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濤,周佳敏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藏區“9+3”學生與內地學生艾滋病教育現狀分析
況 濤,周佳敏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目的 比較藏區“9+3”學生與內地學生對艾滋病的了解程度、預防艾滋病知識教育現狀以及他們的公益意識,為在藏區“9+3”學生中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對四川省某中職學校124名藏區“9+3”學生和100名內地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藏區“9+3”學生預防艾滋病教育現狀與內地學生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結論 及時對藏區“9+3”學生深入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藏區“9+3”學生;內地學生;艾滋病
四川省內藏區甘孜州、阿壩州自發現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來,疫情呈上升趨勢,確診的感染者人數迅速增加。這些感染者中,性傳播感染率已超過50%。政府和民間組織在四川藏區開展針對鄉村普通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很少,對群眾普及科學知識,進行廣泛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1]。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艾滋病防治工作,將防治艾滋病作為關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是防治艾滋病的生力軍。自2009年起四川省開始實施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5年計劃。實施藏區免費職業教育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該計劃通過組織藏區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到內地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以基本普及藏區高中階段教育為目標,為提高藏區人口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實現藏區長治久安與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因此,為了解藏區“9+3”學生預防艾滋病教育現狀以及與內地學生存在的差異,筆者于2011年11月對四川省某中職學校部分藏區“9+3”學生和部分內地學生進行調查。
1.1 對象
選取四川省某中職學校一年級全體藏區“9+3”學生共124名,均為女生。年齡最大19歲,最小14歲,平均16.52歲。內地學生為藏區“9+3”學生的同班同學,共100名,均為女生。年齡最大18歲,最小15歲,平均15.89歲。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結構問卷,對藏區“9+3”學生和內地學生進行調查。對藏區“9+3”學生共發放問卷124份,收回有效問卷124份(有效率100.0%);內地學生共發放104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96.2%)。問卷由筆者統一發放并收回,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人口學資料,學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以及學生獲取預防艾滋病知識的途徑等。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
2.1 對艾滋病流行趨勢的認識
藏區“9+3”學生中聽說過艾滋病的占96.0%,低于內地學生的99.0%。46.0%的藏區“9+3”學生不知道艾滋病離自己是否遙遠,認為離自己很遙遠的占21.0%;知道艾滋病離自己并不遙遠的占33.1%,低于內地學生(60.0%),有顯著性差異。了解我國疫情發展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的藏區“9+3”學生有14.5%,低于內地學生(34.0%),有顯著性差異。
2.2 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情況
藏區“9+3”學生中知道艾滋病是傳染病的占76.6%,主要破壞免疫系統知曉率為56.5%,血液檢查是確診方法知曉率為73.4%,沒有疫苗知曉率為30.6%,目前無法治愈知曉率為40.3%,與內地學生相比均有差異或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比較[n(%)]
2.3 艾滋病傳播和非傳播途徑知曉情況
藏區“9+3”學生對艾滋病傳播的3條基本途徑知曉率分別為:血液傳播80.6%,性傳播75.0%,母嬰垂直傳播58.9%。但3條基本途徑都回答正確的學生比例僅有22.6%,低于內地學生的38.0%,且有顯著性差異(P=0.01)。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非傳播途徑的知曉率比對3條基本途徑的知曉率還低,不論是藏區“9+3”學生,還是內地學生,非傳播途徑全部答對的學生一個都沒有,全部答錯的藏區“9+3”學生占19.4%,內地學生占17.0%,無顯著性差異(P=0.65)。學生對蚊子叮咬不傳播艾滋病的認識正確率最低,藏區“9+3”學生為14.5%,內地學生為9.0%,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艾滋病傳播和非傳播途徑知曉率比較[n(%)]
2.4 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和公益意識
知道世界艾滋病日的藏區“9+3”學生只有5.6%,了解紅絲帶含義的有37.1%,與內地學生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對艾滋病患者有同情心的占56.5%,遠高于內地學生,且有顯著性差異。愿意與感染艾滋病的朋友來往并關心他們的藏區“9+3”學生占73.4%,高于內地學生,無顯著性差異。愿意做志愿者的藏區“9+ 3”學生為87.1%,略低于內地學生,無顯著性差異。
2.5 艾滋病知識獲取途徑
藏區“9+3”學生現有的艾滋病知識獲取途徑主要是:電影、電視、廣播(占30.6%),報紙、雜志、書籍(占25.0%),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課程(占21.0%),宣傳資料、展覽、板報(占12.9%)(見表3)。

表3 艾滋病知識獲取途徑比較[n(%)]
被調查的124名藏區“9+3”學生預防艾滋病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與內地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藏區“9+3”學生對艾滋病的流行形勢缺乏正確認識,雖然聽說過艾滋病的占96.0%,但多達46.0%的學生不知道艾滋病離自己是否遙遠,甚至有21.0%的學生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遙遠,知道艾滋病離自己并不遙遠的只占33.1%,了解我國疫情發展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的只有14.5%。由于學生對艾滋病流行形勢的嚴峻性認識不到位,導致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對防艾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這對身處疫情呈上升趨勢的藏區學生來講是非常危險的。
(2)藏區“9+3”學生對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不高,尤其是對艾滋病傳播和非傳播途徑不能正確判斷,缺乏足夠的防范能力。同時藏區“9+3”學生對艾滋病患者更加同情、寬容。在這種情形下,要保證她們安全地與艾滋病感染者和諧相處,就必須讓她們具備預防艾滋病的能力。
(3)目前,藏區“9+3”學生擁有的艾滋病知識來自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課程的只占21.0%,低于岑曉鈺的報道[3]。絕大部分知識來自大眾傳媒,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盡管學生樂于以大眾傳媒形式學習艾滋病知識,但其傳播的相關知識遠不如學校健康教育課程全面、深入、系統,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甚至可能因為學生自身文化基礎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使其對艾滋病知識認識模糊甚至錯誤。
綜上所述,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通過多種形式、渠道加強對藏區“9+3”學生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1]尚云川,范瓊霞.四川藏區艾滋病預防的人類學實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6):47-50.
[2]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藏區免費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S].2010.
[3]岑曉鈺,張河川,郭良驥.佤、漢族青少年學生艾滋病知識、態度、行為的比較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5):333-335.
G526.5
B
1671-1246(2014)05-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