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莉
加快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研究
●邊莉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發展理念能夠與時俱進,緊跟科學技術前進的步伐,城市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凸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成為社會廣泛共識,城市應該以人為本科學地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中起到樣板作用,建設低碳清潔的產業體系,增加城市的森林覆蓋率,讓城市充滿智慧是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途徑,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和競爭力的有效措施。
宜居城市 生態環境 智慧 建設途徑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代西方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紡織、冶煉、煤炭等產業的出現,使得具有現代工業的城市誕生。以德國魯爾區和法國洛林等資源型產業為代表的早期工業區,煙筒、濃煙、礦渣曾經是這些城市和地區的代表,被形象地譽為“黑鄉”。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形象被概括為“傻大黑粗”。在很多的大城市,由于汽車數量增多,交通擁堵,馬路成了停車場。城市人口膨脹,城市供水和能源緊張,城市的熱島效應、水、空氣、土壤和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困擾著城市的發展。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擺脫當前的困境?并且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指出城市應當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此觀念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21世紀新的城市觀。2005年北京在城市規劃中,第一次提出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城市發展注入新元素,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結構不僅高效而且能夠使城市潔凈、人文社會環境良好成為城市建設考慮的主要方面。
(一)城市應該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樣板
我國生態環境令人擔憂,由于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20%,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全國每年流失土壤大約50億噸,流失的營養元素大約等于4千萬噸化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量位于全國首位,每年有16億噸泥沙流入黃河,泥沙造成河道、湖泊、水庫淤積,威脅下游安全。肥沃的地表土流失,土地的肥力下降,耕地的畝產量就會下降,后果嚴重的將導致土壤沙漠化,這也是我國貧困地區形成的原因之一。而江、河、湖、海的水污染事件早已經屢見不鮮,城市排出的污水占很大比例。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建設不僅要使自身現代漂亮而且也要使周邊環境良好,城市有責任和義務在改善國家的生態環境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建設城市生態文明,使我國的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
(二)城市科學發展的要求
現在我國大約有5億人生活在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將繼續增加,城市成為戰略減排的重點。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垃圾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形成垃圾圍城的狀況,垃圾堆占用了大量城市郊區土地,污染環境使城市變得丑陋不堪。我國煤炭等資源城市,空中漂浮著煤灰、廢棄的礦山和礦渣、水和土壤的污染等已經制約了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由于許多精密制造對空氣和濕度及環境有苛刻的要求,高技術的精密制造業和精細化工無法在環境差的資源型城市生存。城市的基礎設施滯后于經濟發展,交通擁擠、水電、能源緊張等問題突出影響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也使得城市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為應對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增長產生的突出問題,城市必須應用現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使基礎設施的利用達到最大化,讓城市變得更加環保,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的同時還能降低相關成本。而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生態宜居城市將滿足這些要求。
(三)以人為本的要求
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生活在空氣中細菌含量少,環境優美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人的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幸福指數隨之增加,工作效率必然提高。出生的孩子也聰明、活潑可愛。反之,人住在垃圾堆或臭水溝旁,蒼蠅和蚊蟲亂飛,氣味難聞,首先要得呼吸道疾病,降低身體免疫力,時間長了極有可能導致嚴重的身心疾病。從人的角度分析,宜居的環境有益于人的身體健康,激發人的創造潛能,并轉換成生產動力。
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表明,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主要有以下四條途徑:
(一)建設充滿智慧的城市
生態宜居城市應該是充滿智慧的城市,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中發展有序的交通、在城市樓宇、水資源管理和電網等重要環節注入智慧元素,確保城市健康持續發展。
1.城市智能電網。高效的電力系統對城市和大都會地區正常運行是至關重要的。應用再生能源水電、核電等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發電廠往往離城市電力消費區距離很遠,智能電網能夠減少長途輸電的損耗,保障安全供電。為了使電力能夠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快速傳遞,靜態電網有變成動態電網的必要。為了滿足再生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電網還必須能夠消除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滿足分布式發電設備接入,電動汽車等充電系統的隨時可以接入。
2.城市應有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統。交通運輸車輛尾氣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因素之一。由于交通工具的數量急劇增加,緩解交通擁堵和CO2減排是城市交通面對的最棘手問題。以城市地鐵為代表的快速安全的公共交通系統成為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必須,快軌是穿行于城際之間的交通,可以與汽車和飛機競爭,電氣交通快捷舒適,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F代航空運輸的重要作用決定了飛機場在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地位。隨著公共交通的快速發展,私車運行數量增加,智能交通管理的需求激增,路口安裝全面交通控制設備,機場和鬧市安裝智能停車管理系統,能夠提供更多交通信息,減少公路上的行駛車輛,達到減少車輛噪音,節省燃油的目的。郵政服務的快捷安全,擁有高效率的速遞物流中心,是提供城市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在生態城市的發展規劃中,電動車將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干凈的電動交通系統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配置。
