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琴
“生態”一詞源于上世紀60年代,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認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應在遵循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和諧發展。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生態課堂成為人們對有效教育的價值訴求,教師在基于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生態的視角預設教學思路、分析教學行為,師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對話交流,學生在自主探究和互助協作的基礎上,教師、學生、文本、媒體等諸要素之間形成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
一、高中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的特征
1.全面性。信息技術生態課堂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是課堂環境、師生活動、教學內容等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1)全面的目標。傳統的課堂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技能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而生態課堂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2)全面的課堂。師生、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課堂諸要素和諧共生,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3)教學合一。生態課堂崇尚“以學論教”,教師摒棄機械灌輸的傳統做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基礎水平、興趣愛好等創設教學情境。
2.開放性。首先,生態課堂具有目標的開放性,它不拘泥于預設的程式,根據學情而及時調整。其次,具有內容的開放性。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學內容要隨科學和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教師不囿于教材,要對教學進行再開發。最后,具有過程的開放性,信息技術強調自我探究和操作實踐,分組協作、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
3.可持續發展性。信息技術生態課堂是以師生的共同發展為根本目的,樹立終身學習發展觀,著眼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存在的主要非生態現象
1.缺乏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放不下權威,將自己置身于教學的中心位置,要求學生對自己言聽計從,滿足于以自己的思維預設設計流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背著老師偷偷地上網、游戲,一旦被老師發現,免不了指責與批評,學生也會產生對立情緒,久而久之,會惡化師生關系。
2.三維目標形同虛設。基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學業水平測試,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學測的復習,教師被“考點”牽著鼻子走,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與技能的掌握,而對學生的情感培養視而不見。
3.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教師割裂了信息技術教學與生活的聯系,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因而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部分教師“精心”設計任務,為讓學生順利完成任務,排除掉可能對學生造成的干擾因素,表面上看學生的達成度高,但面對新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知所措,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三、構建高中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的有效策略
1.營造健康的外部環境。機房是高中信息技術授課的主要地點,電子設備的噪聲、輻射往往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要保持機房的衛生,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學習環境。要保護室內通風,經常開窗,在室內放置能凈化空氣、防輻射的綠色盆栽植物。
2.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方面,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重新定位角色,扮演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關注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對后進生要耐心點撥、悉心指導,不斷激勵他們,讓他們重塑信心。另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各異,有的同學對圖片設計感興趣,有的同學熱衷于學習網頁制作,還有的學生著迷于動畫……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3.重構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由“軟件說明書”的角色變成重視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教材,但部分教師拘泥于教材,一味照搬教材內容,致使學生的知識發展停留在了解的層次。教師要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重構教材內容。如在“文本信息的結構化表達”教學中,教者呈現黨的十八大領導班子主要成員示意圖,并通過與文本的對比,讓學生將熟知的例圖遷移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從而掌握文本信息結構化的含義。播放“中國好歌曲”視頻,讓學生自主將4個團隊用結構化表達的方式表示出來。生活化的重構教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優化教學方法。(1)以“任務驅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將問題以任務驅動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操作技能。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任務的難度適中,不能超過學生承受范圍。(2)以“分層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分析基礎水平和興趣愛好,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題,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習設計梯度的要求,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使用信息工具解決問題的意識。(3)以“分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要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科學分組,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共同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從而構建競爭合作的生態化育人環境。
總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營造健康的課堂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要鉆研教材、分析學情、重組教學資源、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