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葉志弘,楊方英,吳婉英
(1.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 310016;2.浙江省腫瘤醫院,浙江杭州 310022)
人文關懷又稱人性關懷、關懷照護、關愛,是護理學科的核心和精髓[1],是護理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護理人文關懷具有自己獨特的專業性,護士必須認識到人文關懷的價值,具備一定的溝通、理解與幫助人的人文關懷知識、技能與修養[3],給予患者、家屬專業性關懷、照護和支持,緩解其緊張、焦慮、恐懼、不安等負性情緒,從而融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4]。目前我國的護理教育仍以“專才”教育為主,護理院校人文課程學時僅占總課時的8%左右,醫院對護理人員在崗培訓、在職教育也是以提高專業技術能力為主[5]。新護士崗前培訓階段是培養各種能力的重要時期,在培養新護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需重視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腫瘤患者是一個特殊群體,情感脆弱,需要護士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2011年開始,浙江省腫瘤醫院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通過多元化方式行人文關懷知識及技能教育,對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新護士107人,2011年進院64人、2012年進院43人,其中男6人、女101人;年齡20~35歲,平均23歲;中專1人,大專29人,本科76人,碩士1人。
1.2 多元化培訓方式 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設置人文關懷內容,通過理論授課、開展患者體驗實踐活動和年輕護士成長歷程分享等方式進行培訓。
1.2.1 理論授課 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設置了人文關懷理論、護理人文關懷制度、優質護理服務理論、護理禮儀、溝通技能在腫瘤患者護理服務中的應用、臨終關懷等內容,共11課時。由護理部主任、護士長擔任授課老師,通過授課講解,使新護士掌握人文關懷的概念、內涵、關懷技巧等相關理論知識。
1.2.2 患者體驗實踐活動 新護士分別參加門診、住院患者體驗實踐活動。門診患者體驗實踐活動分批分組進行,每組設1名組長,體驗活動當日晨7∶30,新護士穿便服在門診樓大廳集中,在組長處領取“患者體驗活動”工作牌;自行聯系陪同患者,以一對一方式,陪同患者完成掛號、繳費、候診、檢驗、取藥、辦理入院手續等就醫流程,體驗患者整個門診就診過程。住院患者體驗活動讓新護士在各自輪轉病區安排半天時間完成,作為患者家屬角色,陪同住院患者到各部門完成檢查、治療等,體驗住院患者的痛苦及需求。活動結束后1周內,每名新護士向護理部提交800字以上的書面體驗報告,內容包括門診、住院患者體驗活動過程及體會,對醫院服務流程及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體驗實踐活動結束后2周,護理部組織新護士進行口頭匯報,每人3~5 min,講述體驗實踐過程和體會。
1.2.3 年輕護士成長歷程分享 全院病區分4個大科,每個大科推選出工作5年內優秀年輕護士1名,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向新護士介紹各自成長歷程,分享在護理工作中的人文關愛經驗,每人5~8 min。年輕護士成長歷程介紹完后,與各位新護士現場互動交流。
1.3 考核與評價
1.3.1 理論考核 崗前培訓結束進行人文關懷相關理論考核,考核內容主要為人文關懷的內涵、實施目的、應用技巧等,總分30分,>18分為合格。
1.3.2 患者體驗實踐活動優秀者評選標準 每年度患者體驗實踐活動匯報會分2組同時進行,每組設3位評委,由護士長和帶教老師擔任。根據匯報內容、語言表達、表情、儀表儀態及時間控制等方面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取3位評委評分的平均分,按評分高低排序,每年度排名前三位的護士為優秀者,頒發榮譽證書。
1.4 統計學方法 用百分率表示。
107名新護士均完成理論課程培訓,理論考核評分18~25分,合格率100%。新護士的“患者體驗實踐活動”評分75~93分,2011年度、2012年度各評選出6名優秀者。在“患者體驗實踐活動”報告中,80%新護士認為以往關于人文關懷的理論學習很少,對人文關懷的內涵和價值模糊;95%新護士認為通過理論培訓、實踐活動和經驗交流分享等多元化方式教育,對提升人文關懷內涵和價值的認識很有幫助,如護士在體驗活動報告中寫到:“這次體驗,對于我個人的意義則在于,讓我懂得在以后的工作中,無論自己多忙,都不要忽視患者的訴求,因為他們已將生命交付于我們手中,生命之托,怎能輕視!”“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難道不應該多一點點耐心、關心,不要讓患者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時還要感受我們添加給他們的冷漠”;68%新護士從關愛患者的角度出發,對醫院門診、住院環境、診療流程、管理制度等提出了建議和意見,采納并改進6項。
