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何處安心是吾鄉
——臨終關懷機構的空間分析

2014-03-31 06:33:40薛立勇
關鍵詞:醫院

薛立勇 曹 慶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上海 200234)

一、臨終關懷理念及實踐

臨終關懷,又稱舒緩療護①香港的學者將臨終關懷稱作“善終服務”,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的臨終關懷服務使用“寧養”這一術語。臺灣則稱作“安寧照顧”或者“安寧療護”。出于行文需要,后文在介紹臺灣地區的臨終關懷機構時使用該地區常用的“安寧療護”術語。,按照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的定義,是指對不能治愈的患者采取積極的、全人的照顧,控制疼痛及其他癥狀,其目標在于確保患者和其家屬的最佳生活品質,結合心理及精神層面的照顧,讓患者有尊嚴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并提供家屬在患者生病期間及逝后哀傷的各種支持性服務。②轉引自莫藜藜:《醫務社會工作》,(中國臺灣)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版。臨終關懷一詞譯自英語中的Hospice Care,Hospice最初是指中世紀西歐的基督教修道院附設的安寧院,這一場所的設置初衷主要是作為朝圣者中途休息的驛站,同時收容貧者、病者、孤兒等等,也為重病、瀕死的朝圣者及旅行者提供照顧和護理。Hospice概念首次正式用作照顧臨終病人的機構是1879年南丁格爾女士在都柏林開設的“圣母安寧院”(Our Lady’s Hospice),該安寧院專門收容癌癥末期病患,用愛心來照顧他們。1905年,倫敦圣約瑟夫安寧院(St Joseph's Hospice)也改變了他們的方向,專門收容癌癥末期患者。①圣約瑟夫安寧院現在提供的服務仍然區別于本文所考察的“臨終關懷機構”,他們提供的是“社區模式的舒緩及哀傷療護”(community based palliative and bereavement care)。參見其官方網站:http://www.sjhospicelondon.com/。這些早期的臨終關懷機構提供的都是照護服務,并未融入醫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關懷目的、關懷對象、關懷內容、關懷方法等方面都和現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理念有一定的差別。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理念源自醫院的迅速發展和護理體系的創建。1967年,身兼醫生、護士、社工三大專業人士的桑德斯博士在英國倫敦創立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機構——圣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院(St.Christopher Hospice)。該機構明確:不以延緩瀕危者的壽命為宗旨,而是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提供臨終關懷全面服務、研究疼痛控制與緩解癥狀。圣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院率先嘗試了以醫療團隊全程陪伴癌癥晚期患者,并輔導家屬度過哀傷期的醫療照顧方式。圣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院是依靠社會捐贈的慈善性醫療護理服務機構,它本身又是一個基金會和集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為一體的國際臨終關懷專業人員培訓基地和國際臨終關懷學術交流中心。直到現在,該院每年都為世界各地培訓臨終關懷專業人員近千人。圣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院在臨終關懷理念的普及和實踐的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經為學術界所公認。②黃劍波、孫曉舒:《基督教與現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社會科學》200-年第9期。此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多個國家相繼開展此類服務,相關機構逐漸發展。截至到1998年4月,英國共有224個相關的臨終關懷機構;美國50個州中目前已有3000多個臨終關懷計劃。

在臨終關懷的理論引入方面,中國大陸的起步并不算晚,1985年柏木哲夫、歐炳楠在《醫學與哲學》雜志刊文指出,“用醫學為人類造福時,不僅要考慮生命的長短,還應考慮到生命的質量的問題”。該文首次使用了“臨終關懷”術語。③參見柏木哲夫、歐炳楠《如何對待面臨死亡的患者》,《醫學與哲學》1985年第4期。柏木哲夫為大阪大學教授,被稱為“日本安寧療護之父”,歐炳楠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療系,主要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和研究。此后,對于這一主題的研究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以“臨終關懷”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的全文搜索為例,1985年相關研究文獻為1篇;1995年為97篇;2000年為151篇;2005年為334篇;2012年為808篇。醫學、人類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領域以及各交叉學科進行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臨終關懷的理論,也推進了臨終關懷理論的本土化,為臨終關懷的實踐提供了支撐。雖然對于一些具體的問題,學界亦有爭論,但是對于其基本理念及實施方法,存在著諸多共識。比如,臨終關懷包含如下幾方面: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提升身體能量;心關懷,透過理念之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并對未來世界(指死后)充滿希望及信心;靈性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說及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極樂世界等。近些年的臨終關懷理念還發展出“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等基本服務原則。

