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魁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50014)
淺談建筑工程技術管理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朱占魁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50014)
施工中必須保證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澆筑質量,防止漏漿,或混凝土疏松。后澆帶兩側應采用鋼筋支架鋼絲網隔斷,并由結構設計人員確定兩側斷面形式。施工單位應指派專人負責保持后澆帶內的清潔,防止后澆帶內的鋼筋銹蝕,或鋼筋被壓彎、踩彎。在封閉施工后澆帶之前,應將后澆帶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做好鋼筋的除銹工作。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宜控制其環境溫度低于兩側混凝土澆筑時的環境溫度,并應有專人負責。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注意做好養護工作。
砌體的組砌形式有:一順一丁、三順一丁、梅花丁、砌法、丁砌法等。磚砌體是由磚塊和砂漿通過各種形式的組合而搭砌成的整體,砌筑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砌體中的磚塊必須錯縫砌筑。磚砌體由一塊一塊磚利用砂漿作為填縫和黏結材料,組砌成磚墻。為了使它們能共同作用,砌筑時必須錯縫搭接。
2)必須控制水平灰縫的厚度。按規范規定,灰縫一般為10 mm,最大不超過12 mm,最小不少于8 mm。
3)墻體之間的連結應牢固。理論上認為:兩道相互接合的墻體,應該同時砌筑。要保證墻體連接牢固,接槎應嚴格符合規范規定。磚墻接槎質量的好壞,對整個房屋的穩定性相當重要,接槎不符合要求時,在砌體受到外力作用和震動(如地震)后,會在墻體之間產生裂縫。
1)對構造柱,應先把鋼筋綁好后,清理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雜物,并用水沖刷干凈,然后支撐構造柱兩側的模板。模板要支牢夾緊,用支撐法或螺栓拉結法使之牢固。
2)對圈梁,可先綁鋼筋后支模板,也可先支模板后綁鋼筋。側模立在擔上,待鋼筋完成后把模板上口卡住,保證模板的斷面尺寸。同時也要防止脹模和漏漿。
3)檢查鋼筋做好隱蔽工程驗收記錄。主要內容是檢查構造柱鋼筋直徑、箍筋直徑和間距,檢查圈梁斷面尺寸、主筋直徑、箍筋間距以及鋼筋長度不夠處的搭接長度是否足夠,墊塊是否墊好,保護層是否符合要求等。
4)澆灌混凝土。混凝土要控制坍落度防止漏漿;由于構件較小,振搗時要適當。
5)現場養護。混凝土的養護要根據水泥品種和氣候情況不同,采用不同的養護時間。
6)拆模。由于構造柱和圈梁都在砌體中,因此澆灌后2~3 d就可以拆除側模板。
為避免墻體砌筑砂漿漏漿,既浪費材料又達不到防潮效果。先往墻體內注防水素水泥漿,填實需壓注防水材料區域內的砂漿縫隙,再壓注防水材料。
1)外墻施工。
①在要處理的防潮層上部一層磚的豎縫位置,用沖擊電鉆每隔兩塊磚鉆深240 mm、孔徑12 mm的孔,均勻分布于全樓外墻同一水平面位置。
②清理孔內雜質,并注清水濕潤。
③摻入2%防水劑、水灰比為1:1.5的水泥漿。用壓漿泵逐孔連續注人,直至壓滿為止。維持一定壓力(03 MPa)后,再灌注下一孔。
④在壓索漿孔的下層外墻水平磚縫處,用手提式切割機沿磚縫切出深30 mm、寬5 mm的水平槽。
⑤槽內用電鉆以孔距300 mm、孔深240 mm、孔徑12 mm鉆孔,均勻分布在外墻同一水平線上。鉆孔完畢,清理孔及槽內雜質。
⑥在槽內嵌放自制的半圓鐵皮槽(r=8 mm),埋深約20 mm,以形成注漿通道,外抹砂漿保護層。通道的首末端預埋套有膠皮管的鐵管,作為注漿及通氣之用。為了保證注漿質量,經現場試驗,確定分段注漿,每段3 m,并且檢查管槽是否通暢。
⑦待砂漿保護層達到一定強度后,先將注漿通道用水濕潤,然后將注漿材料用壓漿泵注入墻內通道,當末端孔道溢出漿液時,將此孔封住。繼續壓漿,直至壓不進為止。維持壓力約0.3 MPa,再將注漿孔封住。
