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霞+金桂龍+丁之瑋+張忠延+王軍偉
[關鍵詞] 動脈粥樣硬化;超聲檢查;缺血性腦血管病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_816X
(2014)01_0063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1.25
為研究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我們對138例缺血性腦血管
病老年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并檢查251例年齡相當的同期非腦血管病住院患者作對照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缺血性腦血管病組: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年齡≥60歲的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38例,診斷均符合2010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的標準?男7
3例,女65例,年齡60~93(76.68±10.77)歲?對照組:同時期年齡相當的住院患者251例
,男149例,女102例,年齡60~91(75.82±7.64)歲,無腦血管病史?
1.2 方法:使用ESAOTE 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線陣或凸陣探頭,頻率5~13MHz,受
檢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檢查區對側,充分暴露檢查一側的頸部,檢測并記錄雙側頸總動脈遠
段(頸總動脈分叉下方1.0~1.5cm)?頸動脈竇及頸
動脈近段(頸總動脈分叉上方1.0~1.5cm)的內_中膜厚度(IMT),斑塊的形態?大小?回聲
(強?中?低?不均質)等相關信息?檢查人員為從事超聲檢測>5
年的專業醫師?
1.3 診斷標準:根據2004年曼海姆會議確定的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性超聲檢測標準[
1],將IMT≥1.0mm為IMT增厚,IMT≥1.5mm并突出于管腔為斑塊形成?根據斑塊的形
態(規則?
不規則)?大小?回聲(強?中?低?不均質)等相關信息,本文將回聲均質型?扁平?規則
型斑塊,表面纖維帽完整的相對穩定的斑塊列為Ⅰ類斑塊;將呈潰瘍型?低回聲?不規則型
,表面纖維帽不完整的相對不穩定的斑塊列為Ⅱ類斑塊,IMT增厚伴斑塊者列入斑塊組,IMT
增厚無斑塊者列入單純IMT增厚[2]?
1.4 相關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根據2013年版《中國高血壓防
治指南》,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定為收縮壓≥140mmHg及/或舒張壓≥90mmHg;根據2010年版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仍采用WTO(1999年)的標準,定為空腹血
糖≥7.0mmol/L及/或糖負荷后2h血糖≥11.1mmol/L;目前國內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總
膽固醇≥5.72mmol/L及/或甘油三脂≥1.7mmol/L,診斷為高脂血癥;吸煙為≥1支/d
,持續1年以上者?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系統疾病,由脂質?碳水化合物?血液成分等在血管壁內灶
狀沉
積,平滑肌細胞增生,膠原纖維增多,局部結締組織和鈣沉積所致的伴有動脈中膜改變的病
理學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后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引起缺血性腦血管?。孩俨环€定斑塊破裂
栓塞遠端血管;②斑塊增大直接阻塞血管;③斑塊潰瘍或表面粗糙導致血栓等?本研究將頸
動脈硬化斑塊分為兩類即Ⅰ類斑塊表現為表面纖維帽完整?回聲均質?扁平?規則型,此類
斑塊相對穩定?Ⅱ類斑塊表現為表面纖維帽不完整?潰瘍型?低回聲?不規則型,此類斑塊
相對不穩定?頸動脈硬化與腦動脈硬化有著共同的易患因素和病理基礎?頸動脈病變的程度
同時也反映了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狀況,研究表明頸動脈硬化出現時間往往早于腦動脈
,是預測缺血性腦病的重要指標?而且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是缺血性腦血管的重要原因之
一,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率約為25%[3]?因此,及早?準確地查明頸動脈病變
并積極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易患因素對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頸動脈超聲是診斷?評估頸動脈壁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
對動脈粥樣硬化預防?治療試驗的有效性評價中起著關鍵作用[4]?本研究對138例
缺血性腦
血管病老年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并與251例年齡相當的同期非腦血管病住院患者作對
照,結果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病組Ⅰ類斑塊?Ⅱ類斑塊的發生率(71.74%?58.69%)與對照
組
(30.67%?38.6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頸動脈斑塊是缺血性腦
血管的主
要危險因素?多數學者認為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本組資料顯示老年缺血性
腦血管病人群單純性頸動脈IMT增厚發生率31.16%與對照組25.1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單純性頸動脈IMT增厚與缺血性腦血管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2007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60歲老年人群比例達到11.60%?老年人群中缺血性腦血
管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生理性的改變及對傳統因素暴露的增加
,動脈內壁負荷加重,導致內膜損傷,引發斑塊形成?普遍認為,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endprint
常?吸煙為頸動脈硬化危險因素?本組資料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病組高血壓病發病率明顯高于
對照組(P<0.01),缺血性腦血管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高
脂血癥?吸
煙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血壓病?糖尿病是缺血性腦血
管病主要危險加劇因素?
