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方玫玫
淺談影響醫院規模的內部因素
●張帆 方玫玫
醫療服務供給的矛盾時常見諸報端,而與此同時,醫院本身是否有條件擴大規模就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文章從影響醫院規模的內部因素角度出發,在醫院有合適發展規模的外部環境前提下,以財務狀況、人力資源狀況為討論對象,說明醫院自身是否具備發展的可執行性。
醫院規模 內部因素 財務狀況 人力資源狀況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我國近年來發展較快,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擴大,工廠的興建,科學的進步帶來化肥的普遍使用、廢氣及污染物的不斷增加,使人類的疾病發生極大的變化,相應地就醫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醫療服務供給的矛盾時常見諸報端,而與此同時,醫院本身是否有條件擴大規模就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影響醫院規模發展的內部因素是相對于外部因素來說的,主要指的是醫院的財務狀況和人力資源狀況這些反映醫院自身發展情況的因素。在醫院規模發展的決策過程中,考慮過外部影響因素后,如果醫院處于一個適合發展規模的外部環境因素下,那么,可以進一步考慮醫院的內部因素。在考慮內部因素的時候,主要是要解決在醫院有合適發展規模的外部環境下,自身財務狀況、人力資源狀況是否具備發展的可執行性。下面就這個問題分兩點論述:
評價醫院的財務狀況可以從多種指標體系中體現,但是作為判斷醫院規模是否有能力擴大的指標,筆者認為分析醫院的收益能力、資產結構、營運能力這三大項目已經足夠說明了。從這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家醫院是否有擴大規模的可行性。
首先,考慮醫院的收益能力。一個醫院如果計劃擴大規模,至少其最近幾個會計年度收支結余為正數。醫院總的收入分為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業務收入三大部分。財政補助收入是醫院按照核定的預算和經費領報關系,從財政部門或主辦單位取得資金,為財政撥給醫院的補助,即離退休人員的費用或購買大型的儀器設備的專項補助。上級補助收入是醫院從上級單位或主辦單位取得的非財政性補助收入,用于補助正常業務資金的不足。業務收入指醫院的醫療收入、藥品收入、其他收入。隨著國家醫療事業的不斷改革,撥給醫院的財政補助收入及上級補助收入越來越少,醫院經費主要來源是本身的業務收入,這一部分最能體現醫院的自籌資金的能力。醫院總支出分為醫療支出、藥品支出、管理費用、其他支出。醫療支出,指醫院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和攤入的間接費用。包括在開展醫療業務活動中的基本工資、補助工資、其他工資等。藥品支出,指醫院在藥品業務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和攤入的間接費用。管理費用,指醫院行政管理部門、后勤部門發生的各項費用。其他支出,指與醫院正常業務無直接關系的所有支出。在一般的情況下,醫院本身要再擴大規模的基建資金,主要來源是醫院業務收入與支出相抵后的積累,這部分積累起來的資金在基金類項目體現,即一般基金和專用基金———修購基金,這兩項基金均為醫院可動用再的發展基金。如果醫院有充裕的資金儲備,那么在固定資產投入上就有了保證,醫院規模能否擴大才具備最基本的可行性。也就是說,即使醫院有擴張的想法,也需要有足夠的資金積累的支持方可行。
其次,考慮醫院的資產結構。醫院的生存與發展與其資產結構狀況密切相關,資產結構是醫院財務狀況穩定與否和獲得效益強弱的關鍵,是醫院實力水平與未來收益能力的反映。通常用資產負債率作為資產結構指標,表示在醫院資產總額中有多少資產通過負債取得,這一指標是國際上公認的衡量企業負債償還能力和經營風險的主要指標。從企業角度看,負債的目的是為了通過適當負債使所有者權益最大化,醫院償債能力是依據資產負債規模確定,且受國家政策、當地經濟狀況影響,一般來說,醫院的資產負債率越低,說明以負債取得的資產越少。但從經營的角度看,資產負債率過低,說明醫院運用外部資金的能力差;而資產負債率過高,說明醫院資金不足,依靠欠債維持,償債風險太大,因此資產負債率應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為佳。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為50%~70%,達到85%及以上時,應當發出預警信號。醫院作為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在醫院規模擴張的階段,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包括基礎建設,大型醫療設備引進等。但是由于醫療服務的經營周期一般比較長,難免會造成醫院流動資金緊張,而在現有體制下,醫院的資金投入主要依靠自有資金積累和銀行貸款解決。那么在利用外部資金的時候,醫院能否獲得外部資金就需要考慮銀行是否能給予貸款支持。如果醫院的資產負債率很低,說明醫院仍然有很大的利用外部資金的空間;如果醫院本身的資產負債率已經比較高,那么如果進行貸款就要承擔很大的財務風險,而銀行也會考慮醫院的償債能力,不會輕易在這種情況下給予貸款。
