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燕,岳紅麗
(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問題:不少學生讀英語單詞時發音準確到位,但是在朗讀文章時卻生硬別扭,重讀、弱讀區分不明顯;語調平直,升降起伏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的理解是“中國人說英語沒有節奏”。[1]
本文試圖用實證的方法通過對比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朗讀錄音與課文提供的標準發音之間的差別,嘗試歸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英語朗讀節奏方面存在的問題,找出規律,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朗讀的節奏感;同時也希望本研究能夠對普通讀者英語口語和聽力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英語是以“重音計時的語言”。[3]12一個句子所占時間的長度是由重讀音節的數量決定的,而不是由句子的長短決定的。每個節拍之間具有等時性,即每一個重讀音節出現的間隔大體相同,不受非重讀音節數量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一個英語句子中重讀音節越多,句子所占時間就越長;重讀音節越少,所占時間就越短。
1.受試及語音采集。
本研究中的受試者為作者在山東理工大學所教2013級A級學生中隨機抽取的21名學生,其中男生14名,女生7名。錄音材料為《新編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的課文 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中的第一段。所使用錄音是學生本人用手機錄制并提交的朗讀作業。用于對比的標準錄音為隨書所帶光盤中的音頻。
2.研究工具。
語音分析軟件Praat.
3.層級標注。
使用Praat軟件對所有錄音材料進行音段切分和標注。標注層級分三層,分別為重讀音節層,非重讀音節層和停頓層。然后通過Praat腳本程序,將實驗數據提取出來,再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
4.實驗分析。
本實驗分析研究了學生的錄音材料。通過與隨書所帶光盤中的音頻材料進行對比,找出學生在朗讀節奏方面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通過比較發現:學生朗讀時重讀、弱讀區分不明顯,節奏感較弱。為了更好地呈現這一特點,本文將從重讀、弱讀的音高、音強、音長的對比和停頓的頻率幾個方面來討論。
(1)重讀的音高、音強和音長。英語連貫語篇中的語句重音是英語節奏的基礎。語句重音是指“根據不同的交際需要而對句中的某個字或某些詞加以強調”。[4] 63語句重音包含表意重音、邏輯重音和情感重音。
表意重音是指講話人在沒有受個人情感影響或沒有特意將句中的某一信息加以強調的情況下,對句中的實詞一視同仁地加以強調。邏輯重音是指講話人有意將句中的某個成分與上下文當中的另一個成分相對比而給予特殊的強調。情感重音是指講話人對某個能表達其情感的詞或詞組給予特殊的強調。例如在“If he ever noticed or was bothered, he never let on”這句話中,對照音頻并且根據上下文語意判斷,需要重讀的單詞有ever,notice,bother,never,let。但是從圖1可以看出,受試組對需要重讀的單詞讀的并不夠重。與圖2相比,圖1的波峰低得多,而且重讀與弱讀對比不明顯。隨書光盤重讀音節的平均最強值為100.68dB,而受試組的最強值只有78.82dB(見表1),明顯低于標準對照音。表2顯示受試組幾個重讀單詞的音長都比標準組短,尤其是notice和bother兩個單詞在時長上差距比較明顯。
語調中的重要因素還有音高(pitch)。由于

圖1 學生朗讀第一段最后一句: If he ever noticed or was bothered, he never let on.

圖2 隨書光盤朗讀第一段最后一句: If he ever noticed or was bothered, he never let on.

表1 音節強弱差(單位:dB)

表2 重讀單詞音長(單位:S)

表3 調域差異(單位: Hz)

