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吳明瓏 田 薇
李婷:女,大專,主管護師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氣墊床在臨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氣墊床在骨科尤其適用于脊柱骨折伴截癱、牽引治療、骨盆骨折、嚴重下肢骨折、老年股骨頸骨折、雙側髖關節置換術后、脊柱骨折內固定手術后患者。壓瘡常出現于踝部、足跟、骶尾部、肘部、肩胛部及脊柱隆突等處,使用氣墊床能有效減少受壓部位的平均壓強峰值、全身平均壓強及嚴重受壓部位的面積大小[1]。利用氣墊床體壓分散原理使得受壓部位受壓減少,有效避免肢體局部血運不良[2]。因此,氣墊床可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防止因臥床而引起其他并發癥,是目前骨科臨床上預防壓瘡的重要設備之一。我科使用的氣墊床由18 支氣條組成,每支氣條都設計有噴氣微孔,且相鄰的兩氣條每隔6 min 交替波動,氣墊的進氣口與氣泵的出氣口之間使用塑料導管進行連接。通過氣泵調節器旋鈕對出氣量大小的控制調節氣墊床的軟硬程度,氣墊通過調節器的作用會隨充氣減少而變軟或充氣增多而變硬,變軟能讓患者感覺舒適,變硬則預防創面加深或減少壓瘡。現將氣墊床在臨床上的幾種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為了氣墊床都能達到理想效果,在臨床具體護理過程中可定時將氣墊變軟后再充氣,方法:每2 h 放氣1 次,0.5 h 再充氣,使用氣墊床定時充放氣,或間隔2 ~3 h,交替變換調節氣泵充氣量大小,達到軟硬度相互調節,間斷分散患者承受自身重力,減輕或釋放皮膚和突出骨骼之間產生的壓力,這種“軟硬兼施”的方式在預防壓瘡的基礎上有效增加了舒適度。
氣墊設計成波浪形可降低垂直壓力,單雙號氣條交替充氣可變換身體與氣墊床的接觸位置,具體操作也很簡便:氣泵調節器旋鈕旋至適宜位置不變,即出氣量大小恒定,只連接一側進氣口,間隔2 h 左右,拔出該側連接另一側進口,形成單雙號氣條交替充氣,具體間隔時間可依據患者體重、個體舒適度感覺進行調整,兩管交替循環波動,使肌肉組織免于長期固定擠壓在同一部位。
對局部已發生壓瘡或由于骨科某些疾病或手術原因無法變換體位致局部極易發生壓瘡的患者,可抽取其中部分氣條,使壓瘡局部保持懸空狀態。
氣墊床并非充氣量越大預防壓瘡效果越好,觀察發現充氣量較小時,患者身體最低點可達氣墊床底部;充氣量較大時,氣墊床輕微凹陷;充氣最足,氣墊床無凹陷。氣墊床充氣適度,患者身體壓力下氣墊床輕微凹陷,身體最低點不達到氣墊床底部,與臥普通棕墊相比,全身受壓面積增大,平均壓強減小,能有效防止壓瘡的發生[3]。因此,可針對不同性別、年齡、體重患者根據其意識狀態、配合程度、病情輕重、骨折部位及肢體活動度合理調節充氣量。具體方法如下:可先將氣泵調節旋鈕旋至最大,使氣條迅速充氣,再根據患者體重,通過目測、手感及詢問其舒適度感覺調節至所需壓力。肥胖者維持充氣量較大,相反,則調節充氣量較小。
氣墊床容易操作,使用安全,能夠很好地預防壓瘡,在臨床應用廣泛,全面掌握氣墊床的基本知識和多種用法,不但增加患者舒適感,也降低了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護理質量。
[1]葉 磊,廖 燕.氣墊床對臥床患者局部受壓程度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369-370.
[2]程秀紅,蔣琪霞.減壓裝置在預防壓瘡中的應用介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8):900-902.
[3]史林鳳,王扣英.氣墊床充氣程度不同對臥床患者局部受壓程度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7A):199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