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峽 計嘉軍 付建柱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普外科,北京 10073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已經替代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手術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擇期手術的首選方式。 根據最近的全國調查統計,我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為18.8%,目前全國高血壓病患者至少有2 億,且每年新發病患者1000 萬例[1],因此近年來在外科行LC 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患者的比例也逐漸增加。本研究通過對LC治療患者氣腹前、后凝血及纖維蛋白溶解(纖溶)系統分子標志物的檢測,探討了術中氣腹對高血壓病患者凝血和纖溶系統功能的影響,為防治LC 術后血栓性疾病提供了治療依據。
對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擇期接受LC 的96 例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膽囊結石46 例,膽囊腺肌癥4 例,膽囊息肉35 例、混合疾病類型11 例(同時具有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或膽囊腺肌癥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 根據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和患者的既往病史,分為高血壓病組、非高血壓病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在圍術期均未使用過影響凝血-纖溶系統功能的藥物。 其中高血壓病組患者25 例,男14 例,女11 例,年齡(57±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術前單用或聯合應用鈣通道阻滯劑、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控制血壓。非高血壓病組患者31 例,男17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54±10)歲,無原發性或繼發性高血壓病,可合并一種或一種以上基礎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結節性甲狀腺腫等;或既往有闌尾切除、甲狀腺手術史,其合并疾病或手術史對凝血功能無特殊影響。對照組患者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56±10)歲,既往無手術史且無任何基礎疾病。同時排除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或有血栓性疾病病史的患者。 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同意。三組患者年齡、性別、膽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0.05),具有可比性。 見表1、2。
手術均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30°反屈氏位,手術過程中二氧化碳氣腹的壓力設定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由同一組肝膽外科醫生按規范的手術操作步驟進行,總的氣腹時間35~65 min,術中三組患者的膽囊病變程度相似,手術操作全部在腹腔鏡下完成,無中轉開腹手術。三組患者分別于全麻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前(簡稱氣腹前)和氣腹結束后(簡稱氣腹后)抽取足背靜脈血4.5 mL 加入3.8%枸櫞酸鈉0.5 mL 迅速混和均勻抗凝后,立即以3000 r/min 離心20 min,吸取血漿置于-80℃冰箱內冷凍保存等待檢測。 凍存的血漿標本于術后2 周內完成全部實驗項目檢測。
表1 三組患者基本情況(例)
表2 三組患者膽囊疾病類型(例)
比較患者氣腹前后血漿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復合物(TAT)、組織因子活性(TF:A)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四種凝血分子標志物數值的變化。 TF:A 的檢測采用AC TICHROME?TF 活性試劑盒(American Diagnostica Inc,USA)以底物標記熒光免疫分析法(SLFIA)測定。 t-PA、PAI-1 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AT 采用AssayMax Human 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es ELISA Kit(American Assaypro LLC,USA),以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ELISA)測定。 所有實驗項目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的操作規范和流程進行檢測。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 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術前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術后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采用自身配對樣本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氣腹前高血壓病組患者血漿TAT、PAI-1 和t-PA水平高于非高血壓病組及對照組,三組間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氣腹前非高血壓病組患者血漿TF:A 水平較對照組和高血壓病組略高,但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氣腹前血漿TF:A、TAT、PAI-1、t-PA數值的比較()