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在臨終關懷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比較成熟。以臺灣地區為例,近二十年來臨終關懷事業在臺灣地區獲得了系統的、長足的發展,1996年臺灣“衛生署”開始推動安寧療護計劃,訂立安寧療護病房設置規范,2000年起接受安寧療護服務的患者享有全部的保險給付。④李閏華:《安寧療護社會工作》,(中國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版。大陸地區實踐層面較早的探索開始于1988年。是年7月,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副校長黃天中博士支持與資助下,天津醫學院教授崔以泰率先設立了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1988年9月,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南匯護理院。此后二十余年中,由于政府、慈善基金會、社會力量等各方面力量的推動,臨終關懷事業也蓬勃發展,涌現了諸如李嘉誠基金會的“人間有情”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北京松堂醫院、南京鼓樓安懷醫院、上海臨汾街道衛生中心舒緩療護科等一批具有特色的臨終關懷項目以及機構。2012年,上海市政府將臨終關懷列為當年的“實事工程”,在全市17個區(縣)的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臨終關懷(舒緩療護)科,為腫瘤晚期等臨終患者提供居家或住院舒緩療護基本服務,并于7月份出臺了《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舒緩療護(臨終關懷)科基本標準(試行)》,為臨終關懷機構的硬件建設制訂了指導性標準。

臨終關懷的實施可以分為社區居家模式與專業機構模式,前者是指由專業的臨終關懷醫護人員、志愿者、社工、心理醫生等上門為患者和家屬提供生活照顧、癥狀控制及心理輔導等支持性和照護性的幫助。李嘉誠基金會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即是與全國多家綜合性醫院合作,提供這種模式的臨終關懷服務。專業機構模式則是在設有病房、相關科室的醫院內提供臨終關懷服務。北京松堂醫院、上海2012年在18個社區衛生中心設立的舒緩療護科等提供的是該種模式的服務。

臨終關懷的理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們未曾生產一個合適的空間,那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都是一句空話”。①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載夏鑄九、王志弘主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中國臺灣)明文書局1993年版,第20頁。如同上文已經述及,學界的既有研究多是沿著醫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宗教等角度或者相關交叉學科的角度展開,議題也多集中在對于相關概念、理念的討論,或者相關具體問題及政策困境的探討。很少有學者通過對臨終關懷機構的田野觀察,來看這些理念是如何得到空間響應的。為此,我們選擇了臺北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范中心和上海市臨汾社區衛生中心舒緩療護病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兩家臨終關懷機構的田野考察,重點關注空間如何響應臨終關懷的基本理念,空間如何塑造患者和家屬對于生與死等議題的認識,空間內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互動。后文中所用資料,除特別注明之外,均來自筆者在上述兩個地點的觀察,以及與兩臨終關懷機構中醫護人員、病患家屬、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的訪談。

二、“身、心、靈、社”關懷的空間

馬偕醫院是臺灣首家設立安寧病房的醫院,其安寧病房服務始于1990年。該院以基督信仰立院②基督教教義和信仰對于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參見黃劍波、孫曉舒《基督教與現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社會科學》200-年第9期。,其秉持的核心價值是“寧愿燒盡,不愿銹壞”。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范中心提供完整的安寧療護服務,包括“住院、居家、安寧共同照護與完善之教育訓練功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寧療護單位之一,也是臺灣地區安寧療護人員教育培訓基地。2012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入住人數562人;安寧推廣病房入住人數395人;安寧共同照護服務人數470人;安寧居家療護服務70人。③相應病房照護的人群分類以及更多臺灣馬偕的臨終關懷實踐歷程的介紹參見其官方網站:http://www.mmh.org.tw/taitam/pea_edu/pea_edu.asp。礙于篇幅,此處不贅述。

上海市臨汾社區衛生中心是滬上首家設立舒緩病房的醫療機構,老年保健服務和臨終關懷、舒緩療護—臨終關懷是該中心的特色服務品牌。自1995年至今該中心已為千余人提供了臨終關懷服務。2007年中國生命關懷研究中心在該中心掛牌成立。2008年,中心注冊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社區臨終關懷科,承擔制定衛生部“臨終關懷準入標準及規范”。臨汾衛生中心的臨終關懷、安寧護理項目已連續多年作為上海市醫學領先特色項目和市社區重點建設項目。2012年,該中心和新華醫院(新華醫院寧養院是李嘉誠基金寧養計劃的上海部分,提供居家模式的臨終關懷服務)被授予上海市舒緩療護培訓基地。

