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世民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時代的最強音,不僅指引著中國人民獲得了新生,而且使中華民族堅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體系中,理論與實踐創新是貫穿其間的主線,體現于毛澤東思想各個領域、各個方面,貫穿于毛澤東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全過程,鑄就了毛澤東思想的創新精神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為我們樹立了創新發展的光輝典范。
一、毛澤東關于理論與實踐創新論述的豐富內涵
1921年7月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堅定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指導思想,指引前進方向。但這并不是說,適合中國情況、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理論就由此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國情、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中國革命發展規律和道路并沒有現成的具體答案。從這時起,中國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就在探索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并試圖從理論上闡發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書本上的,也不是理論推導出來的,而是從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提出來的。毛澤東以其遠見卓識,堅定地站在了對中國革命、建設特殊規律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前列。
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共黨內盛行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主義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毛澤東曾被一些留過洋的人(王明)嘲笑為不懂馬列主義的“土包子”。在他們看來,毛澤東沒有讀過多少馬列原著,雖然打過一些仗,但只不過是搬用封建主義的《三國演義》或曾國藩、胡林翼的治兵格言而已。對此,毛澤東進行了抵制和斗爭。他曾經感慨地說:照搬馬列書本的教條主義害死人!中央到陜北后,有了相對穩定的環境,毛澤東認真研究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延安時期那一段,可以說是毛澤東思想比較完整地形成起來的一段。”[1]其目的:一是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二是從哲學文化上探索一種能夠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理論。1936年底和1937年夏,毛澤東先后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實踐論》、《矛盾論》,系統總結10年軍事斗爭經驗;科學闡發指導中國革命的正確思想路線、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2]。他一心一意想要告訴人們的基本要旨是:理論與實踐創新。
作為中國共產黨內最具獨立思考品質的領導人,毛澤東深刻把握國情,集中集體智慧,在中共黨內率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思想,深刻闡述了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問題。
毛澤東創新思想是緊密圍繞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展開的。在1930年5月發表的《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號召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3]1938年,毛澤東論述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指出:“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4]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5]在延安整風中,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是箭和靶的關系,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必須堅持“有的放矢”。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結合。”[6]毛澤東總結中國革命20多年實踐經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黨的七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有了引領革命航程的偉大旗幟。
建國后,毛澤東又多次闡發理論創新問題,強調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創造社會主義新理論,以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59年2月14日,毛澤東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至今未變,個別結論可以改變》的著名談話中指出:“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不能將后來出現的所有的問題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時把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加以解決。俄國的問題只能由列寧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7]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需要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以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
毛澤東結合實際深刻闡述了理論創新的科學態度。毛澤東告誡人們要正確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要從具體的條件出發,不要把他們的理論當作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8]從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間,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發表一系列重要談話,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9]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黨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實踐和理論創新。
毛澤東深刻闡述了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指出人類歷史和自然界的歷史,都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也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10] 毛澤東主張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將人的認識看作一個永恒的發展過程。只要物質運動不停止,人的認識也就沒有窮盡,而認識的升華必然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毛澤東把理論創新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統一起來,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毛澤東深刻闡述了培養黨員干部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及原則、方法。毛澤東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于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11]毛澤東要求全黨系統學習和研究馬列主義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運用。為加強黨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主張采取多種方式教育黨員干部,使馬克思主義傳播進入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軌道。毛澤東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既要和本國的具體國情、實踐相結合,又要在學習中創新發展。在對黨員干部能力素質的要求上,毛澤東認為,一個好的領導、好的黨員,是否具有創新精神,關系到能不能有效地領導群眾開展革命斗爭。毛澤東告誡各級領導干部和黨員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時,必須“自己去用心思索,發揚自己的創造力”[12]。指出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不思創造,不求發展,只能落后于形勢,對革命不利,“革命時期情況的變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黨人的認識不能隨之而急速變化,就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毛澤東干部教育思想處處閃耀創新精神的光芒。
二、毛澤東創新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毛澤東創新思想內涵極為豐富,體現在理論、實踐、制度,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內政、外交、國防、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結出了豐碩成果。
(一)理論成果——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其理論成果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從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看,創新是界定這個概念的最關鍵的內核。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建國后毛澤東思想繼續得以豐富和發展。劉少奇在闡釋毛澤東思想時,明確強調毛澤東思想在創新層面上的價值內涵,他強調指出:“他在理論上敢于進行大膽的創造,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于中國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于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結論,所以他能成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種艱巨的事業。”[13]鄧小平稱贊“他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政治、軍事、文藝和其他領域,都有創造性的見解。”[14]劉少奇、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這一經典闡釋經歷了歷史檢驗。毛澤東正是因為有著這種創新精神,才使他能夠完整地、系統地確立起一整套關于中國革命、建設的思想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創新成果極為豐富。概括為: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此為毛澤東思想的基石。主要包括:關于中國資產階級的分析和統一戰線的政策;關于中國武裝斗爭的特點和作用;關于黨的自身建設;關于中國革命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等。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這一理論頗具探索性和先導性。主要包括: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理論;關于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等。三是,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此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括: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理論;人民戰爭的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建設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的重要思想,等。四是,政策和策略理論。五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主要包括: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知識分子應當與工農相結合,等。六是,黨的建設理論。這一理論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包括:思想上建黨原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整風精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等,都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二)道路成果——找到了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建設道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勝利