表3 三組患者氣腹前血漿TF:A、TAT、PAI-1、t-PA數值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1;與非高血壓病組比較,▲P <0.01;TF:A:組織因子活性;TA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復合物;PAI-1: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漿組織型;t-PA:纖溶酶原激活物
組別 TF:A(pm) TAT(ng/mL) PAI-1(ng/mL) t-PA(ng/mL)對照組(n = 40)非高血壓病組(n = 31)高血壓病組(n = 25)15.204±2.866 15.974±2.267 15.590±2.458 4.298±0.881 4.072±0.771 5.463±0.586*▲29.589±0.847 29.756±1.030 32.879±1.037*▲22.391±1.304 22.061±1.820 24.981±2.035*▲
高血壓病組氣腹后血漿TAT、PAI-1 水平較氣腹前明顯增高,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氣腹后血漿TF:A、t-PA 水平較氣腹前略增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非高血壓病組患者氣腹后血漿TAT、PAI-1、t-PA 水平均有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氣腹后血漿TF:A 值較氣腹前略增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4。
氣腹后,高血壓病組患者TAT 的增加程度(ΔTAT)和PAI-1的增加程度(ΔPAI-1)與非高血壓病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或P <0.01);非高血壓病組患者t-PA 的增加程度(Δt-PA)與高血壓病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兩組患者TF:A 的變化程度(ΔTF: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4 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患者氣腹前后血漿TF:A、TAT、PAI-1、t-PA 數值的比較()
表4 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患者氣腹前后血漿TF:A、TAT、PAI-1、t-PA 數值的比較()
注:與同組氣腹前比較,*P <0.01,**P <0.05;TF:A:組織因子活性;TAT: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復合物;PAI-1: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漿組織型;t-PA:纖溶酶原激活物
組別 TF:A(pm) TAT(pg/mL) PAI-1(ng/mL) t-PA(ng/mL)高血壓病組(n = 25)氣腹前氣腹后非高血壓病組(n = 31)氣腹前氣腹后15.590±2.458 15.616±2.423 5.463±0.586 6.307±0.619*32.879±1.037 33.488±1.096*24.981±2.035 24.988±2.038 15.974±2.267 16.222±2.169 4.072±0.771 4.285±0.598**29.756±1.030 30.058±1.066**22.061±1.820 22.544±1.728**
表5 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患者ΔTF:A、ΔTAT、ΔPAI-1、Δt-PA 數值的比較()
表5 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患者ΔTF:A、ΔTAT、ΔPAI-1、Δt-PA 數值的比較()
注:與非高血壓病組比較,*P <0.01,**P <0.05;與非高血壓病組比較,***P <0.05;ΔTF:A:氣腹前后組織因子活性差值;ΔTAT:氣腹前后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復合物差值;ΔPAI-1:氣腹前后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漿組織型差值;Δt-PA:氣腹前后纖溶酶原激活物差值
組別 ΔTF:A(pm) ΔTAT(pg/mL) ΔPAI-1(ng/mL) Δt-PA(ng/mL)非高血壓病組(n = 31)高血壓病組(n = 25)0.249±0.814 0.025±0.064 0.213±0.550 0.844±0.114*0.302±0.660 0.609±0.317**0.483±1.131 0.054±0.507***
LC 作為一種微創外科手術技術,在治療膽囊良性疾病中具有顯著的優勢。 隨著LC 的推廣和應用,不斷有手術后出現血栓性疾病并發癥的報道,其中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最多見,罕見的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病例也有報道[2]。 Virchow 首次提出血栓形成相關的三因素是血液高凝狀態、血流淤滯和血管壁損傷,至今仍在沿用。 LC 過程中的氣腹壓力、手術體位和操作過程均可以導致患者下肢血液回流速度減慢、血流淤滯和體內血管壁損傷已得到共識,而分歧的焦點集中在LC 的過程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狀態的改變,即是否存在因凝血和纖溶系統改變而引起血液高凝狀態。Amin 等[3]通過對患者出凝血時間等指標的研究,指出LC 術后8 h 內患者發生血栓性并發癥的概率明顯升高。 龔建軍等[4]研究了不同氣腹壓力下的LC 對患者術后凝血-纖溶指標的影響,結果發現隨著氣腹壓力的增高, 至13 mm Hg 時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等多項凝血和纖溶指標術前與術后數值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因此血栓性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明顯增高。 Khairy 等[5]通過測量LC 過程中患者上、下肢靜脈血液的凝血時間參數,發現盡管術中存在靜脈淤滯,但下肢血液的凝血活性沒有明顯改變。 Martinez-Ramos 等[6]研究表明,LC 組患者凝血系統的激活程度低于開腹膽囊切除術組;相反LC 組患者纖溶系統的活性增高,這些變化表明LC 能降低血栓并發癥的風險。