死亡、臨終等議題給人的印象往往與恐懼、絕望、黑暗等負面消極的感受聯系在一起,但無論是走進臺灣馬偕安寧病房還是臨汾社區衛生中心,給人的第一感受都異于一般的醫療空間,空間中暖色調的運用、寬闊的空間布局、生機勃勃的綠色植物都傳遞著溫暖、舒適、生機盎然的信息。兩家機構的空間布局均包括兩大類功能區域,第一類是醫療照顧功能的區域:病房、彌留室、浴室、配膳室等;第二類是非醫療服務功能區域:活動室、多功能廳、談心室、兒童游戲室、餐廳、家屬休息室、戶外花園等。馬偕醫院因其基督宗教背景,還在院舍內設有教堂、沐光屋,用以提供宗教相關服務。臨終關懷機構中非醫療照顧空間的存在,昭示著臨終關懷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特殊地位與功能。因此,從最初的印象我們都能感覺到,這些機構雖然設立于醫院中,但并不只提供醫療服務,而是一個尊重人性、提供關懷的場所,這種關懷可以從他們所提供的“身、心、靈、社”的空間來認識。

1.“身”的空間

身的空間是滿足患者生理需求、控制癥狀、使患者得到妥善照顧的空間。體現此項空間功能的場所主要包括:病房、浴室、配膳室。病房是臨終患者活動的主要場所,病房的空間布局直接影響到患者對空間的感受。筆者所觀察到的兩家機構,在病房的空間規劃上,從色彩的選擇、醫療器械的配置、病房空間的布局多方面來改造以往人們對醫療機構的刻板印象。色彩方面,兩家機構都是大面積使用暖色調,馬偕醫院使用暖綠色、臨汾社區衛生中心使用粉色,通過改變色彩直接改變了醫院在患者及家屬印象中“一片蒼白中滲透出冰冷”的感受,使患者及其家屬感覺自身所處的空間是帶有溫度的。

在病房空間的布局方面,病床之間的距離較寬,沒有一般病房逼仄的感覺,病房的窗戶都比較大,通風、采光效果良好,部分單人間的病房還布置有沙發、電視等。在訪談過程中兩家機構的工作人員都表示,這樣的布置都是希望能讓患者住在醫院的時候感到舒適,“有住在家里的感覺”。

推行財務人才戰略,持續推進學習型、創新型團隊建設,建立常態化的全員輪訓機制,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進行前沿培訓,廣泛開展校際交流;創建全面立體高效的人才服務工作機制,完善職稱評審與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財務人才的引領創新作用;發揮研創團隊的創新作用,積極參與國家、省、會計學會、校級課題立項,從業務實踐中提煉理論熱點,從理論角度剖析日常業務,實現理論與應用的融合,激發出研創團隊的創新能力。

在醫療器械的配置方面,病房的醫療器械的配置均為控制或者緩解患者癥狀所需的醫療設備,其存在的意義在于緩解疾病帶來的生理上的痛苦,而諸如實施心肺復蘇搶救時所需的設備并沒有見到,因為這些搶救設備在末期患者這里都被視為無效的醫療工具,使用那些設備只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醫療設備的出現往往會提醒患者身在醫院的事實,在臺北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中,設計者通過運用裝飾畫來遮蔽醫療設備,患者需要使用時將裝飾畫推開即可方便使用。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患者減少自己在醫院的感受”,“會使病患感到更加舒適”。

病房無疑是安置患者身體的重要場所,而除了病房以外,浴室、配膳室對末期疾病患者來說亦十分重要。由于疾病的發展,患者的身體日漸虛弱,對于相當重視“吃”的華人來說,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飲食是照顧者們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臺北馬偕醫院有專為家屬提供的配膳間,家屬可以在那里為患者烹飪食物。而臨汾安寧病房的配膳間相對簡單,僅提供微波爐,方便家屬加熱食物。不過兩家機構的配膳間都考慮到了患者飲食個性化的需求,提供了相應功能的場所,使得患者能得到更好的照顧。浴室也是關懷患者身體的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家機構均有專門的設施來協助患者能夠方便、安全地沐浴,保持身體的清潔。

