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行
延安大學基本建設處(716000)
某大學舊理化實驗樓基礎下沉原因與加固初探
劉永行
延安大學基本建設處(716000)
通過現場詳細踏勘、檢測分析,判斷該樓基礎下沉、外墻裂縫產生原因,制定切實可行有效加固方案。
舊樓;下沉;加固;大學
某大學舊理化試驗樓位于老校區中心地段,前蘇聯建筑風格,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三層磚混結構,平面為“工”字形,青磚墻體,窗臺以下為當地剁斧石,外表古樸典雅,美觀大氣,為該大學標志性建筑,經歷了大學發展、建設、壯大。房屋使用已50年之久,進入老齡化和各種病害頻發階段??辈煸O計資料完整,應及時維修更換管線,維護修繕,方可延續使用壽命。
該樓地基下沉,墻體裂縫,必須對進行全面檢測鑒定查清損傷病態、隱患和病因,為維修加固提供科學依據。否則,該樓會發生坍塌事故,師生員工心里產生恐懼之感。因此,必須予以加固補強,防止事故發生。
供熱管道老化破裂,大量熱水滲漏,地溝內積水嚴重,沿地溝的縱橫墻地基不均勻沉陷,內外縱墻產生多條正“八”字或倒“八”字斜裂縫,門窗開啟困難,門窗洞口處裂縫較嚴重,建筑物正立面、側立面有應力集中現象,地坪呈凹凸形狀,感觀明顯。
2.1 外力因素
兩個采暖器,供熱管道破裂,大量熱水滲漏,地溝內積水嚴重;一層樓部分地面安裝試驗設備基礎時,位置選擇不當,破壞了地溝底面。
2.2 地基因素
建筑物建設在二級濕陷性黃土地區,屬新近堆積,壓縮變形大,工程性能差,對地基滲水比較敏感。當年地基處理沒有完全消除濕陷性,由于歷史條件所限和當時國家建設標準較低,試驗樓主要承重構件安全儲備偏小,所用建筑材料強度偏低,沒有抗震設防措施,隔層設置圈梁,使用功能要求為大空間,橫墻布置少,豎向剛度較小,主體部分為縱橫承重,基礎又采用剛性毛石砌體材料,地基壓力分布不均,地圈梁載荷很小,主筋6Φ8,箍筋6@300,高度150 mm。材質:混凝土標號150,墻身標號為75號青磚,混合砂漿標號25號以上標號沿用原設計標注方式。
3.1 結構加固原則
本工程結構加固綜合考慮經濟性、安全型、使用性、耐久性、可靠性,以及盡量不損傷原結構為原則。首先,加固方案考慮總體效應。對房屋采取了可靠性鑒定,考慮房屋的總體效應,全面詳細分析整個房屋結構的受力狀況。其次,荷載取值及承載力驗算。復核原結構設計承載力,驗算實際承載力,加固計算新舊部分協同工作狀況及新增部分應力、應變的滯后特點,還應考慮原結構的損傷、缺陷、荷載偏心、加固結構的重量增大等。再次,本樓原設計時未考慮抗震設防,為了保證房屋結構的安全,加固時結合抗震規范的要求進行,統一考慮結構的承載力和耐久性。最后,加固設計時,對于因地基不均勻沉降、凍融等原因造成的結構墻體損壞,提出相應對策,與加固一并處理。
3.2 地基加固方案
3.2.1 理論技術原理
依據地質報告描述的地址剖面,采用預制混凝土靜壓樁加固地基,樁端置于微風化基巖0.5 m,100%對地基持力層,預計樁身10 m以上。施工方法,在現有條基下挖大小導坑,形成作業空間,用千斤頂將鋼管灌混凝土樁依次壓入地基土中,直至進入圓礫。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為300 kN,壓樁時,對地基土有一定的擠密作用,形成復合地基。托換完全后,房屋原地基持力層退出工作,全部荷載由靜壓樁承載,其變形逐漸趨于穩定。
施工嚴格控制壓樁至堅硬土層時,千斤頂壓力表讀數應達到單樁豎向承載力標準值的1.5倍,且持續時間不小于3 h。用專用傳力架頂升托換,壓樁動能不得釋放,樁頂與基礎翼緣板結合處梯形鋼板楔焊接牢固,然后拆除傳力架澆筑導坑內混凝土。導坑內鋼管樁撤除傳力架后,在基礎梁底安裝固定4根直徑200 mm管道,外露至地面以上10 cm并加工2個漏斗,注漿管與排氣管各2根間隔布置。導坑內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85%以上時,注漿設計壓力3.5 MPa,反復注漿多次直至注滿為止,漿體為C30微膨脹早強混凝土。
3.2.2 壓樁工藝流程
首先,在被加固基礎一側挖工作導坑,并將基礎鑿一個缺口,在基坑內放入樁體,樁頂安置驅動千斤頂及測力傳感器。其次,按承載力設計要求驅動千斤頂壓樁。最后,當壓樁力和壓樁深度達到設計要求時取出千斤頂,用C30微膨脹早強混凝土將樁和基礎澆筑成整體即封樁。
3.2.3 壓樁順序
建筑物立面為正“八”字形裂縫時,先壓中間后壓兩端;為倒“八”字形裂縫時,先壓兩端后壓中間;若為數道大致平行的斜縫時,先從離地面最低點開始壓樁,最高點處結束;若斜縫無規律時,先從離地面最厲害處開始壓樁,最輕微處結束。
3.3.墻體裂縫修復
鑿除墻面粉刷層,露出內墻混凝土砌體,順裂縫走勢,沿高400~600 mm留孔Φ50 mm,清水浸潤透墻體,加入適量膨脹劑素水泥,高壓灌注后,用環氧膠泥填充已出現裂縫的灰縫,使灰縫密實。用環氧膠粘貼碳纖維布墻面修補平整,并在灰縫處纖鉚釘釘牢固,墻面清除粉塵后,分層粉刷。
科學評估病害,加固全過程采用信息化監控門窗洞口裂縫寬度、觀測地基變化;對新老結構連接問題,從施工工藝和施工順序詳細考慮,本著加固恢復原狀的原則施工?,F該樓已加固施工三年,未發生任何變化,達到結構安全、經濟耐用、保護文物的效果。
[1]JGJ 2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焦章保.房屋檢測、鑒定與加固[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0.
[3]唐岱新,文鳳來.土木工程結構檢測鑒定與加固改造新進展及工程實例[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6.
[4]王鑫,劉永行.探析舊建筑加固[J].山西建筑,201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