最后,考慮醫院的營運能力。營運能力主要評價醫院對各項資產管理經營的能力,對資源的合理運用以及有效配置能力,重點應放在實際完成的數據與醫院日常管理所確定的指標對比上。通過周轉率指標,將醫院業務收入與其各項資產的平均余額相比,以評價醫院在一定時期內運用資產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如應收醫療款周轉率表明醫院的病人欠費回收的速度,一般認為越高越好,因為它表明收款速度快、資金占用少、壞賬損失可以減少、資金流動性高、企業償債能力強。藥品周轉率用于測定醫院藥品的變現速度,反映醫院藥品庫存的管理水平,在不妨礙醫院業務需要的情況下,應以最少限度的儲量為最好。病床周轉次數從每張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說明病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院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
參考國家衛生部《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關于三級綜合醫院有兩個指標較為重要:病床使用率≥90%;病床周轉次數≤19次/年。病床使用率:指“實際占用總床日數”與“實際開放總床日數”之比。病床周轉次數:指“出院人數”與“平均開放床位數”之比。平均住院日:指“出院者占用總床日數”與“出院人數”之比。實際開放總床日數:指年內醫院各科每日夜晚12點鐘開放病床數之總和,不論該床是否被患者占用,都應計算在內。包括因故(如消毒、小修理等)暫時停用的病床,不包括因醫院病房擴建、大修理或粉刷而停用的病床及臨時增設的病床。實際占用總床日數:指醫院各科每日夜晚12點鐘實際占用病床數(即每日夜晚12點鐘的住院人數)之總和。包括實際占用的臨時床位,患者入院后于當晚12點鐘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所占用的床位。平均開放病床數:即實際開放總床日數/本年日歷日數(365)。病床使用率能充分反映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有沒有被充分使用,換句話說,病床使用率也能反映醫院有沒有充足的患者來源。如果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長期處于低位,說明醫院的醫療服務供大于求,即使醫院的財務狀況很好,醫院也沒有擴大規模的必要性。病床周轉次數反映的是一個效率問題,效率高說明醫院在相同時間內治療的病人的數量也就越多,同時也說明如果醫院需要治療更加多的病人則更加需要擴大醫院規模。反之,如果效率低下,醫院更加應該挖掘內部潛力來提高自身提供醫療服務量的能力。
一個醫院規模的擴大不僅是硬件方面的擴大,在考慮醫院規模是否擴大的過程中,人力資源這些醫院軟實力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被關注到。衛生人力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衛生資源,也是醫療機構維持自身醫療服務素質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醫院能否吸引到足夠的醫療技術人才,醫院能否給予人才發展的空間,是否有合理的人才發展規劃,醫院是否具有良好的科研技術實力等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從這三點考慮,參考《綜合醫院分級管理標準》評價三級綜合醫院人力資源狀況標準可以從人員結構和中體現:醫師與護士比為1∶2;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醫師比為1∶3∶5∶7;護師以上占護理人員總數≥30%;臨床營養師以上職稱人員≥2人;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1%;各一級科室和重點二級科室主任必須是主任醫師,一般二級科室主任應為副主任醫師。如果說某一綜合型醫院的人員結構狀況低于這個標準,就可以認為,在人員結構上,其還有擴大的空間。
[1] 匡莉.應用適存分析法測量縣級綜合性醫院最優規模[A].廣州: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8
[2] 陸國俐.醫院的規模建設與風險防范[A].杭州: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2007
[3] 王樹峰.新時期影響中心城市大型綜合性醫院適宜規模的要素[J].中國醫院,2008
[4] 鄭大喜.新醫改形勢下公立醫院適宜規模的經濟學分析[A].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2010
[5] 孫箐.醫院規模的理論分析[A].天津:北京軍區天津療養院醫務處,2009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廣東汕頭 515000)
(責編:若佳)
F234.3
A
1004-4914(2014)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