臨終關懷機構所服務的對象均為醫療評估生存期小于三個月的末期疾病患者,因此他們在病區中專門安排了彌留室 ,主要供瀕死或剛剛過世的患者及其家屬使用,患者和家人在這里進行最后的告別。臺北馬偕的彌留室(稱蓬萊閣)為患者及其家屬準備的不同宗教用品,協助不同宗教信仰的患者家庭與患者告別。臨汾的彌留室(稱關懷室)為單人間。工作人員表示,這樣設計是為了能讓患者與家人更好地度過最后的時光而不被打擾。

由此可見,患者“身”的空間是有效控制、緩解疼痛及身體其他癥狀的場所,是給予患者恰當照顧的場所,是提高患者和其家屬生活品質的場所,舒緩療護機構努力營造著溫暖、舒適的空間氛圍,來安置患者的身體。

2.“心”的空間

臨終關懷重視患者是一個完整的人,患者身體上的癥狀與其心理、社會、靈性層面是互動且相互影響的,生理癥狀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此時照顧患者心理層面與控制患者的生理癥狀同樣重要。在兩個機構中,醫療團隊都需要對患者心理需要進行評估和處理,如:疾病認知與適應、心理調適、情緒問題、預期性哀傷、死亡等議題處理。

筆者在兩家舒緩療護機構都發現照顧患者心理層面的空間的存在,即談心室。兩家機構的談心室從空間上來說私密性都比較好,環境布置讓人感到溫馨舒適,有安全感,患者或患者家屬可以在談心室與醫療團隊成員(醫生、護士、社工、心理咨詢師)安心訴說自身的困擾和煩惱,而不必擔心其他人聽到。此外,談心室也是加強醫患溝通、處理患者及其家屬不良情緒、調整其非理性認知的場所。

3.“靈”的空間

因其宗教背景,臺北馬偕靈性空間體現得更為明顯,教堂、沐光屋提供了患者及其家屬參與宗教活動及靈修的場所,以滿足患者宗教之需要。但是靈性的需要不僅僅指宗教的需求,生命歷程及意義的回顧探索是更為普世的靈性需求。在兩家機構中,筆者都從一些細節中感受到了這點。臨終關懷機構為安置患者及其家屬靈性需要而提供的空間,臺北馬偕患者生命的時光長廊、臨汾患者的生命故事冊,兩家機構中富有生命力的綠色植物,都是專門協助患者回顧生命歷程、探討生命意義、探究生死議題的“空間”。靈性空間中的社會互動是為當下臨終關懷的社會實踐所建構的,即空間建構了社會互動,反之,這一空間中的社會互動亦對靈性空間進行著再生產。在訪談過程中,所有被訪者都表示臨終關懷機構是一個善終之所,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或最后的旅途,而非等死的地方,可見在空間中的社會關系會重新建構對空間意味的詮釋,而這種詮釋也會擴散至社區,從而改變社會對這一空間的詮釋。

4.“社”的空間

臨終關懷機構中“社”的空間是最能體現舒緩療護“四全原則”(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空間。末期疾病患者在生命臨終階段需要有家人的陪伴,使他感受到被了解、被接受,需要去了解其未完心愿、對于余生的期待和對自己后事的安排。①李閏華:《安寧療護社會工作》,(中國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版。這些都需要患者與家屬、家屬與家屬之間有良好的互動與溝通。而華人文化中對死亡的禁忌,往往使得患者與家屬回避死亡的議題。因此,在臨終關懷機構中常常透過社工提供專業服務來促進患者與家屬進行互動溝通,而社工更多時候會運用小組工作的方式來進行,這就需要有專門的空間來實施這些服務。同時,患者進入臨終關懷機構后常常面臨多種危機,如被迫中斷社會角色的危機、環境適應危機,提供適合的公共空間能協助其更好適應“院舍生活”。

臨終關懷機構中專門設計的公共空間便回應了患者及其家屬的這種需求。臺北馬偕在每個樓層都有的公共活動區域 ,配有沙發、茶幾、電視、圖書、鋼琴、游戲玩具等設施,患者及其家屬、醫療團隊人員、志愿者等均可以在這些區域中休息、聊天、聚會等。頂層的多功能廳配有廚房,可供患者及其家屬、機構志愿者自行烹飪食物進行聚餐。同樣,在臨汾社區衛生中心安寧病房活動室中亦有沙發、小桌子、圖書、電視等設施 ,供患者及其家屬休息、活動,這里也是社工開展小組工作的場所。公共活動區域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了更自然的與他人互動的場所,透過人際互動,患者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控制感,亦與社會有更好的聯結,包括患者與重要他人(家人、朋友等)的持續聯結及良性互動;患者及其家屬與其他社會關系(社工、志愿者、社區等)的連結,等等。

