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前生
摘 要:從政治哲學的學理結構角度來解讀社會和諧,可以發現寬容是維系社會和諧穩定、良性運行的紐帶和基石;公平與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價值核心;均衡是社會和諧的路徑選擇;民主與法治是社會和諧的動力之源和可靠保障。
關鍵詞:社會和諧;寬容;公正;均衡;民主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3-0028-04
社會和諧實質上是人際和諧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體。在社會和諧的發展過程中,人際和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直接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然而,隨著近現代社會的發展,處理和協調人際關系僅靠道德來規范還是有限的,更多的還需要通過政治來干預。由此可知,社會和諧的本質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諧,因為社會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社會中的所有關系都要受政治關系的支配和制約。人類近現代社會發展實踐表明,只有構建一定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原則,確立一定的政治行為規則,人類才能有效地運用其政治協商與合作的種種機制合理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紛爭,實現人類的和諧生存。
一、寬容:社會和諧的紐帶與基石
所謂“寬容”,即寬恕,能容人。寬容一詞最早出現在16世紀的西方宗教教派分裂和異端迫害的時代,使用于對宗教信仰的一種容忍。所以說,寬容在當時來說,其功能在于協調教徒與非教徒之間的矛盾,就是指要有信仰的自由,對異己信仰的容忍。此后,寬容功能的外延不斷地擴大,寬容逐漸運用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標準。寬容就是“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于不同于自己或傳統的見解,具有耐心公正的容忍”。[1]從那時起,寬容與和諧緊密相連,是緩解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一種必要形式,是人際和諧應有之德。在價值多元化時代里,寬容在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對現實多元價值的承認、對不同價值主體之間平等地位的尊重和對社會不同價值標準的認同。當然,“寬容并非等于無原則的‘放棄和‘縱容,而是一種對自己價值標準信念的執著: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就不怕別人與自己不同,并且相信大多數人遲早會作出一致的正確選擇。”[2]
道德寬容是傳統社會義務型倫理思想追求社會整體和諧的主要手段。但隨著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僅僅從道德層面的寬容來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國家與政府的干預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人完全變成了政治人,社會關系都受政治關系的支配和制約。從此,寬容的功能又發展到政治領域,稱之為政治寬容。
政治寬容就是政治行為主體之間表現出來的一種容忍和諒解。它是指掌權者不以統治者身份出現,而更多的是要成為一名治理者,要節制、控制自我權力,承認社會多元價值,尊重公民的各項權利,保護憲法規定范圍內的各項自由,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當公民與政府之間,或者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意見相左時,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多數保護少數的原則。”[3]政治寬容是政治主體成熟的標志,是市場經濟發展和市民社會培育的產物,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標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從壓制到寬容、從強權到說服、從壟斷到競爭、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4]
政治寬容既是一種政治價值觀,又是一種政治治理觀,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處的紐帶與基石。政治寬容對公民而言,可以為人們提供各種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機會,使人們逐漸變得關心政治和參與政治,并且通過政治參與來釋放他們的政治需求壓力,對自己的權利和利益進行充分的表達和訴求,同時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考慮他人的立場和利益,緩和社會矛盾,減少社會沖突。政治寬容對執政者而言,一方面可以展現執政者文明執政的良好形象,從而獲得執政的政治認同,增強政府的執政合法性基礎,提高執政者的安全系數;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執政者統治與管理的成本,“當寬容的預期代價減少時,一個政府寬容一個反對派的趨向將提高,同樣,當壓制的預期代價提高時,一個政府寬容一個反對派的趨向將加大?!盵5]政治寬容對整個社會而言,可以為經濟、文化發展提供自由、寬松、愉悅的政治環境,使政治與經濟、文化之間持續保持必要的張力,提高各社會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具有差異性各利益團體之間的摩擦,從而推動社會高效、和諧、有序運行。
社會主義政治寬容,“不是泛道德層面的個體間的寬容,不是階級內部和階級間的無原則的‘和解與‘愛,也不僅僅是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間的相互包容或社會發展對人的需求的單向度的滿足,其真正的意旨,必然是社會主義社會所內蘊的對人的自主選擇性,對人追求自由獲得解放,對人的自由個性,對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現實肯定及其自覺滿足?!盵6]社會主義政治寬容是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社會為中心”的政治寬容。而更深遠地看,社會主義政治寬容是要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以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重任,追求和實現社會主義政治倫理關系之間的和諧與整合,是要在根本揚棄政治寬容的基礎上,去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公正:社會和諧的價值核心
公正是政治哲學最為核心的概念。“公正”一詞最早在希臘文中用來對物體位置做一種判斷,表現為“置于直線上的東西”,后來逐漸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標準進入社會領域,引申為“公平和正義”。社會公正是指社會成員的每個人都應該得到他所應得的東西,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利益關系以及處理這種關系的價值準則。公正作為一種應然的、合理性的價值觀念,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共識,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由不公正到公正的發展過程。但是,公正又是相對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并且引導人們選擇不同的價值行為,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政府制定制度的合法性如何,都以該階段相對公正的價值標準來判斷。