⑧注漿完畢一天后,將外墻各段注漿孔預埋管除去,用水泥砂漿封嚴、抹平。
2)內墻施工。內墻施工程序基本同外墻施工,只是鉆孔深度為120 mm。較外墻要淺。在墻面剔除局部空鼓、脫落部位,抹1:3水泥砂漿,然后按前述工藝進行壓注索漿和壓注單一注漿防水材料兩道工序。
5.1 預防地面返潮的施工工序
1)預防地面返潮。
除嚴格按圖紙施工外,嚴把施工質量關非常重要。
2)重視素土填層的施工質量。
這是地面防潮的第一道防線。防潮地面的填土應采用黏(黃)土夯填,有條件時可采用3:7或2:8灰土夯填。填土應分層夯實,每層厚度以20 ram為宜。防潮地面的填土,按回填土質要求,不得增大地基土的含水率。
3)防潮層施工采用25 cm厚夯實,碎石干鋪墊層,粗黃砂或片石填面縫;6 cm厚細石混凝土;l:2.5水泥砂漿面層。實踐證明,地面都無返潮現象,說明這種墊層隔潮是行之有效的。
5.2 架空地面施工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架空板下的地基土仍應夯實,盡量減少潮氣向板下空間滲透。
2)架空板下應有足夠的空間和通風條件,設置通風洞,這對地面干燥是極為有利的。
3)擱置架空板的地垅墻應用水泥砂漿砌筑,頂面應抹一層防水砂漿層。
據從實踐來看,引發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縫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材料問題
最常見的材料問題就是水泥和粗細骨料因過期、品種選擇不當、配合比例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裂縫。骨料與水泥中還可能含有的一些有害的物質,外加劑選用不當、酸堿物質相互反應以及鋼筋結構的性能限制等,這些都可能引發混凝土裂縫。
2)設計問題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設計上存在著問題。地質報告有誤、鉆探勘測數據不準確、施工圖紙設計方法有問題等,這些都會引發混凝土施工裂縫。比如居民樓客廳樓板出現垂直裂縫,原以為是因溫度原因造成的收縮性裂縫,經詳查,實際上是因地下車庫一道墻的主體下沉而產生的應力裂縫。
3)混凝土材料的配制問題
從實踐來看,混凝土施工裂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配置上的混合比例控制不當引起的,標準水灰配比是0.24~0.38,最低限度也要保持在0.6以下。如果使用同樣的水泥,水灰比例就直接決定著混凝土強度等級。水泥攪拌過程中,所需水量僅是水泥總重量的1/4,但為保證其流動性與混凝土澆灌的質量,水灰比例也應當相應地提高一些。但水灰比例不能過高。因為水泥水化熱后會產生過多的水分殘留在混凝土材料中形成水泡,就大大地降低了混凝土的抗荷載能力。從力學的角度分析,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泡及氣孔在荷載的作用下,會因過度集中而產生裂縫。
4)環境問題
混凝土材料一般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點。當施工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混凝土結構就會隨之產生溫度變形,建筑結構將會在溫度變形下產生一定的溫度應力。當該種應力超過了混凝土本身的抗裂強度時,裂縫就會產生。一般而言,裂縫寬度總是隨溫度的變化而有所改變,而且可以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鋼筋結構在受到了腐蝕、火災等侵害時其表面被就會被侵蝕,因這種物理和化學作用而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1]江正榮.建筑施工工程師手冊[K].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
[2]郭維海.淺談建筑施工技術管理及施工質量問題處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