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嫦斌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人體胚胎學概要信息化教學模式初探
黃嫦斌
(南寧市衛生學校,廣西 南寧 530031)
介紹人體胚胎學概要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本次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一是“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主動探究,充分發展;二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感受成功的快樂和提高職業素質。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內容。
人體胚胎學概要;信息化;教學模式
1.1 教材地位和學習形式
人體胚胎學概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教材《人體解剖學基礎》第十三章的內容,也是人體解剖學基礎的最后一節內容。本節內容的特點是:(1)簡單明了,知識點相對較少;(2)主要講解人類新個體的產生,簡單地說,就是介紹胎兒的生長發育過程。
開展小組競賽活動,以合作方式學習知識,采用動畫導入、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手段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象知識,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實行“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學情分析
學生優勢:授課對象是中職2012級護理1班學生,他們思維活躍且好動,有很強的好奇心。劣勢: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自覺性差,厭學情緒嚴重。應對措施:改變“滿堂灌”的狀況,堅持“精講多做”原則。重視職業技能訓練,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操作環節,提高其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1.2.1 知識與技能 掌握孕婦預產期的計算方法,掌握受精、植入的概念和位置,掌握胎盤的結構及功能,掌握胎兒血液循環的特點。
1.2.2 過程與手段 通過動畫導入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終身學習能力。
1.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言傳身教,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醫風和崇高的醫德;使學生樂于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實現“樂中學”。通過小組競賽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1.2.4 教學重點 孕婦預產期的計算方法;受精、植入的概念和位置。
1.2.5 教學難點 胎盤的結構及功能;胎兒血液循環的特點。
2.1 教學方法
(1)查閱資料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演示法:利用教學課件進行精講點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突出教學重點。
(3)PPT演示法:多媒體課件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
(4)小組討論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5)自主探究法:學習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并學習知識。給定條件,讓學生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2.2 教學手段
2.2.1 學習環境選擇 極域電子教室、校園網、因特網。
2.2.2 學習資源類型 課件、多媒體資源庫等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課后將課件上傳校園網或精品課程網,發揮其課后助學的作用。
2.2.3 學習資源內容簡要說明 課前,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查找資料,找到預產期計算方法、宮外孕、前置胎盤的相關知識,并做成電子文檔作業上交到班級郵箱。課中利用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來學習,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課后將課件上傳至校園網,供學生復習。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時,可在班級郵箱留言,教師給予在線解答或視頻解答。
2.3 學習情境設計
2.3.1 虛擬情境 利用多媒體課件、計算機、音響設備、投影儀及幕布等教學用具,創設教學情境。
2.3.2 問題性情境 在6個教學環節中,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提升。
2.3.3 互動性情境 利用極域電子教室隨時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2.4 學習活動組織(見表1、2)

表1 自主學習設計

表2 協作學習設計

圖1 教學流程
4.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自主探究法)完成上周布置的任務,提交到班級郵箱。
教師:(啟發教學法)以電子文檔形式展示學生作品,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當中。
(引導語)母親十月懷胎是辛苦的,看著自己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滿懷一朝分娩的幸福,伴隨一陣陣的疼痛,突然看見一個哇哇大哭的嬰兒出現在自己面前,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幸福、喜悅、興奮和感動的心情。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在這十個月里,胎兒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興趣,讓其利用因特網查找預產期的計算方法、宮外孕、前置胎盤的資料,將教學延伸到課前。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直觀動感的胚胎發育圖片、視頻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其參與積極性。
媒體資源:讓學生利用因特網學習資源庫的豐富資源收集資料,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
4.2 開展活動,深入展開
教師:(指引和講解)(1)指引學生進入“胚胎學緒論”板塊,教師精講內容。(2)教師出示孕婦末次月經的日期,讓學生計算出預產期。
學生:(小組討論法)(1)學生學完“胚胎學緒論”,按極域電子教室的分組功能進行分組學習。(2)小組討論計算出孕婦的預產期。(3)每組選派代表,進行孕婦預產期的計算演示,評選“最佳答案組”。
媒體資源:利用極域電子教室的功能,教師指引學生進入“胚胎學緒論”板塊進行學習。
設計意圖:由小組討論完成孕婦預產期的計算,教師點撥。小組討論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此過程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總論的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臨床運用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孕婦預產期的計算方法。
4.3 問題探究,提高能力
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1)精子和卵子產生的部位和染色體核型。(2)受精的概念、部位、時間和意義。(3)植入的概念、時間和部位。(4)臨床拓展:什么是宮外孕?什么是前置胎盤?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答案。(設問→引導→點撥)
學生:(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上臺講出教師要求掌握的內容。(思考→討論→演示)評選出“最佳講課組”。
媒體資源:利用課件、圖片、音頻等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使其深刻理解、掌握重點知識。
設計意圖:在問題引導下小組討論探究,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策略,又培養了學生質疑思辨、自主創新能力。利用教師制作的課件,胚胎發育的3D動畫視頻,采取精講、點撥等手段,突出教學重點,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做到回顧目標,強調重點。
4.4 自主學習,拓展提升
教師:(PPT課件講授法)引導學生進入“胎盤胎膜”內容的學習。這是教師精講的內容。
學生:(自主點擊學習)學生先跟著教師的步驟進行學習,完成后進行自主點擊學習。
媒體資源:通過自制的教學課件進行系統講解,將有限的課本內容進行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主學習,突出“胎盤的結構和功能”這一重點,實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4.5 分組討論,拓展遷移
教師:(拓展遷移法)提出目標,強調重點。要求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胎兒血液循環的途徑,并能陳述整個過程。教師最后講解→播放→概括。
學生:討論→總結→書寫,完成知識的拓展遷移。
媒體資源:用PPT課件和視頻,精講點撥,啟發思考。
設計意圖: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結合臨床實際,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此過程突破了教學難點——胎兒血液循環的特點。
4.6 現場測試,及時反饋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測試板塊。
學生:獨立完成測試題并提交。
媒體資源:借助自制課件中的測試板塊,讓學生點擊進入,完成測試題并提交。
設計意圖:利用互動平臺進行交流,實時掌握學生測試完成情況。教師通過分析測試結果,及時了解學生對本次課所講知識的掌握情況。
5.1 測試形式與工具
學生自主點擊按鈕進行測試。
5.2 測試內容及評價量表(見表3)

表3 胚胎測試內容及評價
(1)受精: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受精部位:輸卵管壺腹部。植入:胚泡逐漸埋入子宮內膜的過程。植入部位:子宮體后壁上部。
(2)胎盤組成:由胎兒的密絨毛膜與母體子宮的底蛻膜構成。胎盤功能:物質交換和分泌功能(如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盤催乳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3)胎兒血液循環的途徑:胎盤絨毛毛細血管的血液與絨毛間隙中母體血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臍靜脈→胎兒肝內靜脈導管→下腔靜脈→右心房→卵圓孔→左心房→主動脈→臍動脈→胎盤毛細血管。
(1)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各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現代教育技術在不同階段起到了支撐作用。通過喚情、激趣、設疑、導思等活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巧妙使用Flash、3D動畫增強可視化、直觀化效果,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一個興奮點,講授知識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自始至終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3)整節課突出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G420
A
1671-1246(2014)07-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