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教”者,從“孝”從“攵”,從“孝”,指教育從孝入手,從“攵”即手,指教育的實踐性,即指踐行孝道并使之形成一種文化加以傳承。“育”者,不從“子”而從倒“子”,正謂不善者可使作善也,即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二字連在一起就是強調“孝”與“善”,而“孝”與“善”又是“愛”的具體表現,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出發點是愛,教育的終點也是愛,教育就是一種愛的傳承,沒有愛的教育就是荒冢。
回觀我們的教育現實,一段時期以來的學校和教育的功利化傾向過于嚴重,父母、老師、社會過度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把其他的教育要素都割舍了,學生變成了分數的機器。表面上看,學生學習成績好、掌握技能多,但本質上他已變成了一個沒有孝心,不存善念,沒有情感的冷漠的人。于是一個個悲劇就此上演,學生自殺他殺事件層出不窮,甚至于弒師弒親也屢見不鮮。稍早的馬加爵事件、近期的藥家鑫事件、2008年的10月一個月之內連續發生的三起弒師事件、2011年4月留日學生機場刺母事件,當一把把屠刀舉起時,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逝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學生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原本啟人心智、傳承愛、豐富靈魂的教育,卻培養出一個個殺人魔王?為什么善行結不出善果,還要結出惡果,甚至于要以鮮血來償還,以生命為代價?
疑惑之后再冷靜思考,我們認識到當前不斷出現的校園冷血、殘忍的暴力現象的背后,除反映了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和社會適應不良外,折射的是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和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進行生命敬畏的缺失和愛的教育的失敗。
今天,青少年學生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大多由于缺乏愛,缺乏關心,缺乏真誠和熱情的引導而導致的。有人發現,問題家庭容易產生問題少年,那么,同樣的,缺乏愛的教育方式也容易造成孩子諸多方面的問題,心理的、道德的、學業的等等。無論是學校的老師、家長,還是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對青少年的教育要更多地給以愛心。傷人自尊的言行、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和諧的環境和生活氛圍,都容易使學生們產生情緒的波動,甚至心理上的叛逆,對抗等問題。其實,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的確需要好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但還有一樣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他們的關心、真誠的交流和溝通,升華一點,那就是發自內心的對他們的愛。
我們在反思教育的悖論和缺失、找尋愛的教育良方時,往往忽略了一個最古老最天然有效的途徑——通過民間文學中那些家喻戶曉的故事、諺語、歇后語中蘊含的關于愛的傳承來達到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功能。
在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文學遺產中,優秀的民間文學是一顆閃著異彩的璀璨明珠。民間文學是人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大眾生活必不可少的教科書,人們可以從民間文學中窺見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千百年來,它滋潤著五彩繽紛的中華文苑,為培育我們民族的優秀品質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它所具有的審美教育功能,是其他作品難以比擬的。
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普及的口頭的教科書。生動的民間文學通過一些內在的東西給予我們美的感受,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從而實現民眾的自我教育,這種集體所傳承的文化,大多表現為勤勞善良、勇敢樸實、教育子女、反映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傳承上,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不可低估。在民風淳樸、素有文都之城的桐城更是如此,桐城的民間文學積淀深厚、源遠流長,是桐城人民靈魂的純真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桐城民間文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流淌著愛的旋律,為我們的教育提供愛的滋養。
一、民間文學能夠為教育回歸真愛提供本源
教育的追求需要愛。每一級政府,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都要把對下一代的愛作為教育的目標追求,把傳承愛、培養愛作為教育的目標。這一點與民間文學的社會價值不謀而合,民間文學就是千百年來傳統美德孕育的搖籃和傳承的載體,其生命力和影響力不可小覷。桐城民間文學中就流傳著這么一首歌謠:“仁為本,和為貴,禮為先,心里裝著溫良恭儉讓,要問美德從哪來,城里有條六尺巷”傳唱廣泛、婦孺皆知,可見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我們教育工作者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好好利用民間文學的傳承性和影響力。
二、引入民間文學為教育提供愛的滋養
教育的內容需要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的新課程改革,從教育的內容方面來看,已經比以前有了相當大的進步。特別是對于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關注尤為突出。但是從當前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對于教育內容中愛的滋養依然存在著嚴重的缺失。事實上,從留意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就能發現。現在的孩子幼兒園時知道愛父母,每天唱“我的好媽媽呀,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么辛苦呀”;上了小學后,知道愛祖國,他們“不怕困難、頑強學習”,立志要做“共產主義接班人”;上了初中、高中之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他們失去了對老師家長原有的敬畏與愛戴,又沒有及時樹立新的信仰,處于一種精神貧乏的狀態。這個時候要適時地進行積極的干預,為其提供愛的滋養,填補精神的空白。于是蘊含著豐富深厚的愛的積淀的民間文學這一富礦就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
