式應對家暴問題。
中國內陸在這方面還比較薄弱,可借鑒西方國家的服務體制,把西方的服務體制與中國內陸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使該體制本土化。
三、總結
就我國當前暴力防治的特點而言,司法、警察和醫療系統等正式網絡的介入程度不夠。婦聯的維權工作和一些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因為缺乏相關法律制度及其他機構的支持,開展工作舉步維艱。這些部門在提供幫助時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能,最多只是起到調解緩和的作用。因此,社工在這一反家暴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國內陸的社會工作行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某些服務領域發展還不成熟。因此社工在介入反家暴過程中將會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社工要抱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應借鑒歐美國家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模式和方法,結合目前我國的家庭變革現狀,認真總結現有的家庭服務經驗,逐漸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反家庭暴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真正消除家庭暴力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社工在這一反家暴過程中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