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郁,劉紅麗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江蘇揚州225001)
妊娠期血小板減少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是妊娠期威脅母嬰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血小板計數和功能的降低,可引起嚴重的出血、貧血,甚至造成不良妊娠結局,從而增加孕產婦及圍生兒患病率和病死率[1]。本院2009年至2013年收治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患者16例,現將治療及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情況:均為初產婦,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9歲,均有不同程度牙齦出血,皮膚淤斑等。于孕足月時入院,孕齡37~40周,其中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者3例,孕前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9例。入院時查血小板均<50×109/L,平均30.2×109/L。
1.2 診療經過: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完善檢查,嚴密監測胎心胎動變化。在明確病因的基礎上,與院內血液科等相關科室多次討論,予以激素治療,嚴重貧血者輸濃縮紅細胞支持,輸注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所有患者均擇期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除2例ITP患者外均手術中輸入常規備血小板,手術順利,手術后仍嚴密監測出血情況。
1.3 結果:所有患者無大出血,ITP者已無牙齦出血等癥狀,其余病例仍不同程度存在紫癜等癥狀,在血液科繼續診治。患者均正常出院,新生兒無皮膚紫癜淤斑,嬰兒均健康出院。
2.1 一般護理: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鐵豐富的食物,以滿足母體及胎兒生長發育的需求。保持病房安靜、舒適,房間內定期空氣消毒。保持患者的口腔衛生和鼻腔濕潤,防止因干裂而出血。皮膚有紫癜者,應注意觀察紫癜的形態、分布及消退情況等。
2.2 心理護理:此類孕婦精神緊張、壓力大,甚至產生不良的情緒,因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建立信任感,幫助患者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發病的原因、治療和預防等相關知識,熟悉自我護理的基本常識,滿足她們的心理需求,幫助患者調節情緒,自我放松,幫助其改善不良的心理,達到接受治療和康復所需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狀態,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配合各種護理和治療。
2.3 出血傾向:觀察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血小板減少的病情和原因,熟悉血小板減少對孕婦及胎兒、新生兒可能造成的危害,特別是要注意觀察血小板數<40×109的患者有無出血傾向,詳細詢問和查看有無出血點、淤斑、鼻衄、牙齦出血、黑便、血尿等,囑其避免受傷。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變化,嚴防腦出血,發現問題應及時報告、及時處理。
2.4 胎兒監護:由于部分抗血小板抗體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引起胎兒血小板破壞,導致胎兒、新生兒血小板減少,嚴重者有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故應對胎兒每天早中晚各監測1 h胎動,若發現胎動過多或過少,提示胎兒宮內缺氧,應及時給予吸氧等處理。定期對患者進行產前檢查,詳細了解宮高、腹圍、體質量增長情況,并注意胎兒心音節律,在必要時可進行B超檢查及胎心監護[2]。
2.5 新生兒的護理: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留取臍血查血小板計數。觀察新生兒皮膚有無出血點、紫癜,有無尖叫、前囟飽滿、顱內出血征象。護士護理新生兒前要洗手,動作輕柔,低體質量新生兒應及時送入新生兒監護室。正常新生兒的喂養應由護理人員專人負責進行喂養,并指導產婦正確哺乳。
2.6 產后的護理:對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減少的患者應實行專人護理。嚴密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和宮底高度,如宮縮欠佳,子宮底上升,應給予子宮按摩,以排出積血。膀胱過度充盈者,給予導尿,防止因膀胱過度充盈而不利于子宮收縮。密切觀察剖宮產術后的腹部傷口及分娩后的會陰側切傷口有無血腫及滲血、滲液,監測血壓、脈搏,防止產后大出血。同時還應加強會陰部及傷口的清潔護理,防止感染。出院后,定期復查子宮復舊及血小板數量的恢復情況。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23-226.
[2]施建飛,湯春輝.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10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12(22):93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