讓我們以桐城民間文學為例,來梳理一下其中蘊含的愛的滋養。
(一)愛父母:孝順雙親,仁者愛人
提倡孝道,是教育的內核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桐城民間文學中“送公橋的由來”表彰的就是不畏人言背著公公過橋的桐城好媳婦胡菊花的孝行;“魯肅桐城寄母”的故事洋溢著魯肅的拳拳孝子之心;“桐城兩孝子”為母幫傭為母乞討,直至母逝悲傷而亡的故事,還有“母山傳說”、“望兒尖傳說”都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愛和期待,無一不感人至深。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作為人子該如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盡孝首先要求尊敬長輩、贍養父母;其次要求珍惜生命、推己及人;最后要求仁者愛人、愛國愛民。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故為人子女,欲行孝,應先從愛護自己開始。不要讓父母為我們身體的傷患而擔憂,更要記得“德有傷,貽親羞”的警言,勿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操心,更不可以自殺讓父母蒙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將孝演繹為仁慈,將孝敬雙親的心擴大到對所有的宗親、師長、友朋、同學(事),從而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做到仁者愛人。由小愛及大愛,在小家想大家;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從而自重守法、謹慎做人、和睦親朋、尊敬他人、忠誠國家。
(二)愛生活:勉行其善,知恩報恩
桐城有句歇后語:婆媳塘的水 ——清濁照人心,可以說是桐城民間文學中審美觀、是非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一塘之水,清濁分明,孰善孰惡,高下立現。還有個“肉案搭浮橋”的故事,告誡人們:與人為善亦即與己為善。
舊時桐城民間盛行一種自發的行善活動——施茶,即在炎天暑熱時,于交通要道擺放茶水,免費供路人飲用。這一習俗后來發展為施粥、施齋,反映了桐城民間樂善好施的風尚。
桐城民間文學中“張鐵匠獻金賑災民”“程芳朝回鄉報恩情”講述的都是知恩報恩的故事,感恩文化同樣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知恩圖報是每個人的應有之義。人的一生,得之于社會的“恩賜”數不勝數,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心,同事的幫助,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贈予……如果我們對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能接近生活的現實,體會到人生的快樂與人間的溫暖,并將感恩的心態擴大到感謝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三)愛學習:尊師重教,學風濃郁
桐城是清代最富盛名的散文流派 ——桐城派的故鄉,素有“文都”美譽。早在明清之際,桐城私塾林立,名家眾多,學風盛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桐城民間文學中流傳著許多興教辦學、刻苦求學的故事,如:“吳汝綸畢生興教”“姚永概拒官樂教”“吳芝瑛罄資辦學”“孫德和異國苦讀”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桐城學子孜孜前行。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教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占有一席。民間“俗以天地君親師五者合祀,比戶皆然”。
學生尊敬老師,虔誠從學,受到全社會的崇尚。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于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養外,還要靠老師的教導和栽培,是老師教給學業,技能及為人處世的行為規范,使自己一生受益。
從這些民間文學代代相襲、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我們了解到愛的內涵,愛包涵了孝道和善行,愛是對親人的孝悌、是對眾生的仁愛、是對國家的責任,我們已經懂得愛的重要性。但是,關鍵要怎樣在教育中融入愛,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愛,并懂得去愛,這是很重要的。只有學生們心中擁有了愛,很多問題才可能在愛的暖流里溶解。
所以,教育的過程需要愛。教育的過程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過程,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種工作,它的周期長,復雜性、反復性特點非常突出。教育是“人與人”的情感的能動的互動,它存在普遍意義的規律與方法,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特例,一般情況下都無法用普遍意義的規律、方法、技巧,去概念化地處理和對待。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超越所有技巧和方法的,那就是愛。有了愛,就能產生愛,失去愛,則可能產生仇恨。
二十年前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的聯合宣言,開篇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這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最好注解。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智慧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是“仁者愛人”。綜合2500年前孔子與當代諾貝爾獎得主的意思,通俗的理解就是要構建和諧的社會就離不開愛。教育的愛的本質,決定了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增長當今社會中的愛。
人的成長需要的是對生命的博愛,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愛的教育從學生抓起,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未來的希望,只要他們懂得愛、珍惜愛、傳播愛、實踐愛,為整個社會的愛的增長進行的一場規模宏大的社會教育。可以設想,通過學校小社會和社會大學校的教育,人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我們在人格上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師生之愛、長幼之愛、鄰里之愛、朋友之愛、家國之愛必將不斷增長。讓我們記住偉大的文學家冰心老人曾說過的話:“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