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濱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29)
冷戰結束以后,西方大國對民族國家不斷推行文化擴張和文化侵蝕政策,對民族國家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利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挑戰,文化安全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于文化安全的概念,學界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側重,筆者認為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而言,文化安全可定義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文化領域沒有威脅和危險的客觀狀態。 文化安全對于國家安全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是一個民族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是民族國家必須捍衛的精神防線,是增強國家綜合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般而言,文化安全態勢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國際文化環境、文化力狀況以及文化安全戰略。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目前, 學術界關于中醫藥文化生存發展問題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中醫藥文化的國際交流、 國際傳播以及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等方面, 而對中醫藥文化的安全問題還應更深入系統研究。 本文從以上所述的三個因素入手, 淺析中醫藥文化的生存現狀和安全態勢, 并就加強中醫藥文化安全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當前,中醫藥文化面臨的安全戰略格局主要是由一對矛盾所決定的,即西方醫學文化與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世界各國傳統醫學文化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反映了西方醫學文化以自我為標準,企圖通過文化輸出和擴張, 取代他國傳統醫學文化,建立西方醫學文化壟斷地位的戰略野心。
西方醫學文化不是自古就具有強勢地位和擴張野心的,它本身經歷了一個從產生、發展到最終崛起和不斷擴張的漫長歷史進程。 特別是15、16 世紀以后,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西方醫學文化沖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走上了實驗生物醫學的發展道路,并邁出了向現代醫學體系轉變的步伐。 而西方醫學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則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強勢擴張密不可分的,21 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為了樹立西方文化霸權,明目張膽地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進行消解和西化,我們從中能夠看到西方醫學文化的不斷擴張以及確立其醫學壟斷地位的戰略企圖。
西方醫學文化傳入中國的歷史較為久遠,在漢、唐時已初露端倪,但大規模的傳入則始自鴉片戰爭, 其利用醫藥作為侵略的工具, 并公開主張:“欲介紹基督教于中國,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醫藥;欲在中國擴充商品的銷路, 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教士。醫藥是基督的先鋒, 而基督教又是推銷商品的先鋒。 ”裨治文牧師申言:“我等在中國傳教之人與其說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寧說是由于政治原因。 ”[1]西方醫學文化的傳入對中醫藥文化的傳統合法地位產生了嚴重的沖擊,“廢止中醫論”逐步形成并一度甚囂塵上。20 世紀以來,西方醫學文化迅猛發展,從技術水平、體制機構、社會組織等方面對中醫藥文化形成了嚴峻挑戰。
文化力由文化勢能、文化創新力和文化傳播力三方面綜合決定[2]。
1.2.1 文化勢能分析 文化勢能是文化力的基礎,文化勢能由特定文化的生命力、文化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圈(文化共同體)的大小共同決定。 也就是說,某種文化的生命力越強,歷史積淀越深厚,文化圈越大,文化勢能就越大,反之文化勢能就越小。 文化勢能越大,改變其狀況所需的外力就越大[2]。
首先,從文化生命力來看,中醫藥文化具有較強大的生命力。 中醫不僅兼具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特色、象思維的認知思維特色、道法自然的治療調理特色,而且還表現出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理論優勢,以不變應萬變的思維優勢,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優勢和防患于未然的養生優勢[3]。 正是這些特色和優勢使得中醫藥文化在西方醫學文化的沖擊下歷經百年而不墜,展現出強勁的生機和活力。 而西方醫學文化的優勢在于: 采用各種高技術的診斷設備,對器質性病變的觀察和定性更加快捷,病位確定更加準確,急病救護技術和設備起到極好的臨床療效[4]。 西醫自誕生以來,發展勢頭迅猛,其內在價值和生命力不可低估。
其次,從文化的歷史積淀來看,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幾千年以來,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其歷史積淀非常深厚,是決定中醫藥文化勢能的最具影響力的因素。 而西方醫學文化,自從走出古典主義的藩籬以來,其歷史發展僅僅經歷四、五百年的時間,與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醫藥文化相比只能算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后起之秀,雖然年輕且充滿活力,但卻缺少內在的豐富和深度。
再次,從文化圈的大小來看,中醫藥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不斷拓展, 已呈現出日益擴大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全球傳統醫學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針灸、中藥等傳統醫藥正在全球獲得廣泛重視,盛贊中醫藥學是世界傳統醫學的榜樣。 中醫藥在世界各國的醫療保健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醫與針灸在亞洲及歐美部分國家與地區有普及趨勢,在全球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應用[5]。 而西方醫學文化圈則已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醫學”,其文化圈雖然與中醫藥文化圈有不少交叉和重合,但總體而言,西方醫學文化圈已遠遠大于中醫藥文化圈。
