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踏入高中校門的學生經過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年齡大都在十五歲左右。十五年的生活積累,對高中的物理教育有利有弊。十五歲的年齡是人生的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階段,抽象思維水平仍然較低,處于從直覺型、經驗型向邏輯思維型的過渡期。科學辯證思維處于初始狀態,所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判斷推理離不開直觀形象的支持。而學生十五年積累的豐富的生活經驗就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所以如何正確對待學生十五年來積累的生活經驗,并恰當的融合到以后的物理教學中,成為每個高中物理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
學生的生活經驗多種多樣,諸如:兒時坐的小車只有推著才會走;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運動的;高速運動的物體具有很高的殺傷力;額定功率大的燈泡更亮;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等等。這些生活經驗在學生的頭腦里根深蒂固,但是這些經驗卻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些只是一些膚淺的表面的東西,距離真實的原理性規律性的東西還比較遠。學生的生活經驗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客觀事實真實的正確的反應;一類是對客觀事實錯誤的反應,我們可將它稱之為錯覺,對它們要區別對待。無論哪一種,只要在教學中恰當利用,都可以在活躍課堂氣氛、凝聚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對客觀事實正確反映的生活經驗,我們可以直接拿來應用。比如在新課導入時用來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盡可能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從比較熟悉自然、生產、生活中感知的事物,來領悟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由于這些生活經驗比較形象直觀,所以學生比較容易對知識產生共鳴,在最短的時間進入狀態融入課堂,大大提高課堂的時效。例如:講解“波的形成與傳播”時,由于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波動現象比較多,在新課導入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諸如風吹麥浪、石擊水面、抖動繩索以及“帶操”表演等經驗,通過這些場景的描述,渲染了一個波動的世界。由于這些場景有的學生見過的;有的是學生親身經歷的,能在學生心里產生共鳴,讓學生迅速的融入這節課,為下面對波的形成傳播的講解打開了良好的開端。還有些經驗甚至可以取代課堂的演示實驗,例如:幾何光學板塊的教學中,以下這些現象可以直接取代實驗來用。漆黑夜晚手電筒筆直的光柱,放映機射向銀幕的條條彩色光帶,透過縫隙直射進房間的陽光等都可以是“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里是直線傳播的”證明。碗里水面以下的筷子往上偏折了、玻璃下面的字跡位置抬高了、游泳池水實際深度比看著要深很多等,在講解光的折射時可以讓學生分析產生原因。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肥皂泡、昆蟲翅膀上的彩色光帶,可以作為光的干涉的實例進行定量分析。有這些學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經驗用來創設物理情景,或者代替演示實驗,或者用作鞏固知識的訓練,把原本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對于凝聚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方面大有幫助。
對于第二類生活經驗,我們可以稱之為“錯覺”。是對客觀事實的錯誤反應,這種錯誤反應是由于過多的干擾因素掩蓋了客觀事實,學生由于個人能力以及知識水平的限制,排除不了這些干擾因素,從而形成了自以為正確的經驗,并將其牢牢記憶。有個成語“先入為主”,意思是先聽進去的話或者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遇到不同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所以這些“錯覺”已經先入為主的占據了學生的思想,要想把這些錯覺從學生思想中徹底的扭轉過來,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處理。
1.矛盾澄清法
我們首先肯定學生這類錯覺是正確的,就從這個錯覺出發,逐步引申、層層剖析,只要這個生活經驗是錯誤的,總能找出它的紕漏或矛盾的地方。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它確實是個錯覺,駁倒原錯誤經驗的同時還能建立起正確觀點。例如: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經驗:物體越重下落越快。我們不妨參考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這本書里的思想,對學生作分析:如果物體越重下落越快這是對的,那我們取一塊大石頭,例如它的下落速率是8,和一塊小石頭,下落速率是4,將它們栓到一起,由于小石頭速率小對大石頭運動的遲滯作用,整個下落速率應該小于8;也就是說物體越重下落越慢。我們以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為基礎推出了物體越重下落越慢的結果。“矛盾”出現了,學生會恍然大悟。駁斥錯覺的同時激發了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類比消除法
有些錯覺是學生對已學的概念規律認識不清、理解不透造成的,由于學生抽象思維的不足,面對物理抽象的概念一頭霧水,從而對物理概念產生錯誤的認識。要想糾正這類錯覺,就要努力讓這些錯誤的概念形象化。所以我們不妨用類比的方式從生活中找出具體的例證來說明。例如:在講解完加速度的概念時,由于對加速度認識不清,學生會有加速度減小,速度也減小的錯誤認識。我們可以這樣類比反問學生:你們現在是十五六歲的年齡,是你們身高長得最快的年齡,以后逐漸會長的慢下來,但是以后你們的身高是長起來了還是短下去了呢?到這時不用再做過多解釋學生就會明白了。
3.實驗糾錯法
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因地制宜的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動手實驗探究,用實驗來驗證某些經驗的正確性。這樣在糾正學生錯誤認識的同時,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并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身邊的廢棄收音機里的磁鐵,舊玩具里的電動機,還有易拉罐等等,甚至講臺上的一粒粉筆頭,一張紙都可以作為實驗的器材。例如:對學生思想里光總是沿直線傳播的這個認識,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用激光小手電斜照家里的金魚缸,注意觀察光斑的位置。學生動手之后自然會對光沿著直線傳播有了自己的認識。
總之,要區別對待學生生活中各種經驗,將正確的經驗,把它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用各種方法同時從實踐和理論上糾正錯誤的經驗,建立正確的認識。并讓學生逐漸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物理的問題。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