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彰武縣哈爾套鎮水利站,遼寧彰武123221)
彰武縣地處遼寧省西北部,全縣總面積3 640.16 km2。地形為東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境內有柳河、繞陽河、養息牧河和秀水河子4大水系。土壤類型大體可分為4類,即草甸土、風沙土、棕壤土和褐土。氣候屬季風性干旱氣候,四季分明,冬春季多風少雨,夏秋季雨量偏多,日照充足,光熱條件較好。全縣土地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1 240.49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34%。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北部多,東西部少,中南部偏少。彰武縣水土流失面積為1 047.6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9%。東西部淺山丘陵區主要以水蝕為主,面蝕和溝蝕相伴發生,水土流失較重;北部以風蝕為主,兼有水蝕。全縣的水土流失侵蝕模數平均為2 330 t/(km2·a),溝壑密度為0.4 km/km2。
彰武縣處于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延伸地帶,風蝕、水蝕兼有。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為兩種。首先,春季多風少雨,蒸發量大,四級以上的大風80%集中在3—5月份,全年降水量69%集中在7—9月份。這種氣候特點加劇了土壤干旱,干燥的風沙土被強勁的大風大面積剝蝕,使農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沙壓、沙打、造成農田缺苗,甚至毀種,使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其次,近幾年樹木進行大面積砍伐,荒地絕大部分被開墾起來,加之過度放牧,這種粗放式的經營和生產,不僅影響土地效益的發揮,而且使土地越種越薄,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發生[1]。尤其到了雨季,由于雨量比較集中,地表植被較少,同樣的加劇了水土流失。
首先是土壤的流失,使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農田表土層變薄,造成耕地有機質含量降低,肥力下降。由面蝕到溝蝕,使耕地無法耕種,逐步沙化。加之春季風剝沙壓,使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牧場及荒山荒坡的水土流失,使植被覆蓋度越來越小,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在風力和水力的共同作用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泥沙匯入河道,不僅淤積河道,抬高河床,降低了水利、水保工程原有防洪標準,還會威脅下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自1988年以來的20多年間,經全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治理成果顯著,尤其是近10 a,是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大發展的時期,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國家項目的實施,加快了治理速度,尤其近幾年,通過經濟轉型、黑土地等國債治理項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力度,尤其是東西平小流域治理,受到了由朝鮮、法國、德國等外國專家及國際泥沙研究中心專家組成的國際泥沙考察團的充分肯定和好評,水利部、松遼委、省水利廳等有關領導考察后也給予了高度贊揚,所有這些,都為加快全縣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起到了帶頭和推動作用。隨著水土保持治理面積的不斷擴大,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到2010年末,全縣還有水土流失面積為970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7%,20 a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17 674 hm2。水土保持點線工程:修谷坊3792座,塘壩31座,溝頭防護26 km,作業路372 km,截水壕1 515 km,小河道治理4 km。累計完成土石方1 997萬m3,投入人工609萬個。
2000年彰武縣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彰武縣的馬家小流域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廣、跨學科多,而且治理工程的投入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切實加強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同時宣傳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思想認識,培養樹立治山、治水、治窮、致富的典型,充分調動廣大群眾、農村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僅2003~2005年實施的黑土地試點工程一個項目,當地人民群眾總投工投入人工46.32萬個,機械52 273臺時。動土石方325萬m3。項目實施后,在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上明顯得到改善,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改良了生態環境,項目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中,始終貫徹“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加大改革力度,改變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改革投資機制,以市場為導向,以治理效益為中心,特別是“四荒”開發等一系列的治理方式的采取,適應了社會形勢的發展,使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寬。
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斷開拓創新,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廣泛推廣先進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的建立,小流域“金字塔”綜合治理模式、溝壑梯級治理開發模式等課題成果的應用和推廣,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推進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
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是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多年來,堅持預防為主,治管并重,特別是執法監督體系的建立,加大了水土保持工程監管力度,極大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鞏固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成果。
在資金投入上,以往水土流失治理以水土保持部門單獨進行治理工作,近年來,彰武縣整合農業、林業、開發、農發財政資金,在充分利用國家資金的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中來。為將有限的資金使用好,對水土保持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嚴格審批,做到資金及時、足額撥付。
在工程建設中,成立由縣長掛帥的項目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從各相關技術部門抽調,確定主要領導親自抓,工程下設管理辦公室,抽調技術骨干組成,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督和檢查,同時建立明確的分工制度,責任到人,落實獎懲制度,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實行項目區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資金報賬制等制度。
依據水土保持建設項目特點,適時推行項目責任主體制。項目責任主體制明確了投資責任主體、工程施工責任主體,由項目責任主體對建設項目和籌劃、籌資、建設實施直至生產經營及資產和保值增值實行全過程管理。
[1]潘慶海.水土流失導致的非安全問題與防治途徑[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37(0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