1.2.2 文化創新力分析 文化創新力是文化力構建的中心環節,文化創新力的狀況最終將決定文化力的狀況[2]。
中醫藥文化的價值毋庸置疑,但中醫藥文化發展卻面臨許多問題,最嚴峻的莫過于文化創新的不足。 創新是一種文化持續發展的永不枯竭的動力,但中醫藥文化卻更多傾向于傳承。 相對于現代醫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顯得發展比較緩慢。 中藥出口以原料為主和依賴老品種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觀,中藥產品在發達國家進行藥品注冊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復方中藥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等現代研究一直沒有突破,適應時代要求的自主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制約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6]。
西方醫學文化的發展是與不斷創新密不可分的,它由西方傳統醫學通過自我否定,更新蛻變為現代醫學, 在啟蒙運動和近代科學革命的影響下,改變了醫學的理論基礎和建制基礎,繼而發現了血液循環,發展了解剖學,通過應用科學原則和方法,建立醫療記錄,通過臨床觀察、病理解剖、定量分析來總結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 19 世紀60年代巴斯德確認了微生物病原菌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從而否定了古代流傳下來的疾病自然發生的觀點。20 世紀西醫更是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憑借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理論創立,新的療法發明,新的藥物問世,新的奇跡創造。 這期間西醫做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醫學突破主要是:青霉素的發現以及抗生素系列的應用;可的松的發現以及激素類衍生物的應用;氯丙嗪的發現以及抗精神病藥的應用;診斷技術巧奪天工,外科手術起死回生[7]。 西醫以其超強的創新能力為其飛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為其實現文化擴張、確立壟斷地位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1.2.3 文化傳播力分析 一種文化,其文化力的強弱不僅取決于其文化勢能和文化創新力,還取決于其對外傳播的途徑、手段、技巧和策略等因素的綜合運用狀況。 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傳播途徑越廣闊、傳播手段越先進、傳播策略越高明,文化傳播力就越強。
改革開放以來, 尤其是近10年來, 隨著全球“中醫熱”的持續升溫,中醫藥文化傳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已經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科技合作、醫療服務、中醫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 但是,總體而言,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機制和路徑還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陷: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更多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動,民間組織的參與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程度上仍然有限,官民并舉相互支持與配合的局面也還遠未形成;中醫藥文化傳播內容更多關注其防病治病的功能性表現,而其文化形式的輸出,如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和哲學思維等人文科學的一面則經常被忽視;中醫藥文化傳播尚缺乏易于為國外政府及民眾理解的中醫藥外文報刊、科普知識讀物和影視作品,致使國外受眾不能全面而準確地理解中醫藥文化; 某些海外媒體夸大宣傳中醫藥的毒副作用,損害了中醫藥的名聲, 但中國媒體不能給予及時、有力的回擊等等。
中醫藥文化安全戰略的評估大致可以從戰略理念和戰略措施兩個層面著手進行。 缺乏文化安全意識和對文化安全問題的關注是當前中醫藥文化安全戰略理念層面存在的最突出問題。 中醫藥學術界對中醫藥發展戰略決策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中醫藥戰略決策部門也一貫重視中醫藥文化的生存發展、 傳承創新,2007年3月21日國務院16 部門聯合發布實施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指出:“為了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進一步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特制定‘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6]。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來,中醫藥文化建設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系列有關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極大地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繁榮發展,推動了中醫藥文化的世界傳播。 總之,當前中醫藥文化發展戰略更多是基于自身文化建設的目的而規劃設計的,對于全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間的沖突與滲透,文化安全危機的出現與加深等宏觀問題,應引起足夠的認識和思考。 因此,對中醫藥文化生存發展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及其原因還應進行更全面、更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應對措施。
通過對中醫藥國際文化環境、 中醫藥文化力、中醫藥文化安全戰略三個重要變量的考察,可以看到,中醫藥國際文化環境的基本特征是西方醫學文化的擴張和醫學壟斷地位,中醫藥文化安全面臨西方醫學文化擴張的現實威脅,國際文化環境非常不利。 與西方醫學文化相比,中醫藥文化力總體而言處于弱勢狀態, 雖然中醫藥文化勢能并不處于劣勢,但是文化創新力的差距則非常明顯。 綜合以上三個變量的分析,可以說中醫藥文化安全現狀令人堪憂。
