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祥杰
摘 要:音樂,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開發人類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們奮進的一種教育工具。但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卻被很多農村學校忽視了。教育改革已走過艱難的探索歷程,但農村綜合教育改革始終得不到健康協調的發展,其原因是忽視了美育教育,因此,要下大力抓好農村學校音樂教育工作的探索與改革。
關鍵詞:農村;學校;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57-01
一、轉變工作意識,樹立全面的科學的育人觀
多年來,農村學校的音樂教育受傳統觀念的禁錮,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識落后;另一方面是師資隊伍力量不足,素質相對較低。相應的教學設備欠缺或沒有充分發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功效,音樂教學水平發展滯后,音樂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我國普及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啟蒙教育。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音樂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其它教育方式無法替代的,音樂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孔子早在《樂記》中就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之說,說明音樂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著名音樂教育家賀綠汀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系到整個后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決不能可有可無,等閑視之。”
從我國許多先進的中小學進行的音樂教育實踐表明,學習音樂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記憶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幫助發展情感和提高語言技巧,提高數學演算能力有著獨特的教育功效。因此,重視農村學校音樂教育就是重視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智能提高。在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的培養向學校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問題。首先,教育者要有長遠的教育眼光和全面、科學的育人觀點。
二、穩定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農村學校由于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不夠,總認為音樂是副科,經常為語文、數學讓道。邊遠一點的學校,音樂課名存實亡,音樂教師的實績因學校制度的缺陷始終與先進無緣,使許多音樂教師中途改弦易轍,從事語文、數學教學。農村學校的音樂教師絕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論水平低,綜合操作技能差。因此,學校要穩定音樂教師隊伍,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農村學校極少有專業教師,平時就要抓好教師的培訓工作,對有音樂愛好和有興趣而又能基本擔任音樂課的教師,就要定期進行樂理、歌唱、器樂、舞蹈等方面的培訓,培訓中要充分發揮業務能力較強的教師的帶動作用,通過走出去學,請進來講等多渠道,提高教師音樂素質修養及課堂實踐等藝術,以達到音樂教師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進行師資培訓的同時,學校要想辦法加大音樂器材的投入,配備應有的音樂教學器材,條件好一點的學校要有電子琴、手風琴等高檔器材,并開辟專門的音樂教學場地,確保教學效果,條件差的地方也應添置些簡單器材,如二胡、笛簫之類。
穩定和加強農村學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逐步改善教學條件是農村學校素質教育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保障,它對學校的其它教育教學工作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越早就越顯成效。
三、重視音樂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改革
實施素質教育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農村學校的音樂課,教育者忽視了音樂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真正含義,音樂課為單純的教唱課,其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俗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或逃避學習。因此,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教師對教材的運用要從傳統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動手型和研究型轉變;教學方法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特長,尊重學生愛好,也就是教老師愛好的、擅長的,利用學生喜歡的、易接受的,因勢利導;教學內容也要從單純的唱歌教學轉變到對學生進行樂理知識、視唱、聽記能力、樂器和舞蹈的培養。
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是緊密相連的,要鞏固好課堂教學的成果,學校針對學生的特長愛好要成立不同興趣小組,開辦電子琴、舞蹈班等,每年組織幾次文娛活動,并盡可能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窮則思變,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農村音樂教育的現狀亟待改變,搞好音樂教育這一突破口將會給學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帶來勃勃生機,促進學校全面工作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