三、不一樣的空間

臨終關懷機構建構了“身、心、靈、社”關懷的空間,正是這些元素的累積塑造起臨終關懷機構的整體空間,如同列斐伏爾所言:“許多因素累計起來之后,才會形成一個策略性的空間。”①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載夏鑄九、王志弘主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中國臺灣)明文書局1993年版,第24頁。從臨終關懷機構跳脫出來,或者將其放在整個醫院、社會的環境中來看,我們又會發現這是一個異樣的空間。

無論在臺北馬偕醫院還是在臨汾社區衛生中心,接受我們訪談的醫護人員總是在強調自己作為臨終機構與醫院其他科室、養老院或老年護理院的區別。在臺北馬偕醫院的家屬告知中,臨終關懷與安樂死之間的區別也被清晰告知:“安樂死是指藉由外力或藥物使病人終止生命,但安寧照顧卻是要病人安樂地活,在剩余的日子里能充分運用與安排,有良好的生活質量才能無遺憾地離開人世。”臨汾醫院的舒緩療護科設置在二樓,老年科設置在三樓,兩個科室的很多醫護人員是交叉重疊的,但是醫護人員總是在強調“三樓和二樓不一樣”,醫護人員總是在區別中向我們在展示自己所占據的空間,通過“刻意地展示它所不是的東西”②馬克·戴安尼:《啟迪計劃——重構建筑理論》,載夏鑄九、王志弘主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中國臺灣)明文書局1993年版,第493頁。來表達自己。

其實,進入臨終關懷機構這一空間的方式和進入醫院其他科室是一樣的。兩個臨終關懷機構本身都設在醫院之內(在大陸地區,很多專門的臨終關懷機構名字就叫××醫院),屬于醫院下屬的一個科室(部門),從臨汾社區衛生中心內各樓層介紹的銘牌中看不出舒緩療護科與其他科室不一樣的地方,在人員配備方面主要包括醫生、護士、護工等等,和其他科室也別無二致,可以說人員的配置和其他相近科室交叉重疊。病患就診、入院、出院等手續和醫院內的其他科室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就其費用而言,在大陸地區,臨終關懷的相關費用的一部分可以用醫保卡報銷,與其他因病就診住院基本沒有差別;而臺灣地區更是早在2000年就將安寧照顧被列入醫療保險范圍內。臨終關懷機構內的醫護人員對待住院者的稱呼也往往是患者、病人(團隊中的社會工作者往往稱其為服務對象)。甚至,我們在兩個田野地點中觀察到的部分病患和其他科室,尤其是老年科的住院病人,表面上也看不到太大的差別。

但是病人的家屬會被反復告知,這是與醫院不一樣的(比如,臨汾社區中心舒緩科的被訪談醫護人員反復提及,“我們這里不輸液、不打針、不搶救”),只有直系親屬認同臨終關懷的理念、認可醫院將來可能提供的服務才能入住。在臨終關懷機構中設置的談心室很多時候就是起到向家屬告知、與家屬溝通這些理念的功能。通過對臨汾中心醫護人員的訪談我們得知,大陸地區有的臨終機構需要直系親屬全部認可并簽字,才能入院,以防以后有醫療糾紛。這些“不一樣”主要源于:臨終關懷的理念和醫院“救死扶傷”的宗旨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在這個空間里的社會過程與其他科室不同,其行動者不僅包括醫護人員,家屬也要參與其中,也是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也有其施展的空間。這是個“表達關懷”的空間,因此空間的顏色被定義為暖的色調,而不是醫院常有的冰冷的白色。同樣,正是理念的不同,這個空間里才有活動室、談心室、彌留室這些其他醫院病房沒有的空間,因此,活動室才會有金剛經、圣經這些書籍等待有需要的人來翻閱,以得到靈性慰藉。比較矛盾的是,接受訪談的醫護人員亦表示要和病患避免有過多情感的投入,因為病患“往生”后自己會“很長時間十分難過”。