血栓前狀態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統失調的病理過程,指血液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的生化學和流變學發生的使血液易凝、機體可能發生血栓的病理生理變化。近年來對血栓和凝血機制的研究不斷深入,已經證實由于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蛋白和纖溶成分活化或代謝改變,可表現出某些特征或釋放某些產物,這些特征或產物被稱為凝血分子標志物,利用敏感的檢測方法監測這些凝血分子標志物的變化可以特異性地反映體內出現的血栓前狀態,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新的途徑。本研究通過測定TF:A、TAT、t-PA、PAI-1 來探討LC對患者凝血和纖溶系統功能的影響。
組織因子(TF)位于血管壁外膜細胞中,是構成膜蛋白的主要成分,當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時TF暴露于循環血液,通過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發揮止血作用,是外源性凝血途徑激活的分子標志物。 本研究結果顯示氣腹前高血壓病組患者血漿TF:A 較非高血壓病組略低而較對照組稍高,但三組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LC 氣腹前的氣管插管、血管穿刺、靜脈輸液及留置導尿管等侵入性操作對機體的凝血機制無明顯影響,不會增加外源性凝血途徑啟動的概率。 氣腹后的結果顯示LC 術后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患者的血漿TF:A 值較氣腹前略有增高,但無統計學差異(P >0.05),提示手術操作的全過程對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啟動因子TF 無明顯影響,不會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
血液中的凝血酶生成后能夠迅速和抗凝血酶Ⅲ以1∶1 等摩爾結合,形成不具備凝血和抗凝活性的TAT 而滅活,因此血漿TAT 是反映凝血激活和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標志物,在血栓前狀態時檢測血漿TAT值可敏感地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改變[4]。 本研究結果顯示氣腹前高血壓病組TAT 水平高于非高血壓病組和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提示高血壓病患者術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酶激活[7];氣腹后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患者TAT 水平較氣腹前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與文獻中類似研究所取得的結果相符合,提示LC 氣腹過程中可能出現凝血酶的生成與激活,從而使機體呈現高凝狀態,增加了患者術后發生血栓性并發癥的概率[8-9]。
凝血-纖溶系統的動態平衡對維持生理性纖維蛋白溶解和預防病理性血栓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t-PA 和PAI-1 是調節纖溶系統生理功能的一對重要產物,可以反映出纖溶狀態的早期改變,并可成為預測血栓形成的參考指標。 血漿t-PA 和PAI-1 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儲存并釋放入血液循環,t-PA 和/或PAI 的增高導致t-PA/PAI 比值失衡,是纖溶活性紊亂進而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氣腹前高血壓病組患者PAI-1 和t-PA 水平高于非高血壓病組和對照組,三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0.01),高血壓引起局部血管的缺血、內皮細胞損傷,致使t-PA、PAI 分泌增高,提示高血壓病患者除了存在凝血激活外還同時因存在著纖溶功能的增強,這與文獻報道一致[10-11]。 氣腹后非高血壓病組PAI-1 和t-PA 水平較氣腹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LC 術后患者纖溶系統也有激活的現象,t-PA 的增高可能是機體為維護凝血與纖溶系統功能的動態平衡作出了適應性的調整,進而對抗凝血系統的激活[9,12]。氣腹后高血壓病組PAI-1 明顯增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t-PA 略有增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LC 可能會引起高血壓病患者t-PA/PAI-1 平衡的破壞, 從而導致血漿纖溶功能下降,對抗凝血系統激活的能力降低,增加了高血壓病患者術后發生血栓性并發癥的概率。因此凝血和纖溶系統這兩方面的功能改變都導致了高血壓病患者LC術后呈現高凝狀態。而文獻報道原發性高壓病患者由于血管內血流高剪切應力、血流淤滯和動脈硬化等因素,導致血管內皮系統缺氧、內皮細胞損傷,一方面可使凝血系統激活、功能亢進;另一方面可繼發纖溶功能增強,造成凝血障礙,導致血栓形成[11,13]。綜上,高血壓病患者術前既有血栓前狀態,LC 術后機體凝血-纖溶系統功能失衡進一步加重,在這種高凝狀態下,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明顯增加。
高血壓病組與非高血壓病組凝血分子標志物變化程度的比較顯示兩組的ΔTF:A 無差異; 非高血壓病組t-PA 較高血壓病組升高明顯,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而高血壓病組ΔTAT 和ΔPAI-1較非高血壓病組更為顯著,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提示LC 使非高血壓病患者血漿纖溶功能激活,對抗了凝血系統功能的激活,對體內凝血與纖溶系統的動態平衡無明顯影響,因此其綜合作用可能并不增加非高血壓病患者LC 術后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9,14-16]。此外非高血壓病組患者未出現高凝狀態的原因還可能與手術創傷小、時間短,術中更換腹腔鏡手術器械時氣腹壓力暫時性降低以及患者無動脈硬化、動脈內膜受損、血流高剪切應力及內皮系統缺氧功能障礙等綜合因素有關。而高血壓病組患者術中不僅發生凝血功能激活,同時存在纖溶功能受抑制,加劇了體內凝血和纖溶系統的對抗失衡,從而增加了術后血栓性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LC 對患者血漿組織因子無明顯激活作用,對外源性凝血途徑無明顯啟動作用,從這方面也說明它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方式,而其對于非高血壓病患者凝血-纖溶系統的動態平衡無明顯影響, 術后發生血栓的危險較小。 LC 使高血壓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強而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加劇了凝血-纖溶系統功能的失衡,術后血栓形成的風險明顯增加,因此術前應對這類患者采取預防性抗凝措施以防治術后血栓性并發癥的發生。
