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躍
【內容摘要】面對課改,高效課堂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如何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首先要做到三“緊”;書本抱得緊,問題扣得緊,學案貼得緊,合理安排緊湊設計語文課堂。其次,對語文課本的研讀一定要重視朗讀,不是流于表面的把朗讀僅僅作為是語文課堂的一個固定步驟,而應是切實地把朗讀和文本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朗讀成為研讀文本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
【關鍵詞】扣緊文本 精彩朗讀 實現高效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每個學校每個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都在尋求課堂的高效,課堂教學的低效問題也就日益突出。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特別是在推行回歸教育本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減課時,改變以往那些熬時間、拼體力的學校教育的今天,創造高效課堂,是每一個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高效率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還要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為核心呢?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簡而言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就是各類學科教學中的一個瓶頸問題,很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上語文課學生的注意力不如上數、理、化那么集中,語文成績甚至不如英語成績提高的快。正基于這樣的原因,也基于對分數的追求,所以現在的語文教學更注重的是知識點的灌輸和各類所謂的解題方法的指導,學生的成績似乎有所提高,課堂也似乎實現了高效,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卻在日益減退,也越來越享受不到語文的魅力。從這一角度來說,非但不是高效,反而是有些誤入歧途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說過:“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而我們似乎正在犯這種錯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對課堂的高效也作了以下一番思考。從教學環節來看,我們語文教學的基本流程是:預習導學——整體感知——深入研讀——鞏固訓練——提高拓展,高效課堂也不例外。在整個流程的實施過程中要實現課堂的高效,我認為首先教師的基本工作離不開三個“緊”,即書本抱得緊,問題扣得緊,學案貼得緊,這樣的課堂設計緊湊,時間安排合理,效率才會更高。
曾聽過一堂《父母的心》,整個的流程是:
從父母的生日導入課文,朗讀后讓學生復述課文,突出了小說情節的曲折(6分鐘);然后跳讀課文,讓學生找出父母換孩子時的表情和理由;接下來合作探究:送走孩子是愛還是不送孩子是愛呢?最后總結課文,體會濃濃的父母之愛,回答“父母的心是……”
這堂課看似結構緊湊,合理,但學生的情緒,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沉悶,沒有激發孩子答題的欲望,怎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呢?
這位教師用25分鐘左右的時間基本結束課文,而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小組討論“我們該怎樣愛父母”的問題,孩子們立即將腦袋湊到一塊,竊竊私語幾分鐘,老師就開始提問。
與其讓孩子們討論這樣的問題,還不如讓孩子們多讀讀文中的幾段對話,通過朗讀對話來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愛子之心。對教材的挖掘離不開課文的“標”,這篇課文的情感目標應定位在:讓學生在淡淡的哀怨中體會父母濃濃的愛心,而這位教師顯然把文本的主題忽略了,而把重點放在了“怎樣愛父母”上。
因此所謂的書本抱得緊,就是不能脫離文本,萬變不離其宗,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也應是從文本中來又回歸文本。
所謂語言貼得緊,就是要針對文內容,用一個個問題把他們串起來,使學生自始至終都沉浸在老師的講解或自己的合作探究中,也就是一直參與其中。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在課堂設計時一定要圍繞這幾個問題來吸引學生:文本寫的是什么內容?文本是怎樣來解決問題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這樣寫你得到了什么?
舉個例子來說。《鼎湖山聽泉》寫的是什么?答案是:作者聽到了泠泠淙淙的活脫蹦跳的半含半露的泉水聲,并從中感悟到了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等等。
讓學生繼續思考,文章是怎么把這個問題(用什么方法)寫出來的?學生畫出重點句子,認真朗讀,并思考,然后得出結論: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趟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
作者是通過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泉聲的千變萬化,并且把泉聲寫的很具體,很有層次。
教師緊接著繼續:那作者為什么能把聽泉的內容寫的這樣豐富呢?