社會和諧不能缺少公平和正義,公正是社會和諧的價值核心。首先,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但不可有絕對的不公平。也就是說,和諧的社會要有一個相對公平的個人資源稟賦。毋庸置疑,在同樣社會條件下,每一個人的出身與智力都存在著差異,這是與生俱來而且是很難改變的。對這種差異如果我們在后天的社會中不進行矯正,任其自由發展的話,人與人之間這種先天的差異就有可能導致后天福利與地位的巨大反差。這表面上看來不存在非正義,但實質上還是非正義的,如果國家對這種差異的存在進行放任,甚至縱容,那就是典型的不正義。因此,國家有必要運用權力對這種差異進行調整,即實現公平的起點。公平的起點主要表現為權利的公平和機會的公平。對一個國家而言,實現社會的相對公平,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政治要求。其次,和諧的社會還應當有一個全體成員一致同意的交換權利映射,那就是正義的程序?,F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多樣化的社會,不同的利益主體都有他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理由,只要他們都是合法的運行,我們一般很難判斷誰的利益重要、正當。這些利益主體只要是為國家和社會服務,都應該得到國家的扶持、保護,而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簡單地將這些利益主體的福利進行加總、最大化,然后進行假象的甚至是真實的補償并不能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但是,利益主體之間可以在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的程序上達成一致,那就是一個正義的程序。“正義的程序是在一種無知之幕后被選擇的,可以保證任何人在原則的選擇中都不會因自然的機遇或社會環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7]相對于運用國家權力對最終福利結果進行重新分配或補償,正義的程序更具有合理性和認同性,不僅可以減少行政成本,而且程序更容易達成一致,是建構社會和諧政治要求的最佳選擇。
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善治為理念,體現在國家法律、制度與政策之中,其落腳點在于其人本特質,即人人平等,人人共享,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首先,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反映人民為主體。社會主義公正反映了人民性的政治要求,以最廣大人民作為公平正義的價值主體,在人與人之間培育誠信互助,在人與社會之間確保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8]在人與政府之間反對官本位的權力運作,確保官民平等。其次,社會主義公正原則還反映人人共享。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人共享和普遍受益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主要特征。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在政治方面表現為人人平等、反對特權的政治共享,在經濟方面表現為反對平均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共享,在文化方面表現為反對文化特權、保障人民發展權利的文化共享。社會主義公正的共享性,在我們國家強調全國各族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三、均衡:社會和諧的路徑選擇
和諧自身就體現了一種均衡的思想,只有實現相對均衡發展,社會才會和諧。均衡屬于關系范疇,是各關系主體通過博弈達到的一種有序、協調的穩定狀態。均衡更多情況下是一種理想的、相對的和動態發展的應然狀態,而不必然是一種實然狀態。社會的發展過程表現為一種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環往復過程。社會均衡有一種內在自然力的內部自我調節,但更多的還是需要一種外在人為力的推動。因為如果純粹地依靠自然的順應,可能就會導致社會的大動蕩、大災難。均衡就是對立雙方形成妥協的折中點,并以折中點為中心形成一個或左或右的場域,各關系主體在這個場域中有規則地運動、調整、共生共贏。
正是因為均衡的人為力作用,政治在均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政治的力量來調節社會,使失衡的社會關系趨向均衡。均衡從此由傳統社會中側重依靠自然力來自發調節的自然均衡逐步轉化為在現代社會中通過人為的政治力來調節的政治均衡。政治均衡是指在復雜的政治世界里,各政治行為主體為了自身利益而產生的較量與博弈,最后各方在妥協中形成相互制衡的、相互支持的穩定狀態。政治均衡是政治現代化的表現,是人類理性發展的產物。
政治均衡在社會和諧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在動態中保持均衡的政治與均衡的利益。首先,均衡的政治是政治系統內部權力與權利、權力與權力以及權利自身的一種均勢。權利以國家權力而產生,但權利反過來又制約國家權力的擴張,權力和權利之間的分配均衡是均衡政治的集中體現。均衡的政治就是通過提供一種政治資源公平分配的有效機制來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增強政治系統對外的適應性和對內整合性,緩解社會內部各種矛盾與沖突,為社會和諧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社會基礎。所以說,均衡的政治“是對權力與權利關系具體表現的最佳闡釋,體現的是一種結構性均衡的民主政治模式,是全面、動態、相對、有序的民主政治,是和諧社會的政治形態與理想模式”。[9]其次,均衡的利益就是運用政治系統“調節者”、“修正者”的身份,通過政治系統的整合功能對社會各主體實現社會福利分配的相對均衡。現代自由競爭的社會是“各事物都聽任其自然發展的社會,即在一切都聽其自由,各個人都能自由選擇自己認為適當的職業,并能隨時自由改業的社會,情況確是如此,各人的利害關系必然會促使他尋求有利的用途,避開不利的用途”。[10]因此,自由競爭不會必然導致社會的和諧,利益沖突是自由競爭社會所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特殊的私人利益,把公共利益看成是一種“異己”的、與個人利益不相符合的東西?!罢怯捎谒饺死婧凸怖嬷g的這種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而采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也就是說,采取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11]也就是把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以社會和諧為目的,運用政治均衡來整合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把利益矛盾與沖突控制在一定的社會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實現利益關系趨于平衡。
社會主義政治均衡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就是追求并逐步實現社會效率與公平的有機均衡。社會主義要走和諧發展之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之間的辯證關系是關鍵。社會的和諧發展既要有利益關系的協調性,又要有價值觀上的普遍性,這里利益講的就是效率,價值講的就是公平,兩者相輔相成,共存共榮,所以說,尋求并逐步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均衡,是社會主義政治均衡所要遵從的最重要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政治均衡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均衡,就是通過建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利益均衡機制來實現,“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盵12]運用利益協調機制,加強相互溝通、談判和協商,使利益主體之間相互理解、讓渡,最后達成一致;運用利益表達機制,不斷擴大利益表達渠道,使利益群體特別是廣大的弱勢群體能夠運用制度化的表達機制進行合理的利益訴求;運用利益博弈機制,使政府能站在超然的立場上制定合理的規則,同時又能對社會紛爭與沖突作出公正的裁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市場競爭機制實現社會的效率,政府的公共權力實現社會的公平,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治理模式,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效率與公平的有機均衡,并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和諧發展。
