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蔡瑞霞,羅春霞,魏泉玉
(福建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院三明市第二醫院ICU,福建三明 366000)
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在聲門下氣道沖洗中的效果觀察
鄧娟,蔡瑞霞,羅春霞,魏泉玉
(福建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院三明市第二醫院ICU,福建三明 366000)
目的探討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在聲門下氣道沖洗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行氣管切開并機械通氣>48 h、氣管切開前無呼吸道感染、均留置鼻飼管的患者100例,按順序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采用傳統開放式注射器沖洗方法,B組采用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方法,觀察兩組患者兩周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發生時間、發生率、嗆咳例數及護理工時、護士操作依從性等。結果B組兩周內VAP發生時間、發生率、嗆咳例數及護理工時明顯少于A組,護士操作依從性高,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行聲門下氣道沖洗方法,不僅能有效降低VAP及嗆咳發生,而且操作簡便,能大幅度節約護理工時、提高護士操作依從性。
聲門下沖洗;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人工氣道建立和呼吸機使用在臨床重癥患者治療中廣泛應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VAP的發生與氣囊上滯留物細菌繁殖和移位有關[2]。聲門下氣道沖洗引流能有效減少聲門下滯留物量,可顯著減少VAP的發生及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3-4],我們采用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行聲門下氣道沖洗,與傳統開放式注射器沖洗的方法比較,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ICU并行氣管切開和機械通氣的患者100例,且符合以下條件:氣管切開前無呼吸道感染;機械通氣時間>48 h;留置鼻飼管行腸內營養治療。根據患者入住的時間順序,按單雙號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兩組均選用高容低壓型可沖洗式氣管切開套管(Sm ithsmedical International Lim ited公司),該套管背側有一單行腔道直通聲門下,終止于套囊上緣,套囊側管末端可連接注射器或負壓吸引裝置進行吸引氣囊上滯留物。所有參與操作的護士均經過統一培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其他基礎護理按照氣管切開及預防VAP護理措施執行。每4 h監測氣囊壓力,保持于20~25mmHg(1mmHg=0.133 kPa)[5],使氣囊腔隙處于密閉狀態。沖洗液為生理鹽水100m l+鹽酸氨溴索45mg。
1.2.2 操作方法A組采用傳統開放式注射器沖洗方法,沖洗時,打開連接口包裹的紗布,消毒套囊側管連接口,戴無菌手套,用注射器抽吸沖洗液2~3m l,勻速、低壓注入套囊側管,停留2~3m in,再由原側管吸凈沖洗液。如果潴留物多或呈膿性,可反復沖洗,直到液體澄清,沖洗液每次盡可能吸凈,避免誤吸、嗆咳。沖洗完,消毒負壓吸引連接頭,再連接于套囊側管,外面用無菌紗布包裹,每次沖洗后均需更換紗布。B組采用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沖洗,套囊側管、沖洗液、負壓吸引接頭等均常規消毒。連接兩個三通開關備用,沖洗液接輸液器排氣后卸下頭皮針,連接于雙連三通開關左接口,調節沖洗液壓力,液面高度距離床面40~50 cm;負壓吸引接頭連接于雙連三通開關的右接口,套囊側管接于右側三通的中間接口;這樣就形成雙連三通開關的左端為沖洗端,右端為吸引端。沖洗時,常規手消毒后,將吸引端三通關閉,開通沖洗端,沖洗液經三通開關、氣管套管的套囊側管緩慢、勻速注入聲門下,三通開關每完全開放一次,沖洗液為2~3m l,立即關閉沖洗端三通,停留2~3m in,打開吸引端,吸盡沖洗液和分泌物。兩組方法均采取持續低負壓吸引加間斷沖洗方法,為每2 h沖洗一次,每次沖洗前向氣囊內注入1~2m l氣體,使氣囊壓力>25mmHg,氣囊腔隙處于密閉狀態,避免沖洗時沖洗液延氣道縫隙流入下呼吸道,引起誤吸、嗆咳,沖洗完后抽出注入的等量氣體。吸引負壓均調節于15~20 kPa[6],避免負壓太大,損傷氣道黏膜及引起嗆咳、心率、血氧飽和度變化[6]。
1.2.3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兩周內VAP的發生時間、發生率,每日評估,VAP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7]。②兩組患者每次沖洗時嗆咳發生情況。③兩組操作的護理工時、護士操作依從性。護理工時數計算以每次完成沖洗所需時間進行統計,A、B兩組各采集200例次進行實驗研究。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VAP的發生時間、發生率、嗆咳例數比較A組50例中嗆咳例數15例,嗆咳率為30%,B組50例中嗆咳5例,嗆咳率為10%,明顯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5,P<0.05)。兩周內VAP發生例數A組12例,B組4例,B組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同時兩組在VAP發生時間比較差異也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VAP的發生時間、發生率、嗆咳例數比較(±s)

表1 兩種方法VAP的發生時間、發生率、嗆咳例數比較(±s)