學生繼續朗讀全文的重點段落,如一、四、八段,
如:過了寒翠橋,還沒踏進上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水聲就撲面而來。
那半含半露欲進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
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后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往返的孩子。
然后討論,得出結論:因為作者熱愛大自然,全身心的去感受大自然,并且用心靈在和大自然對話,所以才能把文章寫得這么生動而豐富。
最后是創意實踐活動,就是學生學完后,能夠書面總結這堂課的收獲,也就是學生得到了什么?
生答:通過本文的學習,我明白了也要像作者那樣,用心去聆聽大自然,去聽聽風,聽聽雨,聽聽雪,聽聽雷,說不定我們也能從中感悟到時光的流逝,生命的可貴呢。
老師就把這道題很自然的作為了家庭作業,寫好后下堂課交流。endprint
因此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必定是能緊緊抓住學生心弦的語文課,怎樣抓住學生?教師得用一個個巧妙的問題,把學生引入美妙的語文課堂,并使之沉浸其中,其實也就是說高效的課堂一定要是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的課堂。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動學習的前導動力。所以一個個問題的巧妙設置,就是能緊緊扣住他們的絲線,就是抓住他們興趣的繩,這樣不僅能使他們樂在其中,課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教案學案也要扣得緊,這是整堂課的基本流程,學生也據此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師如果脫離教案,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所以,一堂高效的語文課首先必須有一個合理而緊湊的課堂設計,必須緊扣文本,真正用好我們的教科書。
我認為高效課堂還應該牢記的就是要對文章多加朗讀。古就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出聲的閱讀,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呼喚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并通過喉頭、聲帶和嘴唇的發聲動作讀出詞和句子的閱讀活動,這是一種眼、口、手、腦協同動作的過程。它絕不是見字讀音的直覺過程,而是一個有著復雜的心理、生理變化的駕馭語言的過程。它也是用語言的聲音形象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所以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朗讀是一種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實踐活動,是一種品味閱讀活動,是用心來揣摩,用情來體驗,用聲音來傳達作品的藝術美,情感美的文學活動。有許多老師在上課時是很隨意的,認為書本要求學生背的就讀熟并背下來,不需要背的就不背,更不去朗讀,更何況考試根本不考如何朗讀課文。這樣一來,學生根本就理解不到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這一要點,長此以往,一篇篇優美的作品在學生面前也就變成了只有死記硬背的枯躁的教條,學生也就會漸漸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的課堂永遠不可能成為高效的課堂。
我在教授《星星變奏曲》這課時,絕大多數的時間是放在了朗讀這一關鍵點上。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角色讀,領讀,賽讀等等,一遍又一遍,讀出了感情,讀出了味道。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的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先是學生讀,因為他們抓不住感情的基調,也把握不好詩歌的主題,所以讀起來很不理想。
老師讀,“這首詩中有一種旋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情和對美的追求交織在一起,同學們再讀一遍”。然后巧妙地介紹背景,結合背景更好的讀出人物的感情,走進人物的心里。(《星星變奏曲》寫于1980年,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故此對“文革”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樸質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星星變奏曲》,寄托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還可以用內心獨白的方式來讀,此時的聲音要讀得輕些,柔和些,教師先示范,學生再讀,然后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題。(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
還可以男女生分角色來讀:
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的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女生,讀出溫柔舒緩的語氣)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男生,讀出喜悅而沉穩的語氣)
古人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歌詠之。最古的詩歌不是勞動人民從勞動中喊出的“哼唷哼唷”嗎?因此,朗讀是學習詩歌,感悟詩歌之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不二法則。當然在其他文體如散文也是如此,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總之,創設語文高效課堂的途徑很多很多,但合理設計緊扣書本,再加精彩朗讀,我認為是很不錯的方法,它能使課堂進入更深層次,更優美,更雅致的境界,使學語文成為一種享受,也能使語文課達到高效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