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懷楷 顏偉光 張興龍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閱讀療法在民辦高校圖書館中的應用》(課題編號HGJXHC110565)項目成果之一。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除了要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他們還需要完成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大學生才能逐漸成長起來,并且走向成熟。此時的他們一方面要應對來自學習上的壓力,另一方面又難免會受到一些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那么,如何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認為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及常見的心理問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療法的前提。以黑龍江某民辦大學為例,我們通過調查問卷和隨機訪問的方式進行了相關調查。
1 調查范圍及方法
本次調查涵蓋了大一到大三年級35個班級,幾乎各個院系的每一個專業都參與了調查,其中男生501人,女生488人,共發放 989 份問卷,收回問卷977份,問卷回收率98.8%,參加測評的有效問卷為908份,占總人數的93%,測量結果具有代表性。
2 問卷調查結果
2.1 關于讀書目的一項的調查情況
民辦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入學后專業學習壓力增大,58.62%的學生表示,他們經常到圖書館學習,這其中18.71%的學生每天都能來圖書館,一周左右來圖書館的學生占到調查人數的39.91%,為數最多。有80.61%的學生來圖書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其中借閱圖書和查找資料的學生分別占到了來館學生總數的40.36%和40.25%。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以完成學業作為閱讀目的的大學生,僅占17.47%,顯然完成學業已經不再是學生閱讀圖書的主要目的了。54.57%的學生認為閱讀可以讓自己擴大視野、完善自我、提高修養。36.53%的學生認為閱讀可以獲取課本以外豐富的知識。對大學生來說,社會經驗少,因此,他們急切的需要通過某種方式獲取更多的社會經驗。65.73%的學生認可“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讀書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使自己能夠通過間接的經驗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問題。45.5%的學生認為“人生哲理”類圖書給他們的影響較大,其次是“小說”類圖書和“心理咨詢”類圖書,分別為25.81%和25.7%。
通過對學生讀書目的的調查,不難看出,通過讀書“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積累經驗”,這些不僅符合大學生自我成長的要求,也是大學生主動為適應社會打下理論基礎的表現。這就要求圖書館在圖書采購方面除了滿足教學需要以外,更多的是要滿足學生希望開闊自己的視野和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的需求。
2.2 關于圖書選擇的調查
每年圖書館都采購了大量的圖書,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圖書進行閱讀,解決自己存在的心理困惑始終是閱讀療法中的核心問題。
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通過調查,65.73%的學生表示讀書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使自己能夠有更豐富的經驗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見在這種主觀心理的作用下,學生對通過閱讀解決困惑是有一定期待的。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盡管學生并不否定經典作品對自己閱歷的豐富,但是也有39.23%的學生表示喜歡讀一些與自己年齡相當的作者的作品。22.89%的學生表示,“感同身受”是自己選擇閱讀的愿意。這些都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普遍具有崇拜權威、盲目性的心理問題,我們在調查問卷中確實發現大學生讀者對于圖書的選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調查中對于圖書選擇的問題,有35.29和49.27的學生表示是通過媒體宣傳和他人推薦才去閱讀的。當被問到,如果遇到心理困惑需要解決,你會用什么方式選擇圖書這一問題時, 48.49%的學生會選擇一些書名為“心靈雞湯”“職場指導”一類的圖書閱讀。有30.33%的學生則表示會根據遇到的問題,自己選擇不同類別的書籍。僅有28.52%的學生能明確表示會選擇看一些專業的心理類圖書,從比較專業的角度自己給自己尋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
可見,大部分學生在遇到某種心理困惑時,往往忽略了自己主觀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盲目的選擇圖書,這種做法非但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讓問題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惡化。針對這一問題,也要求我們能夠盡可能的完善相關的書目推薦工作,有針對性的列出科學、嚴謹的專業書目供學生進行有效的選擇。
2.3 關于開展閱讀療法狀況的調查
遇到心理問題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表示會向學校的心理工作人員求助,可見心理輔導在現階段并不是很容易得到學生們的認可。閱讀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首先要得到讀者的認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積極有效的關系,并解決相關問題。
通過本次調查,學生簡單的了解了一些閱讀療法的知識,他們對此也有著自己的看法,53.65%的學生表示,與面對面心理咨詢談話比起來,自己的隱私不會讓別人知道,同時書籍也可以緩解心中的壓力,我愿意嘗試一下這種方法解決問題。41.6%的學生表示,有些問題不愿意和別人分享,通過閱讀或許能找到一些好的辦法。8.46%的人表示,可以嘗試通過閱讀解決自己的困惑,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閱讀療法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事物,青年人勇于、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心理為我們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礎。同時,我們也驚喜的看到,學生對閱讀療法不僅僅是接受,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43.18%的學生認為,可以定期組織征文活動互相交流讀書心得,他們認為通過這樣的交流,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理解圖書內容,促進彼此溝通。53.78%的學生希望能定期公布相關書目供讀者選讀,可見在閱讀療法中,更過的學生不再喜歡被動的接受,而是更傾向于主動地選擇。29.65%的學生希望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建立相關的工作室,提供更為專業的指導和幫助。
