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來好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音樂也愈來愈融入人們的生活,但由于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差,對音樂雖有興趣,但層次偏低,對豐富多彩的音樂往往美丑難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高中音樂教師要擺脫升學壓力的束縛,為學生營造鑒賞美的氛圍,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通過游戲活動、角色扮演、音樂欣賞、詩歌朗誦等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融入形象生動的情境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親歷實踐過程,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從而啟迪思維,引發深層次的思考,主動投入欣賞活動之中。
1.創設影像圖片情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給音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影像圖片直觀而具體,會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使學生迅速地感知內容,走進作品人物的內心,體驗人物豐富的情感。如在欣賞《跳月歌》時,教者播放云南彝族火把節的視頻,感受歌曲的旋律、節奏和節拍,體會彝族人民獲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2.創設問題情境。“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創設具有生動性、新穎性、價值性的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問題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經過深入思考后能產生積極的討論交流,各抒己見,相互分享,相互補充。如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 ——貝多芬》教學中,筆者播放貝多芬歌唱“歡樂頌”的部分詩句,提出問題:“歡樂頌的歌詞,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節奏復雜嗎?這樣的節奏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速度快嗎?有很大跳躍嗎?”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和語言能力的過程,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團結協作和尊重他人。
3.創設語言情境。教師運用豐富的表情、生動的語言介紹內容,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產生一個虛擬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感悟作品。
二、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興趣
音樂鑒賞在經歷感知、體驗、理解、想象中,逐步走入音樂的意境,從而滌蕩心靈、啟迪智慧,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興趣。一方面,感受旋律之美。音樂藝術之美是通過旋律的跌宕起伏和抑揚頓挫來傳達音樂表達的真情實感,透過旋律,學生會對音樂作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通過聆聽壯美剛勁的《悲愴》,感受其氣勢磅礴、格調高昂,體會貝多芬對命運的激憤之情與剛毅不屈的氣度。另一方面,感受形體之美。“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舞蹈與音樂密不可分,舞蹈是基于音樂基礎上的律動。教師讓學生在觀看、演唱少數民族歌舞之后,根據少數民族的音樂特征及舞蹈動作編創簡單的舞蹈,帶領學生跟著民歌載歌載舞,感受形體之美。
三、訓練融入情感的能力
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音樂欣賞是感知內容、體驗情感的過程,是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相互交融、形成共鳴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傾聽作者的心聲,與作者產生心靈的碰撞。如欣賞《二泉映月》時,介紹華彥鈞度過的滄桑歲月和不平凡的人身經歷,體會作者內心的悲鳴和憧憬光明的心聲,才能感受其作品的委婉流暢、意境深邃。另一方面,將流行與經典相融。由于流行歌曲易于接受與傳誦,給學生帶來心情的愉悅,受學生所迷戀。教師要拉近學生與經典作品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習內容。如《茉莉花》改編成《姑娘》,《瀏陽河》改編成《瀏陽河2008》等等,經典步入凡間,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如在鑒賞肖邦的《夜曲》時,不妨用周杰倫的《夜曲》導入,為經典與流行建立聯系的紐帶,激發了學生的鑒賞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四、挖掘學生理解音樂的潛能
學生在體驗作品的情感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提升到審美的高度審視作品。教師跨越學科的界限,通過與其它學科知識的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意境。如在欣賞古箏獨奏曲《漁樵問答》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孟浩然的“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暄”、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將樂曲的旋律與詩的意境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沉浸在濃郁的音樂境界之中。如在欣賞《高山流水》時,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伯牙與子期的友情故事,感受痛失知音、以刀斷弦的悲痛。教師還要將音樂與體育中的藝術體操、數學中的黃金分割、美術中的雕塑藝術結合起來,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操,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欣賞藝術、熱愛音樂的優質品質。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學生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高中音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聯系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節拍,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加強音樂與其它學科的聯系,聯系音樂作品的文化背景,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東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