3.1 培養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性 韓海英等[6]對浙江省36家省、市、地區醫院的患者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9.5%患者認為護士的服務態度很重要,82.4%患者認為護士應提供關愛照顧。多項研究表明[7,8],對護士進行人文關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能夠提高護士的關懷能力,融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3.2 多元化培訓方式的優點
3.2.1 有利于提高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 本文資料顯示,應用多元化培訓方式對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進行培養,比單純理論授課方式培訓,新護士接受程度更高,培訓效果更好。腫瘤專科醫院新護士在對患者人文關懷護理中,存在因癌癥患者情緒不好不知道該怎么安慰患者的問題,通過理論授課使新護士掌握了人文關懷的概念、內涵、關懷技巧等知識,樹立了關愛生命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初步掌握與患者溝通交流技巧;通過患者體驗活動、年輕護士成長歷程分享等,使新護士懂得癌癥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從懷疑、不接受、不承認自己患癌癥,到逐步接受現實,有一段時間的心理歷程,要根據患者不同心理階段,做好個性化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在不同階段人文關懷護理中都需要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傾聽患者訴說,采取各種方法舒緩患者的情緒;工作5年內優秀年輕護士的介紹和現場互動,因講授者與新護士年齡相仿,所談內容均為其迫切想了解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現場氣氛輕松,形式新穎,引起了新護士極大興趣,使新護士不僅了解了同事的成長經驗,學到了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緩解因即將面臨工作崗位各種壓力而導致的緊張、膽怯情緒,增強做好患者人文關懷的信心。
3.2.2 有利于完善醫院就診流程及管理制度 新護士通過患者體驗實踐活動,體會到腫瘤患者就診過程存在的困難,從內心關愛患者,在熟悉了醫院環境和服務流程同時,根據自身實踐感受提出了完善醫院環境和就診流程的一些建議,如引導標識要更清晰、同一患者不同檢查的預約時間可以相對集中,減少患者往返醫院次數,優化了為患者服務的質量。
3.3 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提高 人文關懷理念的確立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和開展幾次活動就能夠形成,需要廣大醫務工作者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才能得以真正實現[9]。新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在崗前培訓階段,還需在臨床護理實際工作中繼續學習、體會,逐步提升人文關懷能力,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菊吾,葉志弘,蔡學聯,等.人文關懷的本質及內涵[J].護理研究,2005,19(1):1-2.
[2] 顧建芳,王君俏.護理人員關愛護理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1):50-52.
[3] 張秀偉,姜安麗.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研究現狀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540-543.
[4] 項偉嵐,盛潔華,王雅萍.哀傷護理委員會在護理管理中的實踐[J].護理與康復,2009,8(8):697-698.
[5] 胡斌春.新醫改形勢下護理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J].護理與康復,2012,11(4):303-304.
[6] 韓海英,包家明,陳洵.浙江省患者對護士職業行為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1,10(5):379-380.
[7] 張金華,劉紅燕,李秀敏,等.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1):971-972.
[8] 胡素霞,任愛紅,劉娟.開展護士人文關懷護理培訓干預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30):5405-5406.
[9] 鄒寶儉.提升護理理念 融入人文關懷[J].護理與康復,2005,4(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