3.綠色智能樓宇。全球40%的能耗來自于樓宇,樓宇節能潛力巨大。照明約占樓宇能耗的一半。使用節能燈照明系統,不僅可以節約能源和資金,而且還有效地保護了環境。節能燈比普通白熾燈使用時間長而且能耗是原來的20%。辦公室和房屋的升級改造,包括空調和取暖設備、太陽能應用、自然通風采光,建筑保溫材料應用、消防和安全設備例如門禁、攝像頭監控系統、現場應急處理系統等。通過這些措施,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將溫馨安全。
4.智能水資源管理。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清潔的水是我們健康的基本條件,由于水污染嚴重和淡水資源減少,大城市供水緊張,因此只有通過污水的處理和循環利用以及飲用水的凈化,才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除了建有一定數量的污水處理廠之外,處理污水和污泥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還要使用先進技術,這樣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凈化城市環境。
5.綠色醫院。由于新的科學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滲透,醫院使用新材料和新設備給患者創造了舒適的就醫環境。綠色醫院是醫療保障、環境保護、效益的有效體現,廣泛地應用先進的電腦檢測設備、各種自動化節能設備,減少病人看病和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的疼痛,降低了醫務工作者的風險,增加了醫院經濟效益。
(二)增加城市的森林覆蓋率
森林是人類的朋友,只有森林覆蓋率超過30%,地區才能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城市的環境同樣依賴于城市的森林覆蓋率,這和森林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密不可分。隨著工礦企業的排污和使用的礦物燃料的增加,粉塵、廢氣等污染著空氣,威脅著人類健康。樹木葉片上細毛和分泌出的粘性物質能夠吸附空氣中的微塵,森林的樹葉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CO2轉換成氧氣,還能吸收有害氣體,提高空氣潔凈度。科學已經證明:樹木能夠分泌殺死細菌和病毒的物質。我國的中醫藥廣泛應用植物治療疾病。研究表明,有綠地的公園空氣含菌數量遠低于城市鬧市區。森林能夠殺死污水中的細菌,污水中的細菌隨著流過林地的距離增加而減少,細菌數只有原來的10%以下。森林濃密的樹枝和樹葉能夠吸收交通車輛產生的噪音,是天然的消聲器。森林能夠調節氣候,在夏季樹林通過吸收和反射太陽光,降低地面溫度,冬天樹枝增大摩擦力降低風速,達到保持溫度和濕度的效果。樹木通過葉片的蒸騰作用,使林區同樣濕氣,濕潤空氣或者變成降水,森林是不需要建設資金的天然水庫。森林的根系發達,能夠抓緊泥土,防止水土被雨水沖走,保護耕地,拒絕荒漠化。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無論在城市和農村或其它地方,森林表現的自然景觀都具有觀賞價值。1991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森林與生命,強調森林與生命是密切聯系的,森林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生存物質,提醒人們認識森林不僅能提供糧食、燃料,而且能夠幫助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林業局于2007年3月公布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著重強調森林在改善城市環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構建低碳產業體系
一是開發應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當今我國面臨能源安全挑戰和生態環境壓力,為了保障我國資源和能源安全,城市應積極謀求使用核能、生物燃料、太陽能、煤層氣等低碳新能源。積極地研發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矛盾。使用清潔的再生能源是各國的追求的目標,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持續增加;二是從垃圾堆里挖掘財富。垃圾成堆卻能變成資源,垃圾里的廢舊家用電器、舊木材和廢紙、舊輪胎、有色金屬等廢棄物資都可以通過垃圾分類而得到重新利用,并能夠形成再制造產業群。各城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速發展垃圾回收利用產業,不僅可以保障我國能源和資源安全,而且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國民收入,達到減少垃圾、保護環境和耕地的作用;三是樹立節約生產和節約消費的觀念,即節能。城市的各類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負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如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中應考慮無害和環保等環境因素,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盡可能地循環利用生產物資,從源頭上治理污染;四是逐漸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改變經濟增長與破壞環境并存的局面,建立起旅游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清潔產業體系。通過以上途徑,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念與實踐相結合,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宜居城市具有無窮魅力。
(四)強調公眾參與
制定和實施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和發展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使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有法可依,鼓勵和引導社會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加大宣傳力度并制定相關法律,提高國民的環保意識并認識到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性。政府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提高公眾意識,將先進的發展理念深入到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體現在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具體實踐中。
[1] 天津:中新生態城樹低碳地產標桿[EB/OL].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0. 03.04
[2] 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278372.htm
[3] 森林[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402.htm
[4] 發展的城市[EB/OL].http://wl.siemens.com.cn/sustainable-city.html
[5] 金涌,(荷蘭)Jakob de Swaan Arons.資源·能源·環境—社會循環經濟科學工程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天津 300071)
(責編:賈偉)
F290
A
1004-4914(2014)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