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巍
中國石油企業跨國并購的成功法寶
●汪巍
文章闡述了跨國并購在中資企業開拓海外石油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國石油企業跨國并購的特點、跨國并購中存在的風險及應對策略。
石油企業 跨國并購 風險 應對措施
1.有利于緩解國內石油資源儲量不足。由于資源匱乏,我國石油生產處于嚴重的赤字開采狀態。近10年來,我國原油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7.41%,而原油供應量年均增長率只有1.95%。石油供應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據有關方面預測,到2015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接近60%高位。①
2.有利于降低國內石油開采成本。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我國國內石油開采成本一直很高。據專家介紹,國內開采條件較好的大慶油田,其開采成本已達17-19美元/桶。而非洲與中東石油的開采成本為3.73美元/桶,加拿大7.17美元/桶,歐洲8.29美元/桶,美國13.3美元/桶。高昂的石油開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②
3.對提高我國石油安全有著重要作用。擴大海外油氣開采比例,幾乎是所有跨國石油公司的共同戰略。BP、埃克森美孚、殼牌、雪佛龍等世界知名公司,其海外石油開采比例均在55%以上。相比之下,我國海外石油開采比例偏小。③
因此,中國石油企業必須走出國門,通過跨國并購提高海外石油開采比例,為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提供穩定的油氣資源,緩解國內石油資源儲量不足,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
1.我國石油資源海外收購的現狀。石油供需存在巨大缺口,促使我國石油企業爭相并購海外石油資源。近幾年來我國石油資源的跨國收購活動非常頻繁,收購金額由幾億美元到幾十億美元,目前已突破100億美元。中國石油目前在哈薩克斯坦已經有很強的優勢;南美地區目前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工作重點,在聯合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爾的石油資產之后,玻利維亞政府已明確表示希望中國能源公司去當地投資;在太平洋地區,中國石油已經開始從巴布亞新幾內亞進口天然氣,下一步是否會直接并購值得關注。中資企業收購標的遍及世界主要產油帶。④
2.我國石油資源跨國并購的特點。(1)收購金額相對較小。我國剛剛邁上國際油氣業務并購舞臺,缺乏大規模收購的實踐演練,成功的收購項目與國外大石油公司相比涉及金額較小。⑤(2)收購方式多為現金收購。國外大石油公司的收購活動大多采用現金與股票相結合的方式,如康菲公司收購柏靈頓資源公司。而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收購方式多數是現金收購,這不僅會加重企業自身財務負擔,還必須承擔資產貶值的風險。⑥(3)收購對象多位于高風險地區。我國海外收購的石油資源很多位于政治高風險地區,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只有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供給較安全。⑦
1.政治風險和法律風險。東道國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限制或變化,會給并購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這包括東道國政府的政策、稅收、反壟斷法、國有化、戰爭以及恐怖活動等變化帶來的風險。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往往以“經濟威脅”、“國家安全”等理由加以反對。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國家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并成立了相關的管理機構,但是各國管理重點、標準及程序各不相同,這大大增加了并購成本。中化國際曾經擬以5.6億美元獨資收購韓國仁川煉油公司,在簽署了排他性的諒解備忘錄中,中方沒有意識到應該增加附加條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對方再提價,結果韓國仁川煉油公司的最大債權人美國花旗銀行在債權人會上提出要抬價至8.5億美元,超出了中化國際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了并購的失敗。⑧
2.經營和管理風險。我國石油企業在成功完成并購后,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管理風險。一方面中國企業并購歐美企業時,將面臨降低成本的難題。歐美企業勞動力成本高,裁員無疑是一個現實的選擇。但許多國家有立法,不得隨意解雇員工,即使解雇,也要補償巨額的遣送費。因此,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時,要熟悉當地的勞動法規,盡力避免因雇員問題引發的法律糾紛,防止陷入“人力成本”陷阱。如果企業對當地情況和勞工法律了解不夠,很容易招致工人罷工、企業停產的事件。另一方面我國石油企業缺乏具有國際經驗的管理人才。國際化管理人才是具有復合式知識與技能結構的管理精英。他們不僅需要具有一般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了解國外的政治、經濟、法律與文化環境,熟悉國外的市場,具有在跨文化的環境中進行談判與溝通的知識,掌握跨文化環境中的領導、決策與激勵的方法與技能。⑨
3.整合風險。并購后的文化整合是整合過程中最為困難的部分。文化沖突在跨國并購的情況下要較國內并購更為明顯。因為跨國并購不僅存在并購雙方自身的文化差異,而且還存在并購雙方所在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即所謂的雙重文化沖突。海外并購涉及將產業結構、管理水平、資產狀況尤其是企業文化完全不同的兩個或數個企業融合在一起的問題,這個過程面臨的挑戰常常超出了并購前的預想。⑩