四、民主與法治:社會和諧的動力之源和可靠保障
民主是保證人類自由的原則和行為方式的總稱,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的基本原則。如果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政治秩序以維系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強權只能暫時使弱者臣服,但他絕不能做永遠的主人,掌權者要使自己的權力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也就是說,要建立一個持久的和諧穩定的政治秩序,只有以權利和義務來替代強權,這就是民主政治的本質。民主可以使掌權者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科學、規范的權利和義務是民主發展的本質。民主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是實現從人的權威到制度權威、從無序政治到有序政治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可以提高社會成員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全體社會成員能以國家主人的身份投身和諧社會建設,可以增強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地認同國家政治體系,從而增強國家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基礎,減少政府治理成本,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奠定政治基礎。
法治是一種治國原則、方法和制度,也是一種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12]相對應,“凡是法律權威高于任何個人意志的治國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權威屈從于個人意志的治國方式都是人治。”[13]它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盵14]199“法治優于一人之治”,[14]167-168它作為一種治國方式,本身就表現為一種內在的秩序,這種內在的秩序就是照章、依程序辦事。另一方面,法治的目的就是通過法律的外在強制力來創造和維護法律所要求的觀念社會,使這種觀念社會變為現實,并處于有序的狀態,而這種有序的社會狀態是以穩定的社會關系、有序的社會結構、規范的社會運行和程序的社會決策等表現出來,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有條不紊、充滿生機活力的和諧社會秩序是法治的目標和結果,同時也是檢驗是否厲行法治的一個重要指標。法治化作為一種政治生產方式,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化、法制化為手段,能確保社會資源和社會福利的公正分配,體現公正與平等、效率與質量,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民主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注入政治生機和活力。首先,社會主義民主體現人民性。人民民主體現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億萬中國人民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是煥發建設國家的強大創造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其次,社會主義民主體現動態發展性。社會主義民主的動態發展性就是指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化是一個過程,當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時,民主政治體制就必須不斷完善以適應高漲的公民政治參與,否則,就會誘發社會的不穩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與完善,疏通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渠道,化解了人民群眾與政治體系之間的矛盾,消解了人民群眾政治參與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社會主義法治的現實特質表現為依法治國和依法治黨。依法治國,一方面就是把法律制度貫穿于社會生活,通過立法和法律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就是把法律制度貫穿于國家生活,國家公務人員運用法律手段來治國理政,國家權力的行使處于嚴格依法辦事的狀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依法治黨就是把法律制度貫穿于執政黨的黨內生活,也叫黨內生活法治。執政黨把憲法和法律融于黨內生活,帶頭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就是維護執政黨的執政權威,增強執政黨自身的執政合法性。依法治黨作為一種治理模式,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進黨內民主,融洽黨群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法]狄德羅.大英百科全書[K].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出版社,1980 :1052.
(下轉第37頁)(上接第30頁)
[2]李德順.寬容的價值[J].開放時代,1996,(1).
[3]俞可平.政治與政治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55.
[4]楊楹.寬容:現代政治的倫理內蘊[J].哲學動態,2005,
(11).
[5][美]羅伯特·達爾.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M].譚君
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6.
[6]薛秀軍.寬容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建構[J].重慶 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7][美]羅爾斯.正義論[M]. 何懷宏,譯.北京: 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88:10.
[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
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
[9]張敏.均衡政治——和諧社會建構的基本政治形態[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10][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91.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37-38.
[12][美]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M].王奔洲,譯.北京:華
夏出版社,1999:116.
[13][美]卡爾·科恩.論民主[M]. 聶崇信,朱秀賢,譯.北
京:商務印書館,1988:25-26.
[1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 吳壽彭,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5:199.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