臨終關懷機構像個充斥著各種背反的“異物”填充在以“救死扶傷”為宗旨的醫院里。列斐伏爾特別強調這種空間并置及多樣性空間之間的重疊和滲透,因此主張使用空間理論來研究“差異”(difference)和“他性”(alterity)。①張雯:《人類學研究的“空間轉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2月8日;何雪松:《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社會》2006年第2期。對于空間有著執迷②福柯確實是對空間比較著迷的,在與HERODOTE雜志編輯的對談中,他毫不掩飾地表示:“很多人經常指責我對空間的著迷(spatial obsession),而空間也的確曾經令我入迷。但是我藉由這些觀念來思索,也確實找到了我基本要尋找的東西:權力和知識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一旦知識可以用區域、領域、移植、移位等概念來分析時,我們就可以掌握知識作為一種權力形式與傳播權力作用的過程。”參見米歇·傅寇《地理學問題》,載夏鑄九、王志弘主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中國臺灣)明文書局1993年版,第391頁。的福柯發展出了“差異地點”或“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論述空間的差異。異托邦“既是一個超越之地,又是一個現實的地方,集神話和真實為一體”。異托邦與日常空間的關系就表現為一種差異性的對比關系——真實與虛幻、秩序與混亂、正常與病態,兩者互為鏡像。福柯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種文化不構建異托邦。在原始社會中,往往有一種地點專門保留給處于危機狀態的個體,比如,青春期男女、月事期婦女、懷孕婦女、老人等等,因此可以被稱作危機異托邦(crisis heterotopia)。隨著現代社會的來臨,危機異托邦正在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偏離異托邦(heterotopia of deviation),以安置那些偏離了社會“正常或者規范”的人,比如療養院、精神病院、監獄,等等。監獄、墓地、麻風病院、精神病院這些異托邦一直是福柯關注的空間,福柯認為,養老院介于危機異托邦和偏離異托邦之間:老年既是一個危機,同時也是一種偏離,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休閑有一種規定,老滯是一種偏離。

實際上,本文所關注的臨終關懷機構更是一種典型的處于危機異托邦和偏離異托邦之間的空間。臨終關懷機構中的個體處于危機狀態,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要成為臨終關懷的對象須有嚴格的醫學判斷。“一般是指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愈,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③該標準是臺灣馬偕安寧療護教育中心接受病患的醫學標準,參見其官方網站http://www.mmh.org.tw/taitam/pea_edu/pea_edu05.asp。個體已經被判定,生命將于某一短的、比較固定的范疇內消逝(一般入院標準要求病患生存時間3個月之內,在臨汾社區衛生中心舒緩療護科,病床周轉率約31天);個體又是被判定偏離的,瀕危——偏離于其他活生生的生命之外——甚至被判定為偏離于正常的治療范圍之外,很多醫院已經拒絕接收這些即將離世的人。臨終關懷機構正是這樣一種典型的危機、偏離異托邦,也是活生生的、健康的個體面前的鏡子:當凝視鏡中之我時,那一瞬間,它使我所在之處成為絕對真實,并且和周遭所有的空間相連;同時又絕對不真實,因為,為了感知它,就必須穿透存在于那里面的這種虛像空間。④米歇·傅寇:《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載夏鑄九、王志弘主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中國臺灣)明文書局1993年版,第403頁。

四、結語

“醫院就是死人的地方”,2013年11月江西武寧廣仁醫院院長在回復一起醫療糾紛的時候如此對記者說,該言論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究其根源,這種對生命缺乏敬畏的答復和醫院“救死扶傷”理念、醫生“白衣天使”的形象相去甚遠。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說臨終關懷機構“就是死人的地方”應無異議。臨終關懷的宗旨即在保證即將離世者在逝世前一段有限的時間內的安寧、舒緩、平靜,和醫院應秉持的“康復”概念完全不同。因此,臨終關懷機構也是這樣一個空間,行動者正是通過空間生產來表達對于死亡的態度,通過“身關懷、心關懷和靈性關懷”,將臨終機構塑造成了臨終者及其家屬的“心安之處”。

猜你喜歡
醫院
我不想去醫院
兒童繪本(2018年10期)2018-07-04 16:39:12
大醫院為何要限診?
中國衛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4
急診醫院:急救的未來?
中國衛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6
迎接兩孩 醫院準備好了嗎
中國衛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0
大醫院不要再這么忙
中國衛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6
萌萌兔醫院
帶領縣醫院一路前行
中國衛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0
看不見的醫院
中國衛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8
減少對民營醫院不必要的干預
中國衛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0:54
為縣級醫院定錨
中國衛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香蕉网久久|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综合色婷婷|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成人精品区| 免费在线视频a| 在线无码九区|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一区|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58av国产精品|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黄色片中文字幕|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在线中文字幕网|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精品粉嫩|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jizz|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网站|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97视频在线|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99激情网| 波多野结衣二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免费毛片a|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粉嫩| 欧美www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色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www.精品国产| 亚洲香蕉在线|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