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河北省承德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承德067000)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水資源就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前行的主要因素之一,資源存儲量低、浪費率高等問題,對各個國家經濟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從世界水資源結構劃分來看,“海水”與“淡水”資源比例存在嚴重失調的局面,最新世界資源報告顯示,地球上總水量14億m3,淡水資源僅占2.8%,海水資源占97.2%,這是一個不科學的比例。即便是2.8%的淡水比例,很多國家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還存在諸多的不足,這將會制約一個國家的長期性發展。
回顧人類生存與發展史,水資源在維持人類生命延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飲用水,也能滿足企業工業化生產階段的物資需求。鑒于每個國家的基本國情不同,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也堅持了不同的政策,但都普遍存在著水的利用問題。我國水資源利用依舊保持著相對落后的局面,這種落后歸根于資源開發的不科學利用[1]。中國水資源利用基本特點如下:
對于我國水資源存量特點的分析,需從資源總量、人均占有量兩個指標進行,這樣才能客觀地反應資源利用狀況。2002—2012年資源數據統計,10 a內我國水資源平均總量為28 124億m3,這一數據在世界上位列第四,前三位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從總量數據來看,我國具有獨特的水資源優勢,為國內事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資保障。然而,若進一步分析人均占有量,約為2 000~2 200 m3,不足世界人均值的25%,這是受到國家人口總數的影響,存量結構失衡是中國水資源最大的特點。
氣候是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存量也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河川徑流量變化的不穩定性,常常導致河流內“豐水”、“枯水”的多變性,這同樣是我國水資源體系中比較顯著的特點。例如,有專家跟蹤勘察,黃河徑流歷史上,有持續10 a處于“枯水期”狀態,正常年均徑流量減少20% ~25%;有8 a持續處于“豐水期”,年徑流量增長15%~20%,這些多變性特點都與我國氣候條件相互關聯。同時,與人們不合理開發水資源也密切相關,過度開發或浪費導致了供水體系的不均衡。
水資源分布是制約水開發的環境要素,地質分布格局不同,水資源開發編制的決策方案也不一致[2]。總體來說,我國水資源利用受到分布地點的影響,總利用率依舊處于落后的水平,水資源短缺阻礙了農業種植活動的有序進行。例如,南北地區水資源分布量不均勻,東部、南部地區水儲量較大,北部、西部水儲量較小,這些都破壞了生態水系統的科學布置。這種情況直接造成大部分地區水供應不足,即便在“南水北調”政策控制下,北方水資源使用率仍不足20%。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與人口、耕地、礦產資源分布不相協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水資源在推動經濟產業發展,改善人居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強化水資源利用管理是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工作。基于新時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全國各地方政府需響應國家的號召,及時轉變與實施水資源管理方案,以“規范化、科學化、持續化”等標準為引導,推動水資源開發與利用機制的創新改革。
“節約用水”是每個公民的職責,也是創建美好家園的基本要求,這對于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由于水資源緊缺現象日趨嚴重,并出現愈來愈嚴重的水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等。這一階段中,水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水的資源意識,水的有限性認識為大家所接受。為解決以城市為重點的嚴重缺水問題,重點興建了一批供水骨干工程,開展了全民節水意識指導工作,使一些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以經濟產業為指導,科學地規劃了水資源利用機制。水資源與產業經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水資源開發與利用也要與產業結構相互協調,這樣才能加快經濟體制的綜合升級。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開始強調要與水土資源規劃和國民經濟生產力布局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等緊密結合,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可持續的開發利用。規劃目標要求從宏觀上,統籌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使水資源開發、保護和管理有機結合,實現水資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科學發展觀對水污染治理提出了嚴格要求,在此期間,中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同樣是與水資源開發工程相互配合著的。經過長期的資源開發建設,特別是通過淮河、太湖等嚴重污染的教訓,我國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認識到,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須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例如,要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流域的綜合防治,貫徹“節污水之流,開清水之源”的治理污染的原則,從全局角度出發開展污水治理工作,盡可能凈化出更多的可用水。
研究與水資源合理配置相適應的水資源科學管理體系,包括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規,確定合理的水資源費、水費計收標準和實施辦法,培養合格的水資源科學管理人才等。基于水資源管理方案指導下,政府及水利部門需切實做好水資源的治理、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工作,使水資源和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堅持以法律管理為指導,對水資源浪費、污染等行為嚴懲。
科學技術是提升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的基本保證,以科技創新思想為理論依據,把信息科技融入水資源勘探、開發、監測等資源開發工程的創新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水資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開發研究,如評價模型、模擬模型、優化模型的建模機制及建模方法,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GIS高新技術的應用,這類先進技術綜合改善了水資源開發與應用的成效。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世界各國均建立了適合各自資源利用與分配的物資模式,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不再局限于某個國家的資源規劃范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積極解決水資源調度與應用存在的問題,建立良好的水資源開發機制,全面提高生態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1]李佩成.論新時期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管理的新使命[J].地下水,2001,23(01):02 -05.
[2]羅巖,李香云,由希堯,等.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水資源的利用問題[J].干旱區研究,2005,22(03):37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