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群,老年高血壓病及糖尿
病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群?頸動脈超聲是診斷?評估頸動脈病
變的有效手段,對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暴露于過多的易患因素,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改善預
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Touboul PJ, Hennerici MG, Meairs S, et al. Mannheimcarotid intim
a_media thickness consensus (2004~2006). An update on behalf of the Advisory Bo
ard of the 3rd and 4th Watching the Risk Symposium, 13th and 15th European Stro
ke Conferences, Mannheim, Germany, 2004, and Brussels,Belgium, 2006[J].
Cerebrovasc Dis,2007,23(1):75-80.
[2]華揚.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超聲檢測與治療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
11(9):655-658.
[3]Levy El, Mocco J, Samuelson RM, et al. Optimal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
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8,51(10):979-985.
[4]劉蓓蓓,華揚,賈凌云,等.北京部分社區55歲及以上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超
聲篩查[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8):397-401.endprint
常?吸煙為頸動脈硬化危險因素?本組資料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病組高血壓病發病率明顯高于
對照組(P<0.01),缺血性腦血管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高
脂血癥?吸
煙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血壓病?糖尿病是缺血性腦血
管病主要危險加劇因素?
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群,老年高血壓病及糖尿
病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群?頸動脈超聲是診斷?評估頸動脈病
變的有效手段,對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暴露于過多的易患因素,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改善預
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Touboul PJ, Hennerici MG, Meairs S, et al. Mannheimcarotid intim
a_media thickness consensus (2004~2006). An update on behalf of the Advisory Bo
ard of the 3rd and 4th Watching the Risk Symposium, 13th and 15th European Stro
ke Conferences, Mannheim, Germany, 2004, and Brussels,Belgium, 2006[J].
Cerebrovasc Dis,2007,23(1):75-80.
[2]華揚.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超聲檢測與治療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
11(9):655-658.
[3]Levy El, Mocco J, Samuelson RM, et al. Optimal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
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8,51(10):979-985.
[4]劉蓓蓓,華揚,賈凌云,等.北京部分社區55歲及以上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超
聲篩查[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8):397-401.endprint
常?吸煙為頸動脈硬化危險因素?本組資料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病組高血壓病發病率明顯高于
對照組(P<0.01),缺血性腦血管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高
脂血癥?吸
煙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血壓病?糖尿病是缺血性腦血
管病主要危險加劇因素?
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斑塊的發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群,老年高血壓病及糖尿
病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群?頸動脈超聲是診斷?評估頸動脈病
變的有效手段,對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暴露于過多的易患因素,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改善預
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Touboul PJ, Hennerici MG, Meairs S, et al. Mannheimcarotid intim
a_media thickness consensus (2004~2006). An update on behalf of the Advisory Bo
ard of the 3rd and 4th Watching the Risk Symposium, 13th and 15th European Stro
ke Conferences, Mannheim, Germany, 2004, and Brussels,Belgium, 2006[J].
Cerebrovasc Dis,2007,23(1):75-80.
[2]華揚.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超聲檢測與治療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
11(9):655-658.
[3]Levy El, Mocco J, Samuelson RM, et al. Optimal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
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2008,51(10):979-985.
[4]劉蓓蓓,華揚,賈凌云,等.北京部分社區55歲及以上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超
聲篩查[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8):397-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