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我和祖父的花園》內容貼近學生,適合學生學習。許蓓老師和王春麗老師雖同教這篇課文,但從兩位老師的教學紀實中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在同樣的“花園”中各具千秋的語文課堂。
不謀而合,凸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語文課程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核心在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進行表情達意的,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讓閱讀和寫作相得益彰。語文教學要擺脫“內容分析”的枷鎖,轉向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的正道,落腳點在哪里?我想這兩節課中兩位老師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本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點,近乎口語,淺顯而不單調,有趣而不乏童真,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都能很好地把握文本語言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模仿、實踐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將作者的語言形式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形式。比如第十五自然段的教學,兩位教師都是從簡單的讀人手,由單純的感情朗讀感受園中景物的自由與美好,到品讀中發現作者運用的擬人及排比修辭的妙處,再到饒有興趣地放飛學生的想象,運用“愿意……就……”的句式學以致用,當回小詩人仿照文中句式說一說,也來分享小蕭紅的自由和快樂。在觸摸語言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而且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發現課文語言形式的秘密,在快樂的表達中學習作者精美的語言、精妙的構思、精致的布局。
課堂上學生說得自由自在,練得興趣盎然,很好地吸收了文本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意境,結合自己的想象也說出了詩一般的語言。從讀到品到悟最后到用,兩位老師把“寫了什么”與“怎么寫的”在這里進行了自然融合。當然課堂中學生的精彩表達也源于兩位老師的巧妙鋪墊,無論是許老師的當堂積累背誦,還是王老師的選句賽讀展示,都循序漸進,以趣激趣,為學生仿說打開思路。
合而不同,彰顯教師研讀智慧
在共同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同時,兩位教師從對教材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切入,向我們展示出各自的教學智慧。
許老師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大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展開板塊式教學,層次清晰。許老師在親切的談話中導入新課,和孩子們一起猜猜課文中蕭紅的年齡有多大,然后老師圍繞一個主題問題,即“你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當時的蕭紅就是個孩子”讓學生到課文中找依據,談感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交談中深入文本,從小蕭紅在花園中所做的事情和看到的景物這兩個方面,不但感受到孩提時蕭紅的調皮與活潑,同時也感受到那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化身,學生們也被小蕭紅的快樂所感染著,在感情朗讀中流露出他們對蕭紅童年生活的向往。
王老師卻細心地捕捉到詞語分類這一學習切人點,并借此幫助學生很快地理清了課文脈絡,教學主線清晰明朗,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老師和學生一起快活地走進園子,尤其是以讀帶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豐富的朗讀活動中,在師與生、生與生相互的評價中,多層次、多角度地“看”園子,感受著園子中景物的一切活力與美妙,理解蕭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感悟“園子”的精神意義。從實在的花園走向精神的花園,構筑立體花園的形象。學生在讀中把文字還原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感受了蕭紅的自由、快樂,讀出了花園中的愛和溫暖,讀出這是我和祖父的精神家園。
不管是先學事還是先讀景,都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深人理解,都同樣打動了學生,讓學生和小蕭紅一起在園中嬉戲,細細體味著小蕭紅童年在花園中的那份悠然自得,那份濃濃的祖孫情。這也正體現出2011版“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正是兩位教師從整體把握課文,避免了煩瑣的內容分析,還學生以輕松的課堂。更可圈可點的是二位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如王老師在學生仿說不完整時引導“別急著坐下呀,你還有更想做的吧?接著說唄”。許老師和學生合作朗讀第四自然段時,在學生讀得不到位時,一句“我年歲大了”,讓學生感受到朗讀中運用語速的快慢和聲調的高低變化讀出一老一小在田問快樂勞作的畫面,突出小蕭紅的調皮。正是她們這種無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生思維得以活躍,感情得以釋放,讓學生在讀中慢慢咀嚼出課文中詩一般的語言,帶領學生走進蕭紅的文字,感受語言的清麗和文字中流淌的童年甜蜜,品味蕭紅的內心世界,感受她對故鄉對祖父的無限思戀,課堂充滿了活力。這是何其難得!
結尾巧合,拓展延伸到課外
學習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學習的結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學習的開始。兩位老師在本課學習將要結束時,巧妙地設計了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將學生學習的視角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許老師出示了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的評價“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引發了學生質疑,學生提出:“課文中的小蕭紅是那么無憂無慮、逍遙自在,為什么茅盾會評價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謠呢?”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激活,這時教師向學生推薦《呼蘭河傳》,讓學生對其充滿閱讀期待。教師對文本的二度鏈接,讓學生的后續學習顯得實實在在。王老師結尾時采用回到整體、由文引文的方法,引發了學生在快樂學習之余的深度思考,讓學生透過蕭紅的文字,對《呼蘭河傳》、對這位不幸女作家境遇產生濃厚興趣。當學生重新審視題目“我和祖父的花園”時,當老師說到“即將走出園子,你的心中應該留下點兒什么”這耐人尋味的話語時,學生的思維被喚醒了,這真是課以畢而思未止。
短短的40分鐘,兩位老師運用她們親切的詩一般的語言和學生一起在蕭紅和祖父的花園中快樂的學習,尋找詩的味道,尋找畫的美麗,樸素中襯托出她們扎實的教學功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