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花,楊浩秋
(貴州省黔東南州水利電力勘察設計院,貴州凱里556000)
主要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
何家壩小流域屬水力侵蝕類型,水土流失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根據本次典型小流域的調查分析統計,流域內總土地面積2 855.06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922.14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2.30%。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流失面積490.10 hm2,占流失面積的53.15%,中度流失面積402.00 hm2,占流失面積的43.59%,強度流失面積30.04 hm2,占流失面積的3.26%,年均土壤侵蝕模數2 076 t/km2·a。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對林草資源的掠奪,水土流失面積逐漸擴大,水土流失程度及流失范圍呈上升趨勢,坡耕地向裸巖地過渡,灌木林地、疏林地向荒山荒坡發展,荒山荒坡向難利用地演變[1]。
何家壩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922.14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2.30%,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通過調查,相關部門在區域內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現有水土保持設施面積10.05 hm2,引水渠2 500 m,水土保持設施防治面積小,對水、土的控制效果差,還不足以遏制流域內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2]。
近年來,經過省、市、縣水利部門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及科普知識的大力宣傳及監督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增強了廣大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要求進行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普遍高漲,流域內除少部分陡坡耕地退耕種樹進行治理外,部分疏林地、灌木林也進行了封育管護并取到了一定的管護效果,“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成功為此次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先進經驗[3]。
主要包括2個內容:
根據建設目標,以減少坡耕地,保護基本農田,提高有林地面積為規劃方向。根據該小流域內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在尊重當地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土地適宜性和集約化經營的要求,科學規劃耕地、園地的面積,在糧食產量能滿足小流域內居民和牲畜的需求下確定生產用地面積,再確定生態用地的面積[4]。
經規劃調整后,結果如下:
1)本項目通過在坡耕地和荒草地上實施坡改梯工程11.01 hm2(坡改梯工程全用于果園和苗圃的栽種,本項目設計報告中治理面積僅統計果園和苗圃面積,不計坡改梯工程面積以免重復計算)。
2)在梯坪地上高標準整地種植20.01 hm2車厘子果園及1.0 hm2的獼猴桃砧木苗圃基地。
3)在荒山荒坡上營造水土保持林110.20 hm2。
通過以上措施,坡耕地減少17.70 hm2,果園面積增加20.01 hm2,新增苗圃1.0 hm2,水土保持林地110.20 hm2,荒山荒坡基本得到綜合治理。
治理期末小流域內水田面積194.66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82%;坡耕地面積42.14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48%;有林地面積2316.67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1.14%;果園面積78.28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74%;苗圃面積1.0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0.04%;疏林面積110.20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6%;荒山荒坡將全部利用;水域面積4.59 hm2,占流域總面積的0.16%;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59hm2,占流域總面積的0.16%;城鎮及居民點占地面積58.50 hm2,占流域面積的2.05%;交通用地面積49.02 hm2,占流域面積的1.72%。
根據水土保持治理規范,結合何家壩小流域當地實際情況,對項目區治理措施實行平面布置和立體布置,小流域工程布局是:在充分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的基礎上,以分水嶺為界,從分水嶺到山腳,從上游到下游,從溝頭到溝口,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5]。
對山脊、山梁一帶,以及高山遠山地區的原有林草植被實行封育管理,加強保護;對山坡稀疏殘林以及灌木林等采取封育與補植相結合措施,進行管護;對部分荒山荒坡營造水土保持林。
對集中連片的坡耕地,建設以水平梯田為主的基本農田。在坡耕地治理和果園苗圃中配套調節池、灌溉管網、道路等坡面水系工程,形成坡面治理、林草措施的整體效應[6]。
流域治理工程要達到建成綜合的水土流失防護體系,生態環境和諧優美的目標,工程布局時需根據流域內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劃分的原則及水土流失現狀,按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兼顧經濟效益和示范效應的要求,布設水土保持措施。
治理成效主要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3個方面進行介紹:
生態效益主要有以下4點:
3.1.1 水土流失基本上得到控制,水土流失危害減輕
經過本項目工程1 a的綜合治理,可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80.00 hm2,治理程度達到95.43%。通過本工程各項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設,形成了立體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水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壤入滲,減少了土壤侵蝕,保護耕地不遭受破壞。
3.1.2 減輕小流域及下游地區的自然災害
每年可增加蓄水能力26.60萬m3,可減少1.84萬t的泥沙進入何家壩小流域內河流,有效減輕洪澇、干旱、蟲害等自然災害。
3.1.3 極大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土壤地力明顯好轉并提高
