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紅,費學芬,蘇忠周
(湖州市中心醫院,浙江湖州 313000)
急性腦出血患者發病后因機體應激而產生全身代謝反應,同時由于昏迷、吞咽困難使蛋白質、熱量攝入不足,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概率,使病情惡化,伴有糖尿病尤為突出[1]。因此,要重視此類患者的營養支持。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方式符合生理狀態,可維持腸道完整性,避免腸道細菌移位,降低感染發生率,且因使用方法靈活、監護簡便、安全經濟,廣泛應用于臨床[2]。EN以鼻飼最簡單方便,螺旋型鼻腸管是經鼻—小腸的喂養管道,適用于腸道功能基本正常而胃功能受損和(或)吸入風險增高的患者,螺旋型鼻腸管有記憶性能,置管成功率高,耐受性好,能有效預防食物反流[3]。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神經外科對28例腦出血伴糖尿病患者應用螺旋型鼻腸管實施早期EN,效果較好,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齡26~85歲,平均57歲;高血壓性腦出血16例,腦動靜脈畸形2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4例,腦血管淀粉樣變6例;21例入院前確診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史2月~25年,7例入院后連續3次隨機血糖>11.1 mmol/L,確診為糖尿病; 8例行氣管切開治療。
1.2 置管方法 置管時先將引導鋼絲完全插入導管管腔,使螺旋型的鼻腸管頭部伸直,在鼻腸管管腔內注入30 ml溫開水,以激活引導鋼絲表面潤滑劑;測量患者劍突-鼻尖-耳垂的距離(作第一標識長度約45~55 cm);從患者左側鼻腔緩慢插入,插至咽喉部時,不應強行插入,注意避免誤入氣管,為避免鼻腸管盤曲在口中,對有吞咽功能的患者,可用注射器或小匙從口腔內注入少量溫開水,待患者吞咽時順勢插入;繼續插入至第一標記長度時,通過抽吸胃液和聽氣過水聲的方法確定導管頭端到達胃腔,邊繼續插入約25 cm(作第二標識長度約75 cm)邊將引導鋼絲緩慢撤出管腔;抽吸鼻腸管,盡可能抽凈胃腔內的氣體和液體,鼻腸管內注入30 ml溫開水后蓋上導管,此時,鼻腸管前端由于材料的特殊螺旋記憶性能,已恢復為螺旋狀圓環2.5圈,有利于通過幽門;最后,在鼻腔外的導管40 cm 處(作第三標識長度約115 cm)懸空,并將導管固定于耳垂部(鼻翼處不固定),使留在鼻腔外的導管保持松弛狀態,便于鼻腸管順利通過幽門,并以理想的狀態停留在空腸腸腔內。
1.3 結果 28例均置管成功,在傷后24~48 h內予早期EN,EN支持時間10~37 d,平均25 d;28例患者空腹及EN后血糖水平控制理想,均未發生反流、誤吸,發生腹瀉3例,經暫停鼻飼、予肯特令粉劑治療后癥狀緩解,繼續EN未再出現類似癥狀;19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躁動,按醫囑給予適當約束及鎮靜治療后無意外拔管發生。
2.1 置管前準備 置管前禁食6 h,必要時胃腸減壓;準備螺旋型鼻腸管;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頭部抬高30°,對于舌后墜的昏迷患者,可用拉舌鉗將舌拉出,以減少置管的阻力。
2.2 置管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置管后安置患者右側臥位與平臥位交替,盡量多取右側臥位,以借助重力作用便于導管順利通過幽門。有研究表明[4],促進胃腸動力藥對螺旋型鼻腸管有良好的推動作用,重癥患者常有腹脹等胃腸麻痹癥狀,置管后常規禁食,給予嗎丁啉混懸液15 ml灌注,3次/d,以增加胃腸蠕動,促進鼻腸管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若患者有嘔吐現象,必要時肌內注射鹽酸甲氧氯普胺針10 mg。本組患者置管后均予抽凈胃腔內的氣體和液體后常規禁食,予多潘立酮混懸液15 ml灌注,3次/d;5例患者置管后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現象,加用鹽酸甲氧氯普胺針10 mg肌內注射后好轉。
2.2.2 判斷鼻腸管前端通過幽門方法 螺旋型鼻腸管會隨著胃腸蠕動,在置入胃腔后8~12 h自行通過幽門,并以理想的狀態停留在空腸腸腔內。判斷鼻腸管前端通過幽門方法:注氣聽診,經導管注入20 ml空氣后聽診,當臍周部位的氣過水聲強于劍突下時,判定為導管前端通過幽門,反之則判定為未通過;抽吸管腔液體測定pH值,經導管注入20 ml無菌等滲鹽水后,再注入20 ml空氣,停頓30 s后抽吸,若無法抽吸到液體,則判定為導管通過幽門,若抽吸到液體,則測定其pH值,pH>5時判定為導管通過幽門,pH≤5時判定為未通過;X線腹部平片檢查,以腹部平片作為判斷導管前端是否通過幽門的確切方法,為減少患者進行X線檢查的次數,在導管置入胃腔后8~12 h,上述兩種方法判定為通過時,才進行X線腹部平片檢查,主觀判斷前端通過的患者也必須在導管置入胃腔8~12 h后進行腹部平片檢查。經X線檢查證實鼻腸管前端進入十二指腸到達空腸后,記錄、標識鼻腸管實際深度并將鼻腸管妥善固定在同側鼻翼處,防止滑脫。本組置管深度90~100 cm,25例一次成功,3例發現鼻腸管盤曲在胃內,先拉出25 cm左右,給患者取右側頭高臥位,繼續給予多潘立酮混懸液灌注,使鼻腸管隨著胃腸蠕動自然下降,經8~12 h 后再行X線腹部平片復查顯示鼻腸管前端通過幽門。
