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摘 要:語文教育應當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教師應努力改變自己與學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學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設計師”的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過程和方法,引導運用組織、設計、分工、討論等方式開展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從自己有興趣的體驗里獲得知識與能力,把語文學習看成愉快而有意義的事。
關鍵詞:放下架子;師生互融;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72-01
陶行知說過: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語文教育應當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教師應努力改變自己與學生的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學生,多扮演“合作伙伴”、“設計師”的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過程和方法,引導運用組織、設計、分工、討論等方式開展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從自己有興趣的體驗里獲得知識與能力,把語文學習看成愉快而有意義的事。
一、“上”“下”互融――注重師生位置互換
在語文課中,教師應該和學生們圍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有時老師“領讀”,而大多數時老師樂做“伴讀”,讓更多的學生有上臺表演的機會,讓他們領讀、表演,甚至上課。在進行課本劇表演中,老師不會把自己所編的動作迫不及待地教給學生,而是讓他們無拘無束,自編動作,這樣就更便于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也更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課文《一曲胡笳救孤城》當講到《四面楚歌》這個故事時,老師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表演。當教師說“請你來演演當時他們逼真的神態動作”時,他們每一位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尤其是站到講臺上的學生,因為他們首先要主動練好節奏,才能更好地“教學”。在上臺的學生中,有的基礎好,他們可以完成得惟妙惟肖;有的基礎差一些,只能照著文章說。即使這樣,老師也鼓勵他們:“你是一位合格的老師,如果能……一定會更加出色。”
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民主氣氛,學生更樂于接受。教師融合在學生中,學生充當著特殊的角色,師生空間的互換促進了師生角色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問”“答”互融――注重師生權利互調
人生來就有求知欲望,兒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好奇產生問題,創新始于問題。而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接受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殊不知,“問題”是“教師的問題”,未必是“學生的問題”,這樣,表面看似學生解決的問題,不一定有其真正從釋疑到訓練思維的效果。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天窗》時,新課一開始就問學生,看了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最喜歡提問了,一下子就炸開了鍋,一連串的問題便被提出來了:天窗是什么?鄉下為什么要安裝天窗?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接著讓學生動手畫句子,讀課文并說明原因,然后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并讓他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朗讀表演,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最后是讓學生對課文質疑問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并發揮他們潛在的智能。
在學生獨立質疑環節中,許多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題目叫《天窗》?”“天窗為什么是作者唯一的慰藉?”“茅盾先生說得“虛、無”到底指的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出乎我意料之外,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更是讓我措手不及。正當我急速轉動腦筋準備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學生已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的說:“作者只是從帶子似的閃電想到了風云雨電猛烈地掃蕩世界,這就使從虛倒實”……學生精彩的發言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教師將提問權下放,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一個被動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動力發掘出來。同時,學生的提問可以使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更有的放矢。
三、“教”“學”互融――注重師生角色互變
教學是一種信息交流活動。其主角一直是“聞道在先,術有專攻”的教師。學生只是當然的接受者、傾聽者。嚴格地說,這一過程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并沒有達到信息“交流”。古人云:“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后喻文化”強調長輩向后輩學習。若老師仍固執地堅持“唯我獨知”,“唯我獨能”,則無異于“井底之蛙”,對于學生的發展更是有害無益。在語文課堂中,應該打破傳統的信息單向交流模式,讓學生也成為信息與知識的傳播者,參與師生的教學活動中來。
一次語文課上《關羽刮骨療毒》,老師剛講了個開場白,忽然有位學生就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還知道關于這個故事的另一種版本!”大家不約而同地拍手請他講這個故事。只見他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他講得頭頭是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就連老師的也自嘆不如。同學們都覺得從他那里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他所講的故事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作好了鋪墊。
這些教例說明,憑借語文教學的資源優勢,老師和學生都有機會扮演“教”的角色,同時又都有機會扮演“學”的角色,從而形成教學中的“雙主體”流。這兩個“主體”,學習信息,相互交流,研究教材,提出和解決問題,教師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調控,使每個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潛力,教師也不斷地獲取新知,提高教書育人的技藝,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竹羽.師生角色互換——課堂教學中的有益嘗試[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12.
[2] 萬利芹.淺談師生角色的轉換;語文教學與研究[J].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