4.資金鏈風險。石油企業并購資金數額巨大。例如,1998年8月英國BP公司并購美國阿莫科石油公司就耗資326億英鎊;同年12月,美國最大的石油企業埃克森公司收購美孚石油,耗資高達738.5億美元,創并購史上的最高紀錄。2003年3月,中海油和中國石化收購英國天然氣在哈薩克斯坦里海北部項目涉及金額也達到了6.15億美元。巨額資金的撥付容易抽空并購企業自有的流動資金,形成高負債率,加大了資金鏈的風險。如果不能及時從并購中獲益,很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造成整個企業運營困難。(11)
1.分析投資環境。石油企業要對目標企業所在國的宏觀經濟態勢進行分析。政局的變動可能導致經濟政策的轉變,特別是對外資企業優惠待遇的中斷,甚至征用或國有化,這將構成重大的政治風險。經濟發展狀況決定著特定國家的社會基礎設施、信息服務市場等要素,從而影響著進入企業的經營運作。我國從事跨國石油經營的人員須積極了解當地投資環境。(12)
2.明確選擇目標企業的方法。正確選擇目標企業,就是要選擇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符、相協調并能夠與企業形成互補,達到協同效應的并購對象,選擇并購成本低而經過整合后卻能產生高效益的海外資產。是否值得并購不僅受限于價格成本,還應考慮經濟成本。要考慮被并購企業的外部環境(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科技等)和內部條件(被并購企業的技術水平、市場份額、獲利能力等)。一是在選擇目標企業時,盡量選擇與我國外交關系較好、政治經濟較穩定的國家或地區的石油企業。如中海油收購澳大利亞、印尼油氣田項目是比較成功的。二是要把符合并購條件的企業系統地掃瞄調研一遍,從中選擇最適合的幾家企業,再通過細致的談判和協商,最后敲定一家。
3.采取合適的策略處理政治和法律風險。(1)企業可以通過合營、分包、租賃等方法,讓更多的本土企業參與到油氣田的經營開發活動中來。這樣不僅可以在發生政治風險時將風險轉移,而且有助于減小來自于經濟民族主義方面的風險。(2)選擇東道國以外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資企業。由于涉及來自多個不同國家的合作伙伴,東道國政府可能不愿因為干涉某個具體企業而去冒犯多國政府。我國石油企業可以通過股份制改造,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也可以聯手外國私募基金。通過私募基金進行海外收購,這樣可以減少被收購方國家輿論的敵意,還可以與外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以合資企業的名義參與并購。(3)選擇正確的并購支付方式。為降低財務風險,確保并購后能保持正常的現金流量和健康的財務狀況,企業跨國并購,應盡可能多渠道融資。除了債務融資之外,應考慮采用權益融資和混合融資。(4)現金支付方式。即收購企業通過支付現金獲得目標企業資產或控制權。現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購企業籌集大量現金用以支付收購行為,這會給收購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適合于流動資金比較充足的企業或者是貸款能力比較強、有良好信用的企業。(5)證券支付方式。即收購企業通過發行新證券(股票或債券)以換取目標企業(資產或股票)的并購過程。具體有股票支付和債券支付兩種方式。在股票支付方式下,收購企業通過發行新股以購買目標企業的資產或股票,其中較為普遍的是股票交換這種形式。股票交換是指收購企業發行新股以換取目標企業股票。換股并購可以使自有資金不多的企業進行規模較大的并購活動,綜合運用各種資源優勢。這種方式適合大多數的上市石油公司,有利于節約流動資金,降低經營風險。在債券支付方式下,收購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獲取目標企業的資產或股票。通常要求企業有較好的商業信用和還債能力。石油企業要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特點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多渠道融資,降低財務風險。(6)利用無形資產注資。我國石油企業還可以在并購過程中運用核心技術、品牌、銷售渠道等進行注資,以減輕資金的壓力。
注釋:
①中國石油企業今年或進行更多海外并購.金融時報,2013(3)29
②中國石油海外并購的成功法寶.國際石油網,2010.12.9
③陳柳欽,王曉婷.中國石油企業對外投資的思考.國際商報網,2012.9.22
④張偉.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歷程及特點.當代石油石化,2013(4)
⑤喬煒.企業海外并購的塹與智.中國石油企業,2010(8)
⑥孟巖.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定價風險及其防范.油田地面工程,2010(7)
⑦白小偉.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的區位策略研究.現代商業,2011(15)
⑧隋立祖.后危機時期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戰略.上海經濟,2011(6)
⑨運籌于策、縝密于行—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冷靜思考.中國自動化網,2012.8.8
⑩周鳳嬌.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風險研究.商情,2013(3)
(11)中國油企大手筆海外并購.石油商報,2012.9.25
(12)任建新.海外并購立足雙贏是前提.中國石油企業,2013(4)
[1] 王軍著.中國石油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1.
[2] [英]戴維著,王震譯.天然氣地緣政治—從1970到2040.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11.
[3] [法]菲利普著,潘革平譯.石油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9.
[4] 秦揚,何沙.瘋狂的石油.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10.
[5] 胡國松,任皓.石油金權:國際石油貿易真相考證.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10.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北京 100005)
(責編:李雪)
F270.7
A
1004-4914(2014)01-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