解決中醫藥文化安全所面臨的問題,必須首先從思想觀念的層面入手,確立和強化中醫藥文化安全觀念。 應該認識到,中醫藥文化安全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家文化安全是一個涉及國家文化主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與綜合國力提升的戰略性問題。 所以,在發展中醫藥文化的各項事業中, 應該牢固樹立中醫藥文化安全意識,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安全問題,從中國和平崛起的高度認識中醫藥文化安全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目前,在全球化深度發展、文化擴張、文化霸權愈發凸顯的時代背景下,高度關注并積極應對西方醫學文化對中醫藥文化的沖擊和挑戰,已成為維護中醫藥文化安全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文化創新力是文化力構成中的核心環節,它不但是提升文化力的關鍵所在, 還是文化勢能積蓄、文化傳播擴大的重要推動力量,所以,文化創新力是影響或左右國際文化力量對比的核心因素。 就中醫藥文化而言,其創新力的提升必須正確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中醫藥文化的創新必須以繼承為其根基, 中醫藥文化的繼承又必須以創新為保障,從而使中醫藥文化始終走在世界醫學文化的前列。首先, 中醫藥文化創新必須是立足于中醫本質特征、保持其固有特色的創新。 中醫只有堅定自己的特色優勢,維護好自身的發展根基,才能使中醫藥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獲得強勁持久的生命力。 21 世紀的中醫藥應具備鮮明的自我揚棄的特性,容許開放和成長,可否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中醫藥進行深層次的、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深化和拓展中醫藥的內涵,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理論系統化、科學化。
文化傳播力是文化力強弱的直接體現,同時又是增強和提升文化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整合并優化文化資源、拓展并暢通文化傳播途徑,實現文化的廣泛傳播,并為受眾普遍接受,文化力才得以彰顯和強化。 因此,中醫藥文化應該積極對外傳播和輻射,努力增強在世界醫學中的影響力。
國際關系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類關系的結構主要是由共同觀念而不是由物質力量決定的,有目的之行為體的認同與利益是由這些共同觀念建構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所謂共同觀念(或共有知識)就是指行為體共同具有的理解與期望[8]。 共同觀念可以由一方單獨提出, 或由相關各方共同提出,提出觀念的一方或各方對觀念共同體內的相關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往往產生引導和規范的作用。由此得到啟發,中醫藥文化應確立這樣的對外傳播戰略目標, 即向國際社會提供中醫藥文化共同觀念,按有利于中醫藥發展的方向,引導和規范相關行為體確立其身份、定義其利益、塑造其偏好、影響其行為,從而最終達到從文化觀念上影響乃至控制對方的目的。 為此,中醫藥文化應通過更為積極地對外傳播,推動中醫藥文化由民族文化轉化、上升為相關各方共有、共享的國際文化(即共同觀念),并以此影響相關各方對中醫藥文化的解讀和認同,塑造相關各方對中醫藥的行為偏好。
目前,中醫藥文化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對外傳播,一是以跨國人際交往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為表現形式的人際傳播;二是運用涉外或國際大眾傳媒對外傳播文化信息的大眾傳播。 但是二者相比,無論是從傳播的過程還是效果來看,大眾傳播都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因為大眾傳媒超時空、大容量、高速度、高密度的信息傳播特點,能使各種文化信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因而,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應在推動各種形式的人際傳播的同時, 最大限度地利用大眾傳播的優勢和特點,對中醫藥文化的價值和魅力進行廣泛深入地傳播。
國際文化環境是影響和決定文化安全態勢的一個重要變量,隨著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安全問題的愈發突出,以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為典型特征的國際文化環境問題逐步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為了獲得真正的文化安全,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文化環境,建構平等競爭、良性互動、和睦友善的國際文化秩序。 中醫藥文化作為一個面臨西方醫學文化嚴峻挑戰的傳統文化, 如何制定科學、明智的中醫藥文化安全戰略,進而改善和優化中醫藥國際文化環境,對于促進中醫藥文化安全和長遠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影響。
改善和優化中醫藥國際文化環境并不意味著中醫藥文化要與西方醫學文化展開針鋒相對的較量,在國內收復“失地”的同時,在國際上積極尋求對抗。 恰恰相反,良好的國際文化環境的構建關鍵在于交流與合作。
中醫藥文化與西方醫學文化的最終目的都是保護人類的健康, 而且二者在防病和治病方面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所以,從中醫藥文化角度而言,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優勢, 彌補西方醫學文化在治療思想和治療手段方法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可否充分借鑒西方醫學文化的新理論、新技術,加快中醫藥文化傳統理論與技術的革新與改進,由此中醫藥文化取長補短、兼容并蓄,既提升了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又逐步突破與西方醫學文化間的隔閡和壁壘,中西醫良性互動、攜手共進,共同構建起融合東西方醫學優勢的現代醫學體系。
[1]張慰豐.中西醫文化的撞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1.
[2]韓 源.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形勢評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4):103-104.
[3]毛嘉陵.中醫文化入學教育[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185.
[4]王繼慧. 試論西方醫學文化特點及發展方向[J]. 現代養生,2013(12):250-251.
[5]周 川. 中國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發展的現狀及反思[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8):733,736.
[6]國務院16 部門.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4):225-230.
[7]楊光芳.從西醫面臨的挑戰看中醫發展的契機[J]. 亞太傳統醫藥,2010,6(4):1-2.
[8]李少軍. 國際政治學概論[M].第2 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