通過實施塘堰、溝道整治等治理措施,加之灌(排)溝渠、調節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的合理布局,作業道的鋪設,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通過對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的重點治理,改變了地面形態,改善了土壤結構,有效地保持了水土,使耕地農田土壤地力得到提高,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7]。
3.1.4 促進了生態環境向良性轉化,形成良性循環
通過營造110.20 hm2水土保持林,發展經果林21.01 m2,封育治理面積748.79 hm2,增加了林草植被面積,調節了該流域內的小氣候,凈化了大氣環境,減輕了水土流失災害,對其它非水土流失原因造成的干旱、蟲害等自然災害的減輕也將起到重要作用,為流域內的人民群眾及動植物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奠定了重要基礎[8]。
何家壩小流域水保項目各項措施全部發揮效益后,全流域的森林覆蓋率由54.92%上升到81.14%。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1.84萬t,年增加蓄水效益26.60萬m3。
從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泥沙沖刷、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等方面,說明項目實施后的生態效益顯著[9]。
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3.2.1 坡改梯工程
坡改梯面積11.01 hm2,年增產值1.23萬元。
3.2.2 水土保持林
營造水保林110.20 hm2,年可增產值2.41萬元。
3.2.3 果園、苗圃
營造果園20.01hm2,苗圃1.0 hm2,年產值18.01萬元。
3.2.4 封育治理
封育治理748.79 hm2,年可增產值70.42萬元。
何家壩小流域水保工程項目實施后,帶來的社會效益有:
1)減輕了當地和治理區下游的自然災害,小流域內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2)有力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土地生產率,為實現“兩高一優”的農業奠定了基礎。項目實施后,糧食單產提高,林地、果園面積增加,促進了地方農業發展。
3)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與農業生產結構,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大了環境容量,緩解了人地矛盾,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
4)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改善農村社會風尚,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將大規模發展經果林、水保林,隨著林果業的發展[10]。
流域內有一些農民將接受各類農業、工業技術培訓,掌握一、二門實用技術,通過他們“傳、幫、帶”,使流域內廣泛應用農業科學技術,并起到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廣作用。
5)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促進流域內群眾全民奔小康的步伐。工程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流域內的農業生產條件,使流域內農業人均產糧穩定在500 kg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336元/a,人民群眾的生活將得到明顯改善。
農民的食物結構也將以糧食為主的食品向肉、蛋、奶、果、菜齊全的方向轉向,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將得到逐年改善和提高,并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向農業深加工經濟轉變,使流域內的群眾走向富裕。
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根據水土流失規律,抓住水土流失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明確既要在保護水土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要實現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的思路,必須把工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以此促進那群眾脫貧致富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
所有工程都應根據審批的規劃,編制小流域治理工程初步設計,經審批后納入年度投資計劃。設計人員要深入項目區,聽取群眾對工程建設內容、措施布置等方面的意見,保證工程實施的合理性。
山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經濟發展滯后且又受到生態建設和水源保護制約,因此要搞好小流域生態建設必須有農民參與,前提條件是農民獲益。政府對山區農民的補助要從間接的設施建設投入轉移到直接補助,實現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普惠性,以更多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農民參與水源保護和生態建設,突顯小流域治理的成效。
[1]笪志祥.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模式創新[J].水土保持通報2012(08):12-13.
[2]吳文奇.土石山區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J].中國水土保持,2009,29(03):33-36.
[3]張新玉,楊元輝.我國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研究[J].中國水利,2011(12):58-61.
[4]高奎,常磊,劉世海.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評價初探[J].水土保持通報,2003,23(04): 72-74.
[5]周璟,何丙輝.涪陵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狀況及治理措施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05):316-318.
[6]姜德文.小流域綜合治理持續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02):1-4.
[7]張文斌.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的探討[J].環境科學導報,2008,27(S1):58-60.
[8]方少敏.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生態修復對策[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04):42-44.
[9]陳韋.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及地質災害防治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41(06):119-121.
[10]吳昊.小流域綜合治理設計難點問題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2(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