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元超
摘 要:體驗指的是什么?“體驗課程之‘體驗則是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會(主體與客體)整體有機統(tǒng)一的‘存在界,這是‘意義的建構(gòu)、‘存在的澄清、‘價值的生成。”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活動;學生;誘發(fā)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73-01
一、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體驗
1、學生學習的過程需要體驗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不斷地體驗,在體驗中利于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多元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態(tài)度、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
(1)新課程反復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中要感悟語文、體驗語文。如在“課程的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寫作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2)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征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驗語文的魅力。
語文學習在生活實踐中,生活實踐中的體驗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語文學習“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嚴格地說,語文實踐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它主要是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是有效體驗語文魅力的重要途徑。
(3)漢語言的自身特征也要求學生在體驗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要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yōu)勢,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還要利用漢語言文化積淀豐厚的優(yōu)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只有古人體驗了生活的各種滋味,才會有“春風得意馬蹄急“,才會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才會有“落紅不是無情物”等詩歌名句。語文教育要根據(jù)漢語言的自身特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語感。
二、加強學習指導,讓學生掌握體驗的方法
1、利用經(jīng)驗設身處地體驗
可以說,沒有體驗就沒有文學創(chuàng)作,也沒有文學欣賞。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曾高屋建瓴地指出:“藝術(shù)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中國作家鄭萬隆在談到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體會時則總結(jié)說:“我認為小說也是一種‘體驗。我又覺得它是主體和客體、作者和讀者以及批評家相互間的一種‘體驗。‘體驗幫助我們走進真正創(chuàng)作的領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獲得這種體驗,不妨多提示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在這種情景下,你有何感受?“如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時,學生對“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作者的“驚喜之情”難以體會。于是,我用語言這樣誘發(fā):“在一個晴朗的清晨,當你打開窗戶,看到一夜之間,鵝毛似的雪花漫天飛舞,大地銀裝素裹。這時,你會怎樣呢?”學生都異口同聲的說:“哇!好大的雪!”我順勢追問:“你此時的感情會怎樣?”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出“驚喜”、“喜悅”等詞語。通過這樣誘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設想,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懷。
2、排演課本劇表演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無處不在.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編排課本劇就是一個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如上《巨人和孩子》這課時,我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巧妙的把歌曲《孤獨的牧羊人》改成《孤獨的“巨人”》,經(jīng)過學生模仿巨人和孩子們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把無聲的語言化成精彩的表演,讓學生在實踐中動,在動中感悟,并很自然地體驗到了“不愿付出愛的人就孤獨,擁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這一主題。再如上《賣油翁》這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要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我讓四個學生分別準備了銅錢、礦泉水瓶、水等道具。課堂上,我請這四位同學模仿賣油翁倒油,結(jié)果沒有一個同學能不讓錢孔不濕的,須勢引導學生認識、體驗到“熟能生巧”這一道理。
3、設計思考練習體驗
長期以來,“知識價值一直是人們所看重的價值形態(tài),沒有把情感體驗視為課程的重要價值”,而語文學習本身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根據(jù)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查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因此,在上完《春》一文時,我設計了以下思考題:從最后三段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并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兩方面說說感受最深的理由。
這是一道典型的抒發(fā)感受、暢說體驗的思考練習題,倘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僅僅停留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上,對內(nèi)容、語言等方面的描寫缺乏自己獨特的感受,必然是點評空洞無物。唯有沉浸于作品之中,深入體驗,方能流瀉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表達出自己獨特的個體體驗。
參考文獻:
[1] 讓語文課堂灑滿體驗感悟的陽光——淺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注重體驗感悟. 2013.16.
[2]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5.
[3] 語文教學通訊.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