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軍劉亞
公共服務動機(PSM)是當前公共管理領域中解釋個體從事公共服務是否具有自利之外動機的一種新興理論。研究發現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特性,公共服務動機在公共部門比在私營部門更為普遍存在[1],并顯著地對個體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2]。
迄今為止,學界對于公共服務動機內涵與結構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Perry和Wise于1990年將其定義為“個人主要或完全基于公共機構與組織動機的傾向”[3],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測量公共服務動機的四維度量表:渴望參與政策制、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同情以及自我犧牲[1]?;谖幕牟町愋缘榷喾N因素的考量,Vandenabeele等在Perry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定義,認為公共服務動機是“超越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關注更大政治實體利益,并能激勵個體在適當時候做出相應行為的一種信念、價值和態度”[4]。Kim與Vandenabeele從理論上對Perry量表進行了修正,將渴望參與政策制定修改為公共參與(APP),體現一種到公共部門謀職、參與決策、參與社團和社會發展活動的傾向,以突出工具性動機的特點;將公共利益的承諾修改為公共價值觀承諾(CPV),體現個人追求公共價值觀的傾向,突出價值觀性動機的特點;對同情心(COM)維度增加了更多適當的新項目,側重個體與其所認同對象間的情感紐帶,以體現出情感性動機的特點;將無私奉獻(SS)作為一個基礎的操作性維度[5]。Kim與Vandenabeele對公共服務動機的界定被不少學者接受,部分或全部采納運用于研究中,但他們編制的四維度量表題項數量不穩定,仍處于修訂完善之中[6-7]。
我國中小學教師具有典型的公共事業員工的特征,他們承擔著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社會重任,解決的是涉及全社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明傳承的重大社會公共問題,其工作特性理應包含著更高水平的倫理精神。我們將教師具有的超越自身和小團體利益,關注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能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激勵自身按恰當方式行動一種信念、價值和態度稱為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鑒于現有公共服務動機量表多以政府公務員為被試群體以及中西方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和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我們迫切需要編制一份能夠反映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量表,為進一步研究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提供工具支撐。由此,本研究將依據Kim與Vandenabeele等提出的公共服務動機結構的四維度理論,結合中小學教師的實際工作特征,編制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并檢驗其結構和信、效度。
1.1 對象初始測驗,隨機選取西安市某中學教師53名,其中男教師22人,女教師31人。正式測驗選取陜西省西安市、渭南市、商洛市442名中小學教師作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427份(96.7%)。其中213份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214份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有效被試中初級職稱164人,中級職稱225人,高級職稱38人;教齡10年以下116人,教齡11~20年254人,教齡21年以上57人;男教師108人,女教師319人;小學教師160人,初中教師189人,高中教師78人。
1.2 方法首先編寫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開放式調查問卷,對53名中小學教師進行開放式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從事教育工作內在動機是什么,如何理解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體現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典型代表事項有哪些,收集量表條目。再次,根據開放式調查結果,同時查閱已有關于公共服務動機量表條目,按照公共參與、價值觀承諾、同情心和無私奉獻等維度編寫和修改題目內容。選擇參與開放式調查問卷的10名被試,并邀請6名本專業領域教授或博士,請他們指出表述不清、難以理解或有其它疑問的項目,然后加以修改或刪除。最終形成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問卷的32個預測項目,采用Likert式6點自評量表,從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
1.3 效標研究工具已有研究表明公共服務動機與工作投入和工作績效呈正相關[2],因此本研究選用工作投入和教師工作績效量表作為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的關聯效標。其中對教師工作投入測量工具選用Schaufeli等編制的工作投入量表(UWES)[8],分3個維度:活力6個項目,奉獻5個項目,專注6個項目,采用Likert式6點計分,本次測量總問卷的α系數是0.918,各維度α系數介于0.752~0.830。對教師工作績效測量選用由河南大學馬云獻編制的工作績效問卷[9],該問卷由工作奉獻、任務績效和人際關系3個維度14個題項構成,采用Likert式6點計分,本次測量總問卷的α系數是0.905,各維度α系數介于0.819~0.861。
1.4 統計處理用SPSS 13.0和Amos 17.0進行統計處理。
2.1 項目分析將問卷各項目總分由低到高排序,選擇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對兩組在同一題上的平均數進行差異檢驗,刪除區分度小于0.20的4個項目;計算題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各項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均高于0.32,達到顯著水平。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對項目分析后保留的28個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取樣適當性KMO的指標為0.887,Bartlett球形檢驗統計量為2557.34,P<0.001,表明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使用斜交旋轉,根據理論構想并參考碎石圖和特征值抽取4個因子,方差解釋率為56.95%,刪去因子負荷小于0.40的項目以及多重負荷的項目,最終量表保留20個項目,4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公共參與、價值觀承諾、同情心和無私奉獻,見表1。