表4 弱讀單詞 or和was的音長對比(單位:S)
發音人的個體差異,簡單觀察和對比其音高上的絕對數值并沒有太大意義,本文采用調域的差異來體現不同。調域寬說明音高變化幅度大,語調的高低起伏明顯;調域窄說明音高變化幅度不大,語調的高低起伏不明顯。從表3可以發現受試組平均調域值是153.45Hz,遠遠低于標準音的183.32Hz;而受試組的平均最低值是139.56Hz,遠遠高于標準音的最低值90.56Hz。這說明受試組語調平直,高低起伏不明顯。
(2)弱讀音節的音高、音強和音長。弱讀式是英語語音學習中的一個不易掌握而又經常容易被忽視的難點。朗讀生硬、詞與詞之間的連接不圓滑、節奏感不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沒有掌握好弱讀。弱讀在節奏計時的語言中至關重要。只有重讀與弱讀交替出現,才能形成節奏。從表1可以看出標準音弱讀音節平均最弱值為61.42dB,而受試組的卻是73.49dB,明顯高于標準音,這說明受試組的弱讀音節讀的過重。表4顯示or和was兩個弱讀單詞音長對比,受試組的音長分別為0.1645秒和0.2924秒,明顯長于標準音。這表明受試組連貫朗讀語流中的弱讀音節語氣過重,持續時間過長。總之,通過對比發現:受試組的重讀與弱讀對比不明顯,重讀強度不夠,而弱讀音強度明顯過高,音強平均強弱差只有5.33dB(表1),而標準組卻高達39.62dB。這說明受試組的重讀與弱讀強度基本相同,兩者缺少明顯的區分度。這一數據也充分體現了漢語朗讀中對每個詞平均用力的習慣對英語朗讀造成的負遷移。
(3)停頓。停頓是語句之間的間歇。停頓分為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氣息停頓和心理停頓。語法停頓主要是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做出相應的停頓。邏輯停頓的主要作用是顯示語意,或突出停頓前、后的詞語,它可以不受標點符號的制約。氣息停頓是在長句中為了調節氣息,緩一口氣而做的停頓。心理停頓用來表示復雜、激動的心情,也可以用來延長或縮短一般的語法停頓的時間,它的時間和停頓位置比較自由。
在研究中發現受試學生在朗讀中停頓出現了兩級分化的想象。有的學生停頓過少,幾乎是一氣呵成;而有的學生卻是停頓過于頻繁,幾乎是一字一頓。隨書光盤課文第一段的朗讀時間是27.56秒,而學生的平均朗讀時間卻只有21.89秒。語速快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是停頓少或停頓時間過短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從圖1與圖2的對比可以看出標準音頻與受試學生在朗讀“If he ever noticed/or was bothered, //he never let on”時候的停頓情況。在圖2中第一個意群與第二個意群之間的停頓時間為0.63秒,而在圖2受試學生的停頓則只有0.21秒。在逗號和句號位置的停頓時間受試組也比標準音頻時間短,這種情況聽起來讓人感覺語氣比較急促,缺乏感情。
受漢語“頓歇”式[5]的特點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朗讀中停頓過于頻繁,有的甚至一字一頓。很多停頓處于調群內部,例如,有些學生在ever 和noticed之間進行了停頓。這種連貫語流中的不恰當停頓會導致語言信息不能順暢地傳達,形成理解障礙。不當停頓是影響朗讀流利性的各類錯誤中總數最多的一類,21名學生共有128例停頓錯誤。其中53例是在該停頓的地方沒有停頓,“一氣呵成”造成的;而另外的75例則是意群內部的不當停頓。這種停頓使單詞與單詞之間的連接不夠圓滑,不夠流暢。這是漢語“頓歇”式的特點給英語朗讀帶來的負遷移。
在英語語音的學習中,漢語產生的負遷移在句重音和節奏上表現得最明顯,也最頑固。節奏問題不會“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6]漢語詞語辨義依賴的是聲調,而不是重音,所以漢語詞語中的音節重、弱讀之分不如在英語中那樣明顯和重要。中國學習者往往不了解英語詞重音的重要性,很少留意重讀音節與非重讀音節的區別。“受到漢語音節計時型節奏的影響,中國學生常常分配給英語的音節差不多相等的時間”。[7]127在朗讀漢語的時候我們往往要求朗讀者要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很多學生把漢語的這個習慣帶入英語朗讀中。于是朗讀時,把每個音節、每個單詞都清晰而響亮地念出來,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重讀音節之間的弱讀音節,這樣不僅讓人弄不明白一句話的要點在哪里,而且聽起來生澀、別扭、不流暢,也不符合英語的節奏規律。“由于中國學生的弱音節讀得不夠輕和短,為了追求說話的速度,經常犧牲句中意群間應有的停頓,使人聽起來像連續的機關槍聲,很不好懂”。[7]127
節奏是英語朗讀的靈魂,而朗讀中缺乏節奏感是目前非英語專業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節奏感是朗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根據本次實驗的發現,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進節奏教學。
Praat軟件突破了傳統語音教學模式,通過計算機技術使抽象的語音變成具體的、可視化的圖像。學習者通過聽覺和視覺的結合能夠感知更具體、形象的語音信息。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的語音圖譜,然后和本族語的發音圖譜進行比較,能夠非常容易地發現發音中存在的問題,這有利于學習者改進和提高發音質量。
英語和音樂之間有著許多共同的內在特征,如音高、音強、音長和停頓等。英語節奏和音樂的節拍有許多相似之處。節奏群即節奏強弱的每一循環,它類似于音樂的小節,具有等時性,因此可以借助音樂中打拍子的形式練習節奏。把每一個節奏群看成一拍,在同一個語調群中,每一個節奏群都需要在相等時間內讀完,練習的時候邊讀邊打拍子。非重讀音節少的節奏群讀得要慢些,非重讀音節多的節奏群就要讀得快些。這種練習可以幫助學生練習弱讀音節,避免字字清晰,平均用力。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唱英文歌比讀英語句子要難得多。原因在于朗讀時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語速,適當調整說話的時間。然而歌曲的旋律及節奏是固定的,必須在一定的時間里完成歌曲的演唱,所以唱歌的時候必須使用弱讀、連讀等技巧。隨著音樂的節奏,通過長時間的練習能夠自然地養成正確的重讀、弱讀和連讀的習慣。
總之,雖然英語節奏對我國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是只要我們了解了英漢語言節奏的主要差異,掌握了英語節奏的規律,并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練習就一定能夠提高英語的節奏感。
[參 考 文 獻]
[1]羅明,袁影.英語語流核心之認證與培訓[J].山東外語教學,2003,(2).
[2]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3]朱麟.中國人說英語的節奏模式及在教學中的運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4]紀玉華.英語發音與朗讀教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5]陳本益.現代漢語語音與詩的節奏[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11faf0100ykv3.html,2011-11-26.
[6]陳樺,畢冉.英語專業學生朗讀任務中語音能力的發展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7).
[7]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