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淵,劉慧琴
(臨澤縣婦幼保健站,甘肅 臨澤 734200)
臨澤縣監測醫療機構出生缺陷情況分析
王永淵,劉慧琴
(臨澤縣婦幼保健站,甘肅 臨澤 734200)
目的 分析臨澤縣兒童出生缺陷發生的特征與變化趨勢,為出生缺陷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依據。方法 收集臨澤縣監測醫療機構記錄的2008—2012年出生或引產的孕28周至產后7天的圍產兒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臨澤縣監測出生缺陷率為216/萬,出生缺陷發生率在圍產兒性別、母親文化程度方面有顯著性差異,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聚集性;影響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多元交互。結論 婦女孕期應盡量摒除出生缺陷危險因素。重點做好預防是減少出生缺陷的關鍵。
出生缺陷;出生監測;危險因素;預防干預
出生缺陷是指胎兒出生前,在母體內就已經發生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異常或代謝缺陷所致的異常[1]。現就臨澤縣監測醫療機構出生缺陷情況進行分析,了解兒童出生缺陷發生的特征與變化趨勢,探討影響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評估其危險度,為出生缺陷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依據。
臨澤縣監測醫療機構2008—2012年出生或引產的孕28周至產后7天的圍產兒3 978名,其中男性1 923名,女性2 055名,監測出因內在異常發育而引起器官或身體某部位的形態學缺陷兒童86名。
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進行χ2檢驗,分析出生缺陷總發生率、不同特征發生率。
(1)2008—2012年共監測圍產兒3 978例,其中出生缺陷兒86例,平均出生缺陷發生率216/萬。2010年出生缺陷發生率最高,為303/萬;2012年出生缺陷發生率最低,為92/萬。各年度比較,χ2=11.957 9,P<0.01,說明各年度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2008—2012年監測醫療機構出生缺陷發生率
(2)2008—2012年總出生缺陷發生順位依次為:神經管缺陷、唇腭裂、先心病、其他、多指(趾)、足內翻、外耳畸形、消化道畸形。其中排名前5位的發病率均超過了25/萬,占總發病的91.86%,排名6~8位的足內翻、外耳畸形、消化道畸形共占總發病的8.14%(見表2)。
(3)出生缺陷發生率在圍產兒性別、母親文化程度方面的差異有顯著性。男性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高于女性圍產兒(χ2=4.374 3,P<0.05);母親居住地在農村的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高于城市,但差異無顯著性(χ2=0.007 4,P>0.05);母親文化程度低的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高于母親學歷高的(χ2=10.075 1,P<0.01)(見表3)。

表2 2008—2012年不同種類出生缺陷構成比及發生率

表3 2008—2012年不同特征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率
(4)母親年齡<20歲的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率500/萬;20~25歲的缺陷發生率220/萬;26~30歲的缺陷發生率133/萬,為最低水平;31~35歲的缺陷發生率256/萬;母親年齡>35歲的出生缺陷發生率最高,達323/萬。整個缺陷發生率呈“U”型。經檢驗χ2=6.643 3,P<0.01,說明差異有顯著性(見表4)。

表4 2008—2012年母親年齡不同的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率
(1)臨澤縣醫療機構于2008—2012年監測出生總缺陷率216/萬,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原因是臨澤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經濟環境、醫療保健條件及孕婦優生意識較差,開展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疾病篩查等早發現、早診斷和早采取措施的技術手段不夠成熟。
(2)發生率男童高于女童,農村高于城市,母親學歷低的發病率高于學歷高的。缺陷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聚集性,4~9月份懷孕的婦女圍產兒缺陷發生率較低,而1~3月、10~12月份懷孕的婦女圍產兒缺陷發生率較高。原因是:臨澤縣農村婦女在受孕期營養素攝入不足,加之冬季蔬菜主要為窖藏,土豆、白菜、洋蔥等因儲存不當發青或發芽,含致畸物龍茶堿毒性強[2],另外可能也與愛吃腌制蔬菜有關,導致胎兒畸形[3],建議受孕時間盡量選擇在4~8月份。
(3)開展宣傳教育,發放《婦女預防出生缺陷保健手冊》,以預防出生缺陷歌謠的形式,讓準備受孕和已孕婦女了解預防出生缺陷的知識;建立出生缺陷預警機制,實行分級管理,進行動態觀察并記錄,采取干預措施;加強產前檢查、產前診斷、產前篩查、投服葉酸、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干預措施,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質量。
[1]Mark.I.Evans,Mark.P.Johnson,Yuval Yaron,et al.產前診斷[M].段濤,胡婭莉,呂時銘,等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王學工,李守柔.土豆類生物堿的提取及對小鼠致畸作用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3,28(2):73.
[3]Mulinare J,Cordem I F,ErieksorI J D,et al.Peficonceplional of Multivamins and OCCUn’ence fnellral tube defect[J].JAMA,1988,260(21):31 41-3145.
R174+.7
A
1671-1246(2014)05-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