組別例數嗆咳[例(%)]VAP發生時間(d)兩周內發生例數發生率(%) A組B組t值/χ2值P值50 50 15(30) 5(10) 6.25<0.05 8.2±3.3 13.0±4.1 6.45<0.05 12 4 4.76<0.05 24 8 9.52<0.05
2.2 兩種方法所需護理工時、護士操作依從性的比較A組每次完成沖洗的護理工時為(7.0±1.5)m in/次,B組為(3.2±1.0)m in/次,B組的護理工時明顯低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9.8,P<0.05)。B組因為護理工時短,護理操作簡便,從而更有效的提高護士的依從性,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所需工時、護士操作依從性比較(±s)

表2 兩種方法所需工時、護士操作依從性比較(±s)
組別沖洗例次護理工時(min/次)護士操作依從性(%) A組B組t值/χ2值P值200 200 7.0±1.5 3.2±1.0 29.80<0.05 92 99 4.19<0.05
3.1 聲門下氣道沖洗的意義人工氣道建立破壞了患者呼吸道正常解剖、防御功能,患者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8],且留置鼻飼管行腸內營養,口咽部分泌物、痰痂、胃內容物返流物等積聚于聲門下間隙、氣囊上方,而常規口咽部、氣道吸痰無法清除聲門下潴留物,致聲門下大量細菌定植、生長。氣管套囊表面皺褶與氣管壁之間無法形成機械屏障,易致分泌物沿管壁下流滲漏到氣管、細支氣管,致吸入性肺炎或VAP發生。國內報道VAP發生率為16%~60%[8]。聲門下氣道沖洗、引流能有效減少聲門下潴留物量,減少聲門下細菌定植濃度及誤吸機率,并通過潴留物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結果指導臨床用藥,從而降低VAP發生率、病死率。
3.2 兩種沖洗、吸引裝置的臨床效果比較
3.2.1 兩組方法的VAP發生時間、發生率不同A組方法雖然能降低VAP的發生率,但每次沖洗均要打開包裹紗布,反復消毒各連接頭,人為污染機率明顯增加。同時由于頻繁開放各個連接頭,使與套囊側管連通的氣道經常處于開放狀態,增加感染機會。B組密閉式沖洗裝置左側為沖洗端,右側為吸引端,且套囊側管連接于吸引端三通的中間接口,兩側利用三通開關相互不連通、不接觸、不污染,在沖洗和吸引過程中,無需打開套囊側管、負壓吸引連接頭,形成了一個密閉、無菌的狀態。表1可見B組VAP發生例數、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VAP發生時間比A組延遲,P值均<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更能有效延長VAP發生時間、降低發生率。
3.2.2 兩組方法發生嗆咳不同氣道沖洗時沖洗液推注速度要勻速、緩慢,以免引起嗆咳[9]。雖然所有護士均經過統一培訓,但護士操作熟練度和工作經驗的差異性,及病房環境的影響,導致不同護士沖洗時推注壓力和速度不同,當推注壓力和速度過大或過快時,有發生刺激性嗆咳和氣道損傷的危險。B組三通開關每完全開發一次,沖洗液為2~3m l,沖洗容量恒定。沖洗液的液面高度距離床面40~50 cm,壓力低且恒定,沖洗時利用重力作用,勻速、緩慢,對病人氣道刺激小,表1可見B組嗆咳發生例數明顯低于A組,P值<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能有效減少嗆咳發生。
3.2.3 兩組所需護理工時、護士操作依從性不同A組操作繁瑣,每次沖洗時均要頻繁轉換和消毒各連接頭;沖洗液因反復穿刺抽吸,每4 h需更換一次;注射器、包裹紗布每次更換。沖洗時無菌要求高,ICU護理工作量大,護士操作依從性降低。B組操作簡便,每次沖洗時只需開通轉換密閉式沖洗裝置的沖洗端和吸引端三通1~2次。因沖洗裝置處于密閉、無菌狀態,沖洗液和沖洗裝置只需24 h更換一次。表2可見B組護理工時顯著低于A組,護士操作依從性高于A組,P值均<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可以大幅度節約護理工時,提高護士氣道沖洗的操作依從性。
綜上所述,采用密閉式沖洗吸引裝置行聲門下氣道沖洗方法,不僅更能有效地降低VAP及嗆咳的發生,且操作簡便,可大幅度節約護理工時、提高護士操作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周丹丹.兩種聲門下吸引法對氣道黏膜損傷的比較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9,12(8):993-994.
[2]楊秀芳.氣囊上滯留物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5,4(4):271-274.
[3]李金花.清除氣囊上滯留物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7):1614-1615.
[4]韓小云.氣囊上滯留物清除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J].護理學雜志,2006,21(17):14-15.
[5]劉淑紅.氣囊上滯留物引流對呼吸機相關下呼吸道感染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19-22.
[6]來純云.不同強度負壓吸引聲門下間隙分泌物的效果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9B):1392-1393
[7]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0):651-655.
[8]張憲芬.持續聲門下吸引在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5):77-78.
[9]余繽虹.定期聲門下分泌物吸引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觀察與護理[J].天津護理,2010,18(1):6-7.
R472
B
1003—6350(2014)04—0616—03
2013-09-10)
福建省三明市科技基金(編號:2011-S-22)
鄧娟。E-mail:2581345646@qq.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