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玲
摘 要:學生主動質疑、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拓展學生思維,實現主體教育。教師要通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了解問題本身的結構,傳授學生提問的具體方法等途徑來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主體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提問的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提問。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看到的,也是我們教師最為常用的方式,就是一問一答,即教師問學生答。這樣的教學沒有發揮課堂教學提問的能效,學生缺少思考的空間,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提問,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有利于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下面我們就來探索一下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教會學生提問。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采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回答問題,沒有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問題的提問是否正確都沒有思考過,沒有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為此,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思索問題的提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問的時間,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例如,我們在學習《白楊禮贊》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當時寫作的背景,讓學生自己去整體感悟課文,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這些疑問處,可以讓其他學生解答。這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學生自主思索問題。
二、讓學生明確問題本身
學生不會提問的重要原因還在于學生對問題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提問的角度、提問的范圍,也就是提問必須以教學課題為中心。
1.了解問題的結構
我們平常所提的問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問題的疑項、指向項和應答項。疑項主要指整個問句所包含的疑問對象、疑問詞和語氣語調。這個相當于構成句子的骨架,也就是我們應該從哪里開始設問,用什么樣的句子。指向項就是這個設問所要讓我們應答的結果。如,文中作者這樣設計的作用是什么?這個“作用”就是指向項。應答項其實在有的研究中是不包含在問題的結構中的,尤其是狹義上的結構,應答項也就是問題所要回答的一定范圍。
2.了解問題的層次
這里的層次是相對于學生的認識水平而言,是指主體對認識對象作出的一種主觀反映,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文本材料進行思維關照的過程。根據這一認知現象,我們把問題分為:設問、未疑問、疑問三個層次,作這樣的層次劃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觸覺,從自己的實際去發現、捕捉問題,對自己已經明白的東西,提出設問,可以激發其他同學思考,形成編制目標的因子,同時,也可以激勵自己深入思考,激發學生自己去提問。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從孔乙己的形象出發提問,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提出:描述孔乙己肖像的句子有哪些?描述語言神態的句子有哪些?描述動作的句子有哪些?這樣學生再讀課文時就可以很快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學生自己提問,還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上述僅從問題的結構和層次來分析,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提問的價值所在,了解從哪里可以提問,知道問題本身所具有的的價值。
三、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
教師只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學生才能愛上提問,不畏懼提問。
1.圍繞課題提問
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課題,課題同樣也是提問的著眼點。教會學生從課題自主質疑,提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廢墟的召喚》一文時,學生提出廢墟到底召喚著什么?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經過這兩個問題基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體,就能將文章結構梳理出來了。
2.緊扣常規問題提問
剛開始學生不知道如何提問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教學生一些常規的提問的方法。可以說幾乎每篇文章可以這樣設問:本文寫了什么內容?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3.在關鍵處提問
學生在熟悉了常規提問后,進而需要精讀課文,把握課文的關鍵點,把握關鍵內容。一篇文章的關鍵處可以說是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是課文的疑難處,也可以是課文的難點等。學生如果能在這些關鍵點上提出問題,提出自己質疑,說明學生真正深入了課文,同時這也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宗旨。如,《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導學生在描述“七個銅板”上設問:作者為何要這樣細致的描述?目的是什么?從而總結出動作描述的意義。
4.在矛盾處提問
課文本身故事情節的安排、發展都會有矛盾沖突的地方,而這些矛盾之處恰好也是作者設下伏筆之處,或者課文的銜接點、關鍵點。如果教師能教會學生在文中的矛盾處提問,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了解文章的內涵。
四、訓練學生提問的步驟
學習提問需要教師精心的訓練,而訓練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我們教師剛開始有意無意地讓學生自己提問,到訓練學生提問的方法,最后形成學生主動思索的習慣。
1.訓練學生敢于提問的意識
要讓學生提問,首先要讓學生不懼怕提問,敢于提問。教師要特別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提問有“安全感”,經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獨立思考,積極提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哪怕是錯誤的、不著邊際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多次訓練中才能打開思路,肯動腦筋,善于提問。
2.訓練學生會提問
學生敢提問了,但也不能一直是提錯誤的問題,這樣不是我們訓練提問的目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提問,教會學生提問(這個問題在上面我們已經描述過)。在學生提問后,我們并非像剛開始一樣一味地鼓勵,而是要對好的加以肯定,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議,讓其修改完善。
3.訓練學生善于提問
善于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就是不只看學生提得對不對,而且要看學生提得好不好。我們在學生學會提問一些常規問題后,要讓學生就課文的寫法、結構、情節,及評價等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有質量的問題。這樣的長期訓練,才能讓學生既學習了課文本身,提升了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又充實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故鄉》一文時,學生一開始主要在情節上提問,本課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有哪些情節?這些問題沒有錯,但是沒有深入一層,經教師引導學生開始思索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寫作藝術,這樣就提高了對課文的鑒賞性,質疑水平更高了,學生更能從提問中提高自己。
總之,讓學生學會提問僅僅是培養其學習主動性的開始,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實施主體教育。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質疑,教會學生提問。教師應該通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了解問題本身的結構,傳授學生提問的具體方法等途徑來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
參考文獻:
[1]周蓮榮.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提問.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2(3).
[2]余西良.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10).
[3]黃錫香.初中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初探[N].學知報,2010.
[4]鄭玉瑩.怎樣學習初中語文[N].學知報,20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永和中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