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政治態度,在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開始獨立地在中國農村探索新的道路,根據中國革命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道路、黨的建設和軍隊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等許多方面,形成新判斷,提出新觀點。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提出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的戰略,制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開辟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指引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1953年,黨中央按照毛澤東的提議,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這條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成功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根據中國特點,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與和平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用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使社會生產力繼續得到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勝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成為新中國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制度成果——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實基礎
在轟轟烈烈的中國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深入農村建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選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同國民黨政權根本對立的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人民政權,成功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全國抗戰爆發后,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通過民主選舉,建立起以“三三制”為特點的新型抗日民主政權,發動和武裝群眾進行抗日斗爭,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全面內戰爆發后,黨領導解放區軍民打敗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解放區得到了迅速擴大。黨在領導革命戰爭的同時,在各根據地和解放區局部執政,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特別是華北人民政府的成立,為黨在全國范圍內執政作了政治上、組織上的準備。黨在全國局部的新民主主義執政實踐,獲得了治國安邦的寶貴經驗,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全面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在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多努力,進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實現了國內各民族的空前團結,新中國迅速得到鞏固。建立起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帶有過渡性質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需要隨著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為此,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提出的和平贖買資產階級和利用國家資本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設想,成功地運用到中國。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通過了以國家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為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物質基礎。對個體農業,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走從互助組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樣逐步過渡的道路。
三、毛澤東創新思想的當代價值
毛澤東思想,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史中一株最具魅力、最具活力、最有生命力、最有影響力的思想理論之花。是毛澤東創新精神的完美體現。縱觀毛澤東思想發展史,毛澤東的理論創新是緊密圍繞“發現規律、探索道路、創建理論、指導實踐,服務人民”實現的,是與黨的創新實踐緊密相聯的,它已凝結成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成為中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理論與實踐創新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結合中國國情
理論創新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任何理論創新,都應當在堅持本國實際的前提下進行。任何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不是理論創新,而是標新立異,只會造成思想的混亂,誤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毛澤東結合中國國情開創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正確道路,符合中國革命實際,指引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毛澤東開創的中國化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實際,指引中國取得社會主義建設新勝利。從實際出發,結合中國國情,奠定了黨理論創新的思想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其科學實現形式的有機統一。其中,社會主義是方向,中國特色是形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毛澤東是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其科學實現形式的開拓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完善。只講社會主義道路,不講“中國特色”這一科學實現形式,社會主義事業很難取得成功;只講實現形式,不講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和價值觀,就會走到邪路上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它是防止和反對教條主義的銳利武器,也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思想基礎。
歷史啟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是要符合中國實際,必須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二是要符合中國國情,著眼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決不能拘泥于照本宣科,從本本出發。毛澤東說:“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15]必須在批判地繼承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
(二)理論與實踐創新必須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
調查研究,是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脫離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閉門造車,是創造不出新理論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16]毛澤東非常重視創新與實事求是的內在聯系,倡導調查研究,以推進創新發展。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堅持調查研究,才能做到實事求是。而創新精神是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本要求。沒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談不上創新。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成為毛澤東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
什么叫理論聯系實際?毛澤東認為“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17]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建立新中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本質就在于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從事理論創新的實踐基礎。
(三)理論與實踐創新必須聯系實際,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毛澤東創新思想始終圍繞重大理論與實踐展開。在革命問題上如此,在建設問題上亦如此。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毛澤東通過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將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他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實現了合作化,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為國際共運史上最為成功的一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論和革命轉變論。
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科學分析當時的“蘇聯經驗”,指出照搬照抄蘇聯模式的弊端是使自己“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18]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一條不同于蘇聯的工業化道路,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各種經濟關系的正確道路。以此為指導,一是提出了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并作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二是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通過四個五年計劃,為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工業化基礎。三是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并作了初步的總結。這是毛澤東堅持實事求是,突破前蘇聯工業化模式束縛的創新產物,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打下了極其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也正是毛澤東堅持聯系實際,解決好每個發展時期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的創新精神,才鑄就了改革開放以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92頁。
[2]《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3頁。
[3]《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12頁。
[4]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
[5]《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534頁。
[6]《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20頁。
[7]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5頁。
[8]《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296頁。
[9]《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09頁。
[10]《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25頁。
[1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533頁。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902頁。
[13]《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319、336頁。
[14]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頁。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02頁。
[16]《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2頁。
[17]《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20頁。
[18]《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