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垚 王洲鵬 秦永剛
1 河北省新樂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050700) 2 河北省新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050700)
淺談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思想
成 垚1王洲鵬1秦永剛2
1 河北省新樂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050700) 2 河北省新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050700)
生態城市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態學思想及其理念。這里分析了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的生態思想,并認為在進行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時應轉變觀念。
生態城市;生態思想;生態學
生態城市是聯合國MAB計劃倡導的國際城市發展城市模式。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求城市規劃生態化:用生態學的原理來進行城市規劃,并在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生態建設,使規劃的目標逐步得以實現。運用生態學原理,在城市設計中結合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使城市與自然共存,從宏觀上改變人類環境,從整體上營造一個高效能、高效益、無廢物、無污染、物質能量循環的環境。
多樣性是生態城市的原則之一,在自然、農村、城市的生態區域里,多樣性都是益于健康的。
生態學認為,群落中的所有的物種,并非具有相等的重要性,往往只有少數幾種因其大小、數量或活動上起著主要的影響和控制作用。這些物種不僅決定了群落的外形和結構,而且在新陳代謝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群落的關鍵因素。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影響其結構、功能行為的因素很多,但往往是處于臨界量最小的生態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具有最大的影響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會大大地增強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產出。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體現之一就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內核認定和尋求。
生態學認為,各種生命層次以及各層次的整體特性和系統功能都是生物與環境長期共生、協同進化的產物,共生及協同進化是生態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對城市系統來說,共生的結果使系統內所有組分的運營大大地節約了原材料、能量和運輸,使系統獲得多重效益。相反,單一功能的土地利用,單一經營的產業,條條塊塊分割式的管理系統,其內部的多樣性程度很低,共生關系薄弱,生態經濟效益就不會高。
表現在城市物質要素的互相包容、平衡相處的境界的追求。在城市規劃設計、生長、發展的每個階段中各種空間(公共空間、私人住宅、商業空間城市中心等)可以互相吸納,保持平衡。
表現在提高居住密度。增加居住區密度的目的就是增大公共空間,增大公共交通的使用密度,從而減少交通擁擠,節省能源,減少污染。
表現在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再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變化,表現在對公共空間的強調。按照生態發展的觀點,社區和鄰里的設計,以至于城市的規劃,都要強調公共的領域、公共空間以及建筑設施。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過分私有化不僅是不經濟的,而且在生態上也是有害的(浪費能源和資源)。
表現在對能源的利用,特別是自然生態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的利用。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自然光的利用、自然通風、適宜的植物等,建造節能的生態建筑,構造生態的城市。
生態學認為,一方面不同地區環境條件下,可能存在著特性不同的生物類群。另一方面任何一種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地理范圍。這就是生態學的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地域性原理。
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坐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當地自然環境在賦予每個城市一定的特性的同時,也限定了每個城市的物質界限。當地的氣候、植物以及自然景觀都會對城市的情感、形態上打上烙印。在城市的設計、建設中,要盡量充分地將好的自然環境結合到城市中去,除了產生較好的視覺效果外,還可以使當地的環境和生物棲居地得以保護。
4.1 公園和廣場的生態功能
公園和廣場是城市社區和鄰里的公共據點,應該是富有生活氣息的,適于生命和運動的,充滿生命價值的,令人愉快的。由于這種為公眾提供公共活動場地的性質,因此公園和廣場的最佳位置是在住宅區的中心或核心地帶。
公園和廣場的設計應該滿足主動使用方式,也要考慮被動使用方式。所謂主動使用方式,是公眾有目的地進入這些場地并使用它,如:約會、鍛煉等,所以公園應設計和設置各種滿足人們這些需要的設施,如運動器械、垂釣場所、表演場地、約會的長凳等。所謂被動使用方式,是指公園和廣場對于城市景觀和空氣凈化的作用,亦即其生態功能。公園和廣場的生態功能,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將它們作為“城市美化”的要素而帶來的弊端。
4.2 市區——郊區復合生態系統
為了增強城市生態系統的自律性和協調機制,必須將市區和郊區看作一個完整的復合生態系統,作統一的調控。加強生態農業建設是市區——郊區復合生態系統完善結構和強化功能的重要途徑。在城市中或近郊建設一些小型園林、暖房等生態園區,不僅對城市的外觀和人的內心感受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城市環境的小氣候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保護城市生物的多樣性,避免園區內配置單一的物種。這些城市的小園區結合城市綠色空間網絡,對于整治城市水環境、保護氣環境,減少城市噪聲具有較強的生態功能。
生態城市按照生態學原理,以空間的合理利用為目標,以建立科學的城市人工化環境措施去協調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使人類在空間的利用方式、程度、結構、功能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為人類創造一個安全、清潔、舒適、美麗的工作與人居環境。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是在對城市的深化認識基礎上,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安排城市居民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活動的強度、廣度和深度的行為。
[1]沈清基.城市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城市生態建設[J].城市規劃匯刊,1996(5).
[2]熊國平.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 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