3 民辦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應做的工作
1、為學生查找圖書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閱讀,是閱讀療法的主要途徑。如何在圖書館藏書中快速、準確的找到相關圖書,是幫助學生完成閱讀圖書的關鍵一步,在調查中32%的讀者從未使用過圖書館圖書檢索系統,41%的讀者不能夠熟練使用光盤查詢系統查找隨書附贈光盤。可見指導學生利用檢索工具查詢圖書,是圖書館工作人員首先要完成的工作。
2、圖書館為相關部門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
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進步,學生閱讀的模式也發生著轉變,對于閱讀,傳統的紙質圖書的借閱模式已經不再是學生唯一的選擇,在調查中44.31%的學生表示希望通過手機閱讀,35.71%的學生表示可以在線或下載閱讀。對于這個趨勢,圖書館可以為相關部門提供電子資源,適應學生的需求,已達到閱讀療法的最佳效果。
3、為來訪者提供人性化服務
首先,與心理咨詢人員及時溝通,為每一個來訪者制定個性化的閱讀方案,并做好館藏文獻的推薦工作。和心理教師一起做好跟蹤服務,及時了解來訪者的心理變化,并根據變化及時調整方案。
其次,和普通讀者相比,來訪者更注重自己隱私的保密性,對他人的言行也更敏感。因此要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注意保密工作。在介紹相關圖書的時候應避免與來訪者公開討論關于來訪者的案情及相關信息。如果確實需要相關的詢問(如跟蹤反饋)應采取一些相對保密的溝通途徑如短信、QQ、微信等。
以下是圖書館與學院心理咨詢室共同開展閱讀療法以來的典型案例
案例1
郭某某 女 20歲 2009級學生
案情:
該同學從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始進行心理咨詢,到咨詢室咨詢的時間基本上是在每學期期末考試前一個月。其原因是在大學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數學沒有及格,而全班只有她一個人沒有及格,這給她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每到期末臨近,她就緊張、焦慮并伴有嚴重的睡眠障礙。
對癥文獻:
《拉自己一把》
跟蹤反饋:
經過三個月的閱讀治療,該同學開始認識到自己必須走出上次失敗的陰影,不能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就讓它永遠成為心靈上的陰影,一個人只有從過去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才能走向成功。在又一次期末考試來臨的時候,她沒有再出現以往的癥狀,而是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去迎接考試,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案例2:
孔某某 女 22歲 2011級學生
案情:
自卑,較少有快樂感,時常感到孤獨,并且經常失眠,很難集中精力學習,同時覺得上課沒有用,出現了厭學的情緒。平時不愿與人交流。經過與她的交談得知,該同學父母均為農民,她在家中是獨生女,母親身體很不好,父親是司機,由于出過一次車禍,父親腰部嚴重受傷,不能進行重體力勞動。家庭收入微薄。她本人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校外打工。該同學時常覺得由于家務負擔過重,使自己在同學面前找不到自信,而自己又無力去改變。同時她認為同學也不愿意和自己接近,即使關心自己也是出于憐憫。
對癥文獻: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
跟蹤反饋:
該同學通過書中描寫的作者的經歷以及給出的案例,認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難處,家庭環境是父母給予的,要勇于面對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幫助父母分憂,而不能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消極情緒中。改變自己的環境,首先要從改變心理環境開始。通過書中所說的與他人合作的方式,來尋找生命的意義。該同學開始逐漸試著調整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學著去關心他人,并且經常與父母進行交流,她的學習效率也大為提高。現在她的焦慮、自卑情緒已經得到明顯改善。。
案例3
張某 男 21歲 2010級學生
案情:
來訪者在剛進入大學時主動要求做班級臨時班長,但是一個月后班級正式投票選舉班長時,沒有一個人選他,來訪者認為自己很失敗,內心很痛苦,因此情緒低落,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學說話,甚至有一次將同寢室同學全出趕出去,自己在寢室里大哭。雖然同學對他很關心,但是他內心很痛苦。
對癥文獻:
《人性的優點》
跟蹤反饋:
在經過反復閱讀《人性的優點》這本書之后,該同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于太在意一時的成功和他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重要的是應該學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并且運用自己的長處。通過閱讀本書他感到自己并不象曾經所想的那樣一無是處,在看到自身優勢的同時也善于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消極抵觸的情緒來對抗別人。而且希望今后有適當的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
案例4:
郭某 女 20歲 2011級學生
案情:
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感覺學習沒有動力,不知道大學生活到底應該怎么過。上學期學習狀態和學生成績一直不錯,自己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其它與學習無關的活動都不需要參加,以免耽誤學習。但是由于自己很少參與集體活動,時常有一種脫離集體的感覺,而如果參加又覺得浪費時間,不知道怎樣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
對癥文獻:
《做最好的自己》
跟蹤反饋:
該同學通過閱讀《做最好的自己》,對大學生活開始有了正確的理解。她最終明白大學生活是對一個人全面素質的培養,而不只是學習成績的片面提高。她開始選擇自己感興趣并且能發揮自身優點的活動進行參與,一段時間下來,她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的同時,也漸漸融入到了集體中。另外,參與課外活動也緩解了學習上給她帶來的壓力,促進了學習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