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權
【內容摘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在經歷了長期的喧嘩與躁動后,逐漸回歸到語文本質上來。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回到思想價值、言語運用、學生發展上來。教師要用科學的思想來主導課堂教學,用精湛的藝術來設計課堂教學,用積極的生成來拓展課堂教學。努力提升語文學科品質,彰顯語文學科魅力。
【關鍵詞】思想 藝術 課堂教學
近日,學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優課競賽如期舉行。作為語文學科評委,參與了聽課活動。各位年輕教師的課堂各具特色,課堂教學形式新了,教學方法變了,教學手段先進了,課堂氣氛活躍了,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許多課聽后卻又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總感到缺少了點什么,不像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許多年輕教師只顧及追求形式的新穎,而忽略了語文教學的內在本質,沒有正確理解新課程的精神,以致語文課上得華而不實,不倫不類。
由于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早已為人詬病。在新課程情境下,隨著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語文課程教學研究的重心,應該轉移到語文課程與課堂教學的建設上來。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不僅要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還要思考課堂教學本身的種種問題。語文課堂學習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堂教學在于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課堂教學的優化應基于經典文本的閱讀、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
一、用思想來主導語文課堂教學
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凝結了民族精神,滲透到每個人心靈深處的經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展示,處處都彰顯時代進步的精華,是時代杰出人才的心聲和社會發展的烙印,用優美的詞句和深邃的思想去反映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教師不能忽視了學生認知水平和辨別能力,一味帶領學生自由地進行“個性化”解讀,得出一些膚淺的結論。雅斯貝爾斯在《教育是什么》一書中指出:“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知的堆積。”可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給學生的靈魂里注入了什么呢?“試想,時下的學生有多少時間與莎士比亞、普希金、雨果展開心與心的對話;有多少時間與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展開情與情的交流;有多少時間與黑格爾、馬克思展開思想與思想的晤對;有多少時間沉醉于梵高、達芬奇的色彩與線條之中,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了詩歌、音樂、繪畫和哲學,他們沒有了精神的放牧。”
語文教師要具有很好的史學基礎和哲學思想。教學中通過我們精妙的語言敘述把學生帶入作者創造的情境,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更能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對文章的欣賞和理解就能更到位,如果我們再運用哲學的思辨思維去分析文章,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去接受或批判,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增加文學性,而且能增強思想性,對提高語文學習大有益處。在聽課的過程中,大多數年輕教師在教學新課時,開頭都是用多媒體展示作家作品介紹、生字詞注解,千篇一律。如一位教師講授曹文軒教授的《前方》一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攝影散文,充滿了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可以設置各種情境,帶領學生進入,讓學生在體驗中去感受、去思考,引發心靈的共鳴,而不是教師在那里機械地說教。一堂課下來,學生昏昏然。
語文教學重要的是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為此,我們要用科學的思想來主宰課堂教學內容,引領學生與作家對話、與作品中的人物交流,獲得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共振、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
二、用藝術來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是科學,科學的精神在于求真;教學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是演員,而且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導演。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認為一篇好的散文應該具有很強的質感和彈性。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也應具有這樣的特質。語文教師要具有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來導演好課堂教學。
一是具有學科駕馭的藝術,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
語文教學的核心應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北京教育學院張彬福教授認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優秀的漢語文化成果,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語文素養的有效提高具體在課堂教學方面,就是不僅要理解文本“說了些什么”,更要明白文本是“怎樣說的?”為什么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
為此,語文教師應具有高超的學科駕馭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學科專業基礎,是學科知識的傳播者,而且要有深厚的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是學生良好的學科思維品質培養者,學科知識遷移的引導者。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要廣泛閱讀,深入考究,不斷積累,提高知識的厚度,在教學中做到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旁征博引、瀟灑自如。針對新的課程模式、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師要努力學習和思考并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研究各種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研究學科教學的目的和要求。針對學科品質的提升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精心規劃設計教學內容,努力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
二是具有教學設計的藝術,增強課堂教學的張力。
教學設計能力體現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但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而得到的。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過于繁雜,過于艱深、過于陳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要求太高,學習難度太大,學生受到太多的打擊與挫折,缺乏自信。教師往往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或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缺乏對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指導,沒有很好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在機械性訓練下,使學生變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
事實上,教學設計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適不適合學生,適不適合具體的場景,適不適合老師。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邊城》時,一改常規小說教學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設計思路,抓住“品味小說語言的味道”這一關鍵,結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細致體會沈從文盛年時那每一句都“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般的語言”,沿著語言的河流上溯,重回至沈老先生所營造的清新宜人,帶著鄉間的水汽、草木的香味、無邊的蟲鳴、黃昏時變幻的云彩,承載著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邊城。品味若干詞句,達到對文本的品讀。學生既感受了語言的魅力,又獲得了愉悅的情感體驗。endprint
三、用“生成”來拓展語文課堂教學
葉瀾教授認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既是教師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也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語文教學的傳統流程是:認讀生字生詞,邊讀邊串講課文,摘抄教參中的“要點”,動筆完成書后練習。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教學過程毫無情趣。在新課改情境下,語文教師要通過方法的引導,問題的生成,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拓展視野。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學科氣質。“一個語文老師,如果從來沒有過激情,沒有過詩意,沒有過精神高地,他就不可能‘占據學生的心靈,他的‘語文也絕不會有感染力。”要通過自身的業務修養和學術魅力去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激勵學生。教會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探究語文。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說:知識有四種:(1)是什么?(2)為什么?(3)怎么做才最好?(4)讓誰去干才能干好?因此,好的語文教師不僅課上的好,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具有了學科感覺,具備了學科思想,掌握了學科學習的路徑和方法,讓他獲得了方法的滋養,獲得了終生受益的東西。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法的同時,需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研究,積極有效地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堅持啟發式教學,堅持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和靈活運用;既關注知識目標的達成,又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科學組織課堂知識的呈現方式,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巧妙誘思啟智,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使其主動建構知識,并自發形成能力,實現最優化教學效果。
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和教學需要,教師可以適當精選一些與教材關系緊密的內容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如教學蘇軾的《赤壁賦》一文時,可以課前布置學生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和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幫助學生理解蘇東坡的思想。靈活選用一些優秀的時文、美文作為輔助教材,加以運用,為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當語文教學褪去其華美的外衣,喧囂逐漸歸于寧靜,我們應當重新審視語文的本質所在。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努力回到語文本身,彰顯學科魅力,讓語文真實的性靈之光輝映課堂,讓文學的智慧之燈照亮學生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教育文摘周報》,2003年第5期.
[2]《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9期.
[3]《人民教育》,2008年第12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河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