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目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了在基礎教育中發展不均衡,辦學的目標和辦學的方法不夠合理以及師資隊伍質量不高等問題。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應該拋棄舊觀念,對教育的投資體制進行改革,促進均衡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努力尋求農村教育改革的新道路。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教育觀念;均衡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134-01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個國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應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而基礎教育則是發展教育的關鍵。目前,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要實現繁榮富強的中國夢,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農村人口約占80 %,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的“窮國辦大教育”的實情,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在農村地區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面臨的局面很是困難。
一、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教育非均衡化發展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沿著不平衡發展格局推進,雖然國家義務教育工程在貧困地區已經啟動,但基礎教育仍然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失衡現象,其中區域的發展不平衡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無論是教育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的配備,還是教育機會的均等、教學設施的配置,經濟發達和較發達的中東部地區都明顯優于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除此之外還存在結構性的失衡,即在高中,初中和小學的教育經費的投入上存在明顯的差距,呈現倒金字塔結構,也就是說對高中的投入明顯高于初中和小學,從而導致中等教育所占比例高于初等教育所占比例。此外,學校在同一地區,示范學校和重點院校存在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優惠的教育政策,使普通學校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中,致使學校在生源質量和資金融入方面存在失衡現象。造成教育發展的極大失衡。其中不平等的教育機會是主要的表現形式。不僅全國不同地區的不同學校,同一地區的不同學校,相同年級的不同班級,相同班級的不同同學之間存在教育質量的差別,而且成功的機會在不同階層的子女之間也是不同的。
2、辦學目標、辦學方法不合理
為高等院校輸送“優秀學生”是現在農村的基礎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由于僅重視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忽視了全體學生的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的思維、體質都較差,以致在社會生活中,實踐能力和開拓精神都很差。而且,管理混亂,質量落后,領導管理水平不高,對教學任務不明確是部分農村學校存在的問題。因此,基礎教育在農村的發展將更加艱難。
3、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不一
作為學生學習活動導師的教師,是教育過程中需要進行優化的重要因素。這就對教師在智能和非智能素質方面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滿足學生的發展。在許多地方,存在著教師缺編現象。目前,農村教師達到5.441億,其中,中小學師生的比例分別為1∶22.68 和 1∶19. 90。較全國的中小學師生比例值1:21.64和1:17.98 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教師不僅從教人數少,而且能力水平、學歷水平以及專業素質和操作能力都較低。教師的積極性被農村基礎教育的生活條件差、學校條件差、待遇低等現實情況所搓。這些自然環境連基本教學工作都不能滿足,更何況是教育的質量了。
二、加強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對策
1、消除差異,推動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
第一,加強認識的提高,使公民教育機會均等權受到法律保障,使職責明確,使政府的主體作用有所發揮,基礎教育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加大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增加公共資金,以確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學條件改善,使一工交,二財貿,文教耗盡的情況盡量不出現。第二,對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要實現全面平等,促進教育資源向條件較差的學校,農村學校,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流向,使同一水平上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的差異縮小,使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盡量淡化。第三,政府撥款為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利用多種途徑籌集辦學經費,加強基礎教育的均衡水平。同時,較為落后的地區的人民應該摒棄保守,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思想,開拓進取,抓住機遇,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鄉村教師承擔著基礎教育的歷史責任,所以,要把加強師資建設放在首位。首先,地方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提升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必要性,大力發展農村教師教育事業,使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領導對教師教育存在的迂腐觀念有所消除,以學校為基礎,大力開展校本培訓和研究,在鄉鎮中學建立地面衛星接收裝置和信息網絡,并積極促進教師教育的農村信息化,從整體上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水平。其次,為了改善教師隊伍結構,要克服一切財政困難,及時補充合格的新教師。積極改善辦學條件,使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建立專項撥款制度,使教師的健康保險基金有保障,并使教師的工作,學習條件和福利狀況有所改善。最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3、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想農村地區加大財政投入,適當調整投資在富裕的城市和貧窮的農村地區之間的比例,加大對農村投入。雖然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已經提出,但城鄉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擴張。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8.7%來說,農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 僅為4.3%; 2012年雖然表面上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是3.2:1 ,但如果考慮到各種福利的差距,實際收入差距則為6:1。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看,東部,中部和西部農村地區的差異在較短的時間內都很難消除。因此,我們必須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礎上,無論中央還是省委,在教育的經費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別強調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上的資金的投入。
參考文獻:
[1] 吳 洋,李 然.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與對策[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11.
[2] 瞿葆奎,鄭金洲.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 錢民輝.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