表1 主成分斜交旋轉因子載荷矩陣
2.3 驗證性因素分析使用Amos17.0對20個項目的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考察潛變量與觀測變量之間的相關和負荷,同時通過擬合指標反映模型的擬合程度。研究結果表明,各項目因子負荷均大于0.4,四因子模型各項擬合指標均好于單因子模型,且達到良好擬合指標的標準,見表2。

表2 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四因子模型與單因子模型擬合指數比較(n=214)
2.4 信度檢驗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作為信度指標,結果發現4個因子和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在0.770~0.894之間;用正式量表對西安市某中學和小學142名教師進行間隔4周的再測驗,有效量表136份,4個因子和總量表皮爾遜相關系數范圍在0.653~0.759之間,符合測量學要求,表明本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見表3。

表3 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內部一致性信度與重測信度檢驗
2.5 效度檢驗結構效度:采用皮爾遜相關考察各因子之間以及與總量表的相關,統計表明,4個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307~0.632之間,呈中等程度的相關;4個因子與總量表的相關在0.734~0.835之間,且高于4個因子之間的相關。這說明量表各因子之間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各因子又能反映總量表所要測查的內容,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見表4。

表4 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各因子之間及因子與總量表之間相關矩陣(r)
效標關聯效度:選取工作投入量表和教師工作績效量表作為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項目的關聯效標,統計表明,教師工作服務動機與工作投入(r=0.632,P<0.01)和教師工作績效(r=0.654,P<0.01)正相關均顯著,說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
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是依據Kim與Vandenabeele等提出的公共服務動機結構四維度理論,結合我國中小學教師實際工作狀況,在文獻分析、開放式調查問卷及專家評判的基礎上形成的量表,初始問卷共32個項目。經過項目分析,剔除區分度小于0.20的4個項目,剩余28個項目;再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4個因子,剔除因子負荷小于0.40的項目以及多重負荷的項目,最終量表保留20個項目,方差解釋率為56.95%,高于50%;驗證性因素分析顯示四因子模型各項擬合指標均好于單因子模型,達到良好擬合指標的標準,這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說明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結構維度與理論構想相一致,驗證了Kim與Vandenabeele理論模型結構的合理性和較高的適應性。
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和重測信度作為量表信度指標,統計發現4個因子和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重測信度均符合測量學要求,表明本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通過計算量表各因子之間、因子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以及總量表與教師工作投入、教師工作績效的相關,發現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均達到測量標準,表明本量表具有較高的效度。
因此,可以認為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是一個由公共參與、價值觀承諾、同情心、無私奉獻4個因子構成的多維度結構,在此基礎上編制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為中小學教師公共服務動機的心理測量工具,用于中小學教師職業心理領域的研究。
[1] Perry J L.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996,6(1):5-22
[2] Bellé N.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job performan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2,73(1):143-153
[3] Perry J L,Wise L 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50(3):367-73
[4] Vandenabeele W.Towards a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7,9(4):545-556
[5] Kim S,Vandenabeele W.A strategy for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0,70(5):701-709
[6] Kim S,Vandenabeele W,Wright B E,et al.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cross populations: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2,23:79-102
[7] Kim S.Does person-organization fit matter in the public sector?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work attitud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2,72(6):830-840
[8] Schaufeli W B,Salanova M.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3:71-92
[9] 馬云獻.高校組織氣氛及其與教師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5