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民,陰起雷,胡婷婷
(大慶市農田水利管理站,黑龍江大慶163000)
根據“十二五”發展規劃,大慶市提出到2015年水田面積發展到13.33萬hm2,經深入調查研究,完成這個目標是可行的。
由于政府鼓勵支持,稻谷價格持續走高,加上大慶市水土資源的優勢,農民發展水田積極性、主動性非常高,水田開發呈跨越式發展。
截至到2013年底,大慶市水田面積已經達到10.04萬hm2。其 中 肇 源 5.8萬hm2,杜 蒙 縣2.73萬 hm2,林甸縣1.47萬 hm2,其他0.04萬 hm2。
大慶市政府提出建設13.33萬hm2水田目標,其中肇源縣要建設6.67萬hm2水田,杜蒙縣水田要發展到4萬 hm2,林甸縣發展到2.67萬hm2,經認真調研論證,此目標是可行的。
大慶市西有嫩江、南有松花江沿杜蒙、肇源邊境流過,北有雙陽河、烏裕爾河兩條內陸無尾河進入林甸縣和杜蒙縣境內,有北引、中引、南引3處引嫩工程,有東升水庫、南引水庫、連環湖等可用于水田灌溉的水源工程,發展水田有著優越的水利資源條件。嫩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00多 億m3,松花江多年平均年凈流量272.8億m3,松嫩兩江來水量充沛,發展沿江提水灌區水資源條件較好。引嫩骨干工程目前正在擴建過程中,工程完工后,每年提供給大慶各業用水量約為12.8~13.5億m3,這為全市引嫩干渠沿線水田灌區規模擴建提供了良好的水源保證。
大慶目前有水田10.04萬hm2,用水1 200~151 000 m3/hm2,通過實施灌區渠系硬化,推進水田標準化建設,推行節水控制灌溉,努力把用水定額減低到9 000/m3hm2以下,新發展3.33萬hm2水田水資源是有充分保障的。
大慶地處松嫩平原,地勢平緩,低洼易澇,土質以黑鈣土、草甸土和沙壤土為主,非常適合水田生產。松、嫩兩江流域肇源、杜蒙、林甸3縣地總耕地面積43.57萬hm2,其中水田灌區控制面積,適宜水田開發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從土地資源量上分析:尼爾基水庫修建后江水位低落,加之松嫩兩江堤防提高標準建設,原松嫩兩江江灣地可新開發水田2萬hm2。現有灌區水田多數都沒有達到設計標準,通過對現有灌區進行改造擴建、挖掘潛力,可以新發展水田0.67萬hm2。通過澇區治理、改造中低產田,適合旱改水的面積有0.33 hm2左右;通過推行水田標準化和規模化種植,實現水田大池小梗、渠系科學布局,可以節約挖潛土地0.33萬hm2。
省委省政府提出2015年全省糧食產能要達到1500億斤,其中水田灌溉面積要穩定在400萬hm2,對發展水田提出了目標要求。提出加快建設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一期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及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續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水田),繼續開展中型灌區渠首改造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農業開發水利骨干項目、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末級渠系改造項目、產糧大縣獎勵資金項目建設等相關政策。2010年,省政府決定加快推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建設。
今年,國務院又批準黑龍江省率先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這些都為灌區建設、水田發展帶來難得機遇。
大慶市正在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農機裝備有顯著提高,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生產,從機收逐步向機耕、機播、育插秧拓展,節本增收的潛力較大。科技支撐保障有力,八一農墾大學、農科院分院等科研院所均設有水稻種植科研課題,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技術科研力量雄厚,利于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隨著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將大幅度提高。
隨著稻谷價格上漲,水田旱澇保收、效益高,農民種稻積極性非常高。隨著水田面積的擴大,種植水田的農戶越來越多,農民的種植經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不必擔心群眾會不會種的問題。隨著棚室育秧的推廣和插秧收割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生產力水平有了充足的保障。通過實施品牌戰略和龍頭企業的帶動,水稻產銷渠道暢通。
水田的發展建設前景廣闊,工程浩、量大,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各級領導要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建設現代農業為統領,切實加強水田發展工作的領導。市縣水利、農業等部門,要認真組織開展水田發展規劃和泵站改造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論證水利資源和土地資源,堅持灌區新建與改造相結合,水田發展與改善相結合,確定水田發展和泵站改造目標和年度計劃[1]。要堅持高標準,把水田設計、灌區建設打造成精品農業項目。
發展水田,需要建設泵站工程、渠系工程,工程多、投入大,不是群眾一家一戶所能解決的,需要政府主導,廣泛籌資。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水利建設投資,有效整合土地整理、農業開發、產糧大縣獎勵等各項涉農資金,由政府統籌使用,用于泵站改造、渠系硬化和水田發展,實現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統一管理,發揮資金最大效益。2012年大慶市政府出臺每發展一畝水田以獎代投60元、對渠系硬化每畝補助192元,極大地調動了各地水田發展積極性,應該堅持下去。
水田發展要大力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土地規模經營作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2]。通過轉包、租賃、互換、入股等多種形式實現灌區內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推行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田間管理,實現小池變大池,便于機械化作業,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和土地利用率。
要按照工程配套、渠系硬化、土地平整、大池小梗、機械化作業和田成方、渠成網、田林路綜合規劃的要求,推進水田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灌區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施行灌區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強對農民實施標準化生產技能培訓,實施水稻生產全過程標準化,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積極推進水田節水控制灌溉技術的示范、推廣與應用,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降低灌水定額。
要緊緊把握黑龍江省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機遇,深入研究制定水田發展的相關政策及配套改革措施,積極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各級政府要加強水田發展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農業、發改委、農業開發辦、財政、水務、畜牧、電力、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全力支持水田發展。
[1]張茹河,張叢風.黑龍江省水田發展北擴可行性研究[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1(12):85-87.
[2]高金貴,吳英杰,姜兆穎,劉海東.雞西市水田發展前景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1996(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