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視,這就需要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外閱讀對學生學習語文很重要。尤其是農村學生的見識面、接觸面和城區的學生比較起來差距很大,這對積累性很強的語文寫作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缺點,年級越高,這種劣勢就越來越凸顯。所以就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認真書寫讀書摘錄筆記。
關鍵詞:課外閱讀;語文課堂;知識積累
素質教育給了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其中,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成了學生的必修課。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對語文學科的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個人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視,這就需要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所以學生的閱讀習慣從一開始就要養成,并且要把它當作是一件持之以恒的教學常態化工作去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覺地通過閱讀書籍去獲取知識,老師也就真正地實現了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角色轉變。
作為一名農村基層小學語文教師,我深切地體會到課外閱讀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農村學生的見識面、接觸面和城區的學生比較起來差距很大,這對積累性很強的語文寫作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缺點,年級越高,這種劣勢就越來越凸顯。所以我就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認真書寫讀書摘錄筆記。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發現學生的讀、說、寫的能力慢慢轉變。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應當細心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課外閱讀與課堂學習相結合
每年開學的第一學期規定每位學生在閱讀中用好一個本:詞語積累本,用來積累學到的新詞新句,要求學生每天至少保證20分鐘的課外閱讀,讀后進行摘抄。這樣,既能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又促進學生在讀中鞏固識字,提高識字效率;在第二學期中,由摘抄詞語變為摘抄后寫句訓練。這樣循序漸進,讓學生輕松地由積累過渡到運用,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給學生推薦一些課文中提及過的書籍、文章,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中的一些背景知識、人物情感、時代特點,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詞句篇的知識。
二、開展閱讀比賽,激發讀書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所以他的專注度也就低,很少有學生能把一件事認真自覺地做下去,但是要是給他點外力推動的話,學生就會把它很認真地做好。所以我定期舉辦讀書筆記評比活動、演講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與熱情。
三、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突顯實用性
關于學生讀書的方法,我給學生推薦“五點”閱讀法,即重點、要點、難點、疑點、特點。
1.確定重點——找出書中特別精彩、特別突出、特別有分量的部分,把它作為重頭戲來看。
2.抓住要點——抓住能充分體現全書要旨的內容。
3.研讀難點——難點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讀物本身較為深奧,二是閱讀者因水平限制而看不透徹。所以要學生反復去研讀,而這個過程也是讀書最有收獲感和成就感的地方。
4.思考疑點——這里所說的疑點,指的是書中寫得不盡合理的部分,或似是而非的內容。
5.了解特點——與同類作品相比,找出所讀的書和文章在某一方面的獨到之處,就是了解其特點。
四、尊重個體差異,靈活選擇讀物
由于學生個體知識、理解、能力、愛好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同時,大部分閱讀活動都是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在選擇課外讀物的時候一定要多樣化,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自己愛讀的書籍去讀。有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養成,在增長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也享受到無盡的樂趣和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是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通過廣泛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使學生獲得知識底子、智力基礎,乃至情感、審美基礎。他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的腦力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就像感光力弱的膠卷需要更長的感光時間一樣,成績差的學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長時間的科學知識之光來照耀。不是補習,不是識字一樣的督促,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特級教師錢夢龍在談到自己少年時代的經歷時就曾說到:“是大量的課外閱讀使一度被老師認為是低能兒的他奇跡般地改變了命運,進入了優等生的行列。”可以說課外閱讀可以改變人生。只有在長期的課外閱讀過程中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形成文化的積淀,逐步建構自己的文化。
語文課堂是一個開闊的平臺,我們想要在這個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風采,就需要我們擁有更多的“工具”,熟練掌握閱讀這個“工具”對小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東樂鄉靜安學校)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