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曉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兒科,湖北宜昌 443003)
癡笑發作五例報道
張瑞曉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兒科,湖北宜昌 443003)
癡笑;癲癇;反復發作性笑
癡笑發作是以突發情感變化為特征的、以發笑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癲癇,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正式命名,并將其歸類在局灶性發作中。
本組5例,男性1例,女性4例,發病年齡為4~11歲。其中3例在5歲以內,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笑,這種笑無情由和內容。發作較頻繁,每天發作在10~20余次,每次持續數10s,都在清醒狀態下發作,未見睡眠中發作,發作停止后,患兒均能回憶,并告知這種發笑不能控制,有1例伴有行為異常,出現無目的的走動,未見其他癲癇發作。這3例患兒腦電圖檢查,發現癇樣放電,其中1例出現睡眠持續尖慢波發放;3例經頭顱MRI檢查,提示下丘腦錯構瘤;3例患兒均沒有性早熟體征。另2例,1例11歲的女孩,其發作頻率較低,發作半年內僅有5次發作,表現為不能控制的笑,面部表情痛苦,并伴有身體的旋轉,繼之出現四肢強直發作,頭顱CT發現右側額葉占位性病變,腦電圖提示額葉有尖慢波發放;1例3歲女孩,因病毒性腦炎后出現以面部發笑為開始的全身抽搐,該患兒對發笑部分能夠回憶,并能提示家長發作將要開始,腦電圖提示有彌漫的棘慢波發放。
3例以發笑為主要表現的下丘腦錯構瘤患兒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服用丙戊酸鈉無效,后加用左乙拉西坦、奧卡西平等也無明顯療效。1例在他院完成切除術,發作得到控制,另2例放棄治療。1例額葉占位性病變的11歲女孩,開始給予卡馬西平治療,癲癇癥狀有緩解,但患兒占位性病變加重,放棄治療,1年后死亡。1例病腦并發癲癇的,給予丙戊酸鈉和左乙拉西坦治療有明顯改善,但未能完全控制。
癡笑發作是一種多見于兒童時期的特殊類型癲癇,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正式命名,并將其歸類在局灶性發作中。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與場景等無關的不由自主的發笑,這種發笑很刻板、不自然,突發突止,持續5s~1min,發作頻繁,清醒或睡眠狀態下均可出現,可伴有其他多種癇性發作,包括繼發全面性強直發作、復雜部分性發作等。診斷癡笑發作應符合以下條件:(1)發笑具有反復發作性及刻板性;(2)無外界誘因;(3)可伴發其他類型的癇性發作;(4)發作期或發作間期腦電圖記錄到癇樣放電。
癡笑發作在臨床上多見于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發笑為主,不伴有意識障礙,幾乎不伴有其他癲癇癥狀,多見于5歲以下兒童,與下丘腦錯構瘤有密切關系,本組3例患兒均有這些發作特征,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好,本組3例對多種抗癲癇藥均無療效。而另一類型多見于5歲以上患者,常由下丘腦錯構瘤以外的病灶致病,多與顳葉或額葉的腫瘤、出血、感染等有關。多伴有其他癲癇發作及意識障礙,它的癡笑發作可以是其他發作的先兆。這一類型對抗癲癇藥是有效的。本組2例也說明這一點。它的治療重點是在治療原發病的基層上,積極應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癲癇發作。
頭顱MRI被認為是診斷癡笑發作病因的下丘腦錯構瘤的首選檢查方法[1],病灶為T1加權像不增強、大小不隨時間變化的等信號,T2加權像為高信號,與周圍組織分界清。為何下丘腦錯構瘤與癡笑發作的關系如此密切,有人認為下丘腦錯構瘤本身就是始發的致癇灶。研究[2]發現,下丘腦錯構瘤內部找到自發起搏點樣的神經元。
下丘腦錯構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治療,其對難治性癲癇、性早熟及認知行為障礙均有較好的效果,目前手術爭論的焦點是是否要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所謂下丘腦錯構瘤并不是真正的腫瘤,它是由大小不同的、似灰質樣的腦組織構成。它的癲癇傳遞的通路就是乳頭體丘腦束,通過乳頭體丘腦束,錯構瘤將癇波傳遞到前丘腦,而后者進一步投射到扣帶回。所以僅作部分切除或離斷傳導通路就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近幾年的文獻支持部分切除腫瘤或離斷術就能取得痊愈的效果[2]。
[1]劉長青,欒國明.下丘腦錯構瘤的進展[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0,23(3):185-189.
[2]黃翔,張榮,毛穎,等.兒童下丘腦錯構瘤的治療探討[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0,18(4):426-430.
R742.1
D
1003—6350(2014)04—0613—01
2013-07-25)
張瑞曉。E-mail:zzrrxx@hotmail.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