2.2.3 導管維護 妥善固定鼻腸管,用3 M加壓固定膠帶以蝶形將導管固定鼻翼處,再以一字型的3 M加壓固定膠帶固定于同側耳垂處,多余部分導管繞起用牛皮筋和別針固定于肩部;鼻腸管尾部貼高危導管標識;每班觀察巡視,注意各部位固定情況,以免導管脫出;每次鼻飼前檢查鼻腸管在位情況,因鼻腸管前端已過幽門,一般不采用回抽胃液的方法,可采用聽診法判斷,將聽診器置于臍稍偏右側十二指腸部,經導管注入20 ml空氣,聽到有氣過水聲,即說明導管頭端在位;由于螺旋型鼻腸管管道細而長,鼻飼前后以及鼻飼過程中q 8 h用30 ml溫開水脈沖式沖管,避免食物粘附于管壁而堵塞鼻腸管;為防止躁動患者計劃外拔管,知情告知后予適當約束及鎮靜治療。本組均未發生導管堵塞,19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躁動,遵醫囑適當鎮靜、約束,加強導管維護,未發生意外拔管。
2.2.4 EN支持 瑞代在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時對血糖的影響較小,有助于改善病情,可作為EN時的理想選擇[5],鼻飼前檢查鼻腸管實際插入深度與標簽信息是否一致,確認鼻腸管在位通暢,在觀察無應激性潰瘍及胃潴留后,開始管飼EN液;鼻腸管管飼過程中和管飼后只需處于自由舒適位即可[6];鼻飼遵循營養液濃度由低到高、注入量由少至多、注入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則[7],開始輸入20~50 ml/h、500 ml/d為宜,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至80~100 ml/h,1 000~1 500 ml/d。本組均使用糖尿病專用劑型瑞代,采用鼻腸管重力輸注法。
2.2.5 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2.2.5.1 反流和誤吸 反流、誤吸是鼻飼最嚴重的并發癥。因此要做好預防及護理。鼻飼前確保鼻腸管在位通暢;有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者,氣管套管的氣囊充氣良好;鼻飼時控制好速度;鼻飼過程中需吸痰時,暫停鼻飼,吸痰后再繼續鼻飼;鼻飼后30~60 min盡量避免吸痰、叩背等護理。本組未發生反流、誤吸情況。
2.2.5.2 腹瀉 營養液配置不當、滲透壓過高、鼻飼速度過快、灌注量過多、灌注液溫度過低等均可引起腹瀉,因此,營養液灌注應少量多次,逐漸增加EN的質和量,如能用輸液泵控制輸入量效果更好。本組3例發生腹瀉,給予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
腦出血伴糖尿病患者多存在意識障礙、吞咽功能障礙,合并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胃排空異常等癥狀,經螺旋型鼻腸管行早期EN支持具有安全、經濟、實用、方便等特點。護理重點為規范操作置管,做好導管維護,正確輸注合適的EN劑型,加強基礎護理和并發癥的預防等,可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劉曉霞.不同腸內營養支持對2型糖尿病腦卒中急性期血糖控制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4):309-310.
[2] 趙媛媛,張梅.腸內營養并發癥及其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2,11(3):222-224.
[3] 許月萍.植物生存患者應用螺旋型鼻腸管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2):1070-1071.
[4] 劉玉簡,鐘友娣,賴曉鳳.螺旋型鼻腸管和普通胃管在危重患者中的臨床應用與護理比較[J].當代醫學,2010,16(9):109-110.
[5] 范永會,段玲,李克.瑞代在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營養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0):1226-1233.
[6] 梁煒.復爾凱螺旋型鼻腸管在危重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及護理[J].廣西醫學,2009,31(5):682-684.
[7] 趙欣,曹立,陳靜.后顱窩腫瘤術后并發后組顱神經損傷行腸內營養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4):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