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徐萌偉
(1.棗莊市水政監察支隊,山東棗莊277800;2.棗莊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山東棗莊277800)
水生態文明,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人、水、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建設永續的水資源保障、完整的水生態體系和先進的水科技文化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水是文明的基礎,也是文明建設的目標,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文明建設的基礎,假若沒有水的可持續利用,沒有水,其他任何建設都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
水生態文明城市,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的法則和要求建立的,滿足城市良性循環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水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是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城市發展中的具體體現,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但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應具有適宜的人工環境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核心是以人為本,目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生態文明城市是城市水利發展的必然目標,必將對城市發展和水利建設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幸福新棗莊”的目標之一就是宜居,而要達到宜居,就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特別是人水和諧,一個宜居的城市必然是水生態文明的城市[1]。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促進城鎮化發展,并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空間格局是建設新型城鎮的重要前提。新型城鎮空間格局包括“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生活空間要宜居適度,就必須加快城鎮建設,并大力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生態空間要山清水秀,所謂生態空間,是指具有重要生態功能,以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為主的區域,就必須人為地或利用自然水資源條件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并將人類活動對生態脆弱區的影響降到最低。
按照全市水系流域特點和生態主導功能,將全市分為北部山區、中心城區、湖東及沿運區、臺兒莊古城區和魯蘇省界5大水系生態分區,依托現有生態水系,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構建“四橫七縱千里生態走廊,一湖百庫百嶺生態互映”工程。依托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省東水西調工程,實施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實施10項河、庫、湖聯網工程,建設23條河道水系生態恢復工程,完善濱湖區、沿運區、山丘區水系生態修復工程,建立防災減災、水資源調配保障、水系生態、現代航運觀光、水利信息化5大體系。圍繞水利現代化建設,構建湖庫河渠聯通、供排蓄泄兼籌、防洪供水生態功能有機結合的現代水網。
依法對各類水資源實行統籌管理調度,嚴格“三條紅線”控制管理,形成“一控雙促”倒逼機制。嚴格執行“五不審批”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管理。積極開展地下水綜合整治,關閉封停非法取水自備井,有效保護了地下水資源。編制完成了《棗莊市水資源保護規劃》、《棗莊市地下水水功能區劃》等多項規劃。建立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對機制,對主要入河排污口和147個重點水功能區實施重點監測,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通過實施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建攔蓄水工程、骨干河道薄弱河道治理工程,新增供水能力9 000萬m3,水利工程供水總能力達到10.2億m3;開展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工程建設,全市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2萬hm2,萬元GDP取水量降至70 m3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8 m3,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1。通過工程措施,提高了地表水資源的利用率,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以河道防洪治理為依托,實行河岸堤路綜合整治,通過建閘補源、岸堤綠化、亮化美化,新增4處生態河道公園、3處國家水利風景區、3處省級水利風景區,累計建成生態河道公園6處、國家水利風景區4處、省級水利風景區4處。在全省率先頒布了濕地公園建設管理辦法,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市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評審專家委員會,通過濕地公園攔蓄、退耕還濕、塌陷洼地蓄水、開挖人工湖等工程建設,引進種植水生和親水植物400多種,新增濕地面積7 560多hm2。目前,全市濕地總面積達到22 642.5 hm2,建成縣級以上濕地公園29個,其中國家級5個,是全國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歷史上的臺兒莊是千年運河上的名城,被譽為“天下第一莊”,1938年毀于戰爭。棗莊市委、市政府依托臺兒莊的水文化啟動了古城重建,已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被確定為首個國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辦了中國第二屆非物質文化博覽會。臺兒莊古城的重建既保護了水生態資源,又產生了持續經濟效益,做到了人水和諧發展。
建立健全生態水利建設投資保障機制。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和責權利相一致原則,整合各類涉水專項資金,加大公共財政投入,落實各級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對資金可以實行累計的方法,落實水票的市場化運作,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和水生態建設,形成合力。
緊緊抓住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公益性定位,宣傳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增強市民的水生態保護意識,自覺抵制破壞水生態、浪費水資源的行為,倡導有益于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文明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公眾監督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工作。
統籌城鄉水利發展一體化,實施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工程,把水源地保護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統籌起來,特別是加強對水源周邊的生活垃圾的規范化處置。以系統的觀點進行綜合整治工程,有條件的逐漸恢復河道濕地,改剛性護面為生物護面,依據地形環境因地制宜建設系統或半系統生態護岸。結合城市改造,還河道于民,創造近水親水環境,恢復城市水系生態景觀。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從上至下,乃至全社會得不懈努力才能達成,尤其是像棗莊這樣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通過推進生態水利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建成配套完善的水系生態水網和生態水利工程,真正實現人、水、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處,打造生態、文明、幸福的新棗莊。
[1]房建華,王強,王少東,等.濟南市生態水利建設實踐及保障措施[J].中國水利,2012(2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