[1] Liu J,Zhao D,Liu J,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out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BMJ Open,2013,3(11):e003798.
[2] Gul W,Abbass K,Qazi AM,et al.Thrombosis of portal venous system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a patient with prothrombin gene mutation[J].JSLS,2012,16(1):166-168.
[3] Amin B,Zhang C,Yan W,et al. Effects of pneumoperitoneum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on the coagulation system of 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Chin Med J(Engl),2014,127(14):2599-2604.
[4] 龔建軍,梁亞萍,牛建華.不同氣腹壓力對腹腔鏡的膽囊切除術凝血-纖溶指標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6):420-422.
[5] Khairy G,Al Ghumlas A,Al Dohayan A,et al. Haemostatic changes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comparison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limb measurements [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0,20(2):79-83.
[6] Martinez-Ramos C,Lopez-Pastor A,Nù?ez-Pe?a JR,et al.Changes in hemostasi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urg Endosc,1999,13(5):476-479.
[7] Catena C,Colussi G,Brosolo G,et al. A prothrombotic state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arterial damag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Atheroscler Thromb,2012,19(5):471-478.
[8] Schietroma M,Carlei F,Mownah A,et al. Changes in the blood coagulation,fibrinolysis,and cytokine profile during laparoscopic and open cholecystectomy [J]. Surg Endosc,2004,18(7):1090-1096.
[9] 計嘉軍,翟艷苓,張慶余,等.腹腔鏡氣腹對糖尿病病人凝血分子標志物變化的影響[J].腹部外科,2006,19(3):150-152.
[10] 陳渝寧,張明磊,齊艷,等.不同分級與危險分層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栓前狀態分子標志物水平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96-97.
[11] Khaleghi M,Singletary LA,Kondragunta V,et al. Haemostatic markers are associated with measures of 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J]. Hum Hypertens,2009,23(8):530-537.
[12] 但震宇,耿小平,朱立新,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影響高脂血癥患者凝血和纖溶功能變化的研究[J].肝膽外科雜志,2009,17(3):188-190.
[13] Zezos P,Christoforidou A,Kouklakis G,et al.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activation after single-incision versus standar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case-controlled pilot study [J]. Surg Innov,2014,21(1):22-31.
[14] 王秋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癥的發生機制與預防對策[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1):11-13.
[15] 張勇.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安全性探討[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6):471-472,480.
[16] 唐世龍,李君久,張小